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复制链接]

241#

个民族要有传统,传统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它把我们和本民族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现代化潮流之上的浮萍,全球化列车上的齿轮。
只有民族共同延续和尊奉的传统,才能使我们获得生存的意义,获得尊严。
TOP
242#

文化对于人的影响也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上,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应该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实践;中华经典的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但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让我们以后对于中华经典教育上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TOP
243#

根据这十六个字,促使我们恪守原则,不断挖掘我们自己的自信、坚毅、沉稳、友善、明理等等。使我们不断与自己的邪念不断痛苦的做斗争,从而完善自己,同时也感染他人,就像传递的火炬,把爱、把友善、把美好的一切一切不断传递,温暖千千万万个心灵。
TOP
244#

     伴随着经典教育的焦点逐渐从"要不要"转向"如何教",学校对相关的课程研究有非常的必要。经典教育以中学生道家经典教育为例,对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授课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新时期的经典教育可以作为一种包含德育、心理、中文、历史、创造力培养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交叉视角下的教育尝试。道家经典中的自然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可以纳入教学内容。除了重视诵读,也应该结合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法和教学评价观。
TOP
245#

回复 2楼余洪梅的帖子

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都有共认的“经书”,都有经典教育的传统。如中华民族有四书五经、印度民族有《吠陀》和佛典、西方民族有《圣经》,阿拉伯民族有《古兰经》。世界上这些伟大的民族至今都保持着经典教育的传统,并且经典教育通过宗教和学校两大渠道展开。中华民族曾经有两千多年的经典教育历史,而现在却放弃经典教育,不仅在学校这条渠道上,而且也在宗教这条渠道上放弃了经典教育,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重新开展中华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TOP
246#

传统缺失下的道德危机
    国人的麻木,自古有之,鲁迅持笔教化,想唤醒沉睡无知的只知一味围观的麻木的国人,尚且不能。如今的所谓的忧国忧民的那些个正义之士们,又如何能凭单单的一己区薄之力的嘲讽嬉笑来开启民智?再不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社会,而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诚然,浊水不因一滴清水而澄清,清水却因一滴浊水而浑浊。一个民族到了见贤而不思齐,见不贤而民皆从之的境地,应算得上是国患了,究其原因,贤者不因贤而善,而从恶者得善,或名,或利,这这样看来,如何又去做那个冒天下之大不韪、滑天下之大稽的善事呢。见死不救?与我何干!。
TOP
247#

开启民智的紧迫性
    道德的宽恕自己便成了放纵,思想的左右于人便成了禁锢。开启民智,不单单只是一句解放思想便可成的。以法治人,以礼来教化民众。法弛则人不可治,教化更是无从谈起。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以法育国,想是如此才能无讼吧。而教化民众,则须是上行下效。其本乱而末者治,否矣,如此开来,则恶行不会蔓延滋长,而民心方可向善。民心向善,怕是再不会少见善行了罢。
TOP
248#

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儿童背诵中华文化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长大成人后自然会明白中国历代圣贤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懂得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知性知天的道理,从而固守之、践履之、证成之,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积极地去参与历史文化的大创造,努力做到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
TOP
249#

没有经典教育的民族,是“无教”的民族,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教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
TOP
250#

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行为标准。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中华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中华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刘勰说: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1)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经典正是由这些智慧的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
TOP
251#

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行为标准。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中华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中华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刘勰说: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TOP
25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看完这个帖子,我深感惭愧,因为我对于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知之甚少,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不在少数,我们除了上课必修的几篇文言文,其他的经典书籍都没看过,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正在一代代流失,这是我们自己的损失,也是文化的悲哀。
TOP
253#

正如文章所说,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中华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中华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我们的中华经典文化。
TOP
254#

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来自哪里?来自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来自我们的经典文学著作。其实,大家明白,当今国人平均阅读水平是呈下降趋势的,也就说国人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那么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这样的文学作品看的人也越来越少。问题在于快速消费文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公众的视线不断移到新媒体平台,QQ,微信,微博等社交文化,时尚文化占据着巨大份额。那么怎样创新,怎样让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近年来,“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已经引起了较多关注。我们可以见到,直接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电影,电视节目在增多,《百家讲坛》名人解读传统经典文学,另有大量热播娱乐节目,也将传统文化常识作为节目背景,如《一站到底》、《天才知道》、《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收视率非常高的《天天向上》中所介绍过的传统文化就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传统音乐和戏曲、传统礼仪、传统舞蹈、传统的饮食文化等,虽然这些都带有娱乐性,但毕竟也是在用一种人们乐意接受的方式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开拓着人们的视野,引导现代人们进一步去学习和关注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旅游在国内也发展快速。各地方依托当地历史古迹,文化背景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这其中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或多或少这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
TOP
25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包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些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今天我们社会出现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是我们融入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文化入侵和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本土文化自我调整的滞后的必然结果。当代的人们恐慌于道德和价值观转型过程的茫然和混乱,内心更加渴望内心关怀、和谐自由、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等大同社会的理想。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人们也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背后无止境的贪婪和物欲,困惑于理想的共产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巨大差距。于是,已经渐行渐远的封建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烙印在人们心目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反抗现代工业文明和逃避转型时期混乱与冲突的选择。人们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方法。发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国学热’成为显学。人们正在从传统伦理和礼仪文化中寻找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容,来填补当代‘道德之树’的空缺;从传统制度文化中寻找适合当代中国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从传统生态文化中寻找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生态保护的精神支持;从传统人际交往文化中发现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从传统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中挖掘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自身特殊性,优越性。一代代中国人都是在传统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已经是在肉体与精神上与每个人达到融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精华太多太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时代的需要,从库存里取出适用的一部分“装备”,来满足我们去完成历史当前的这一关。
兴许西方商业文化对我们的文化发展冲击比较大,并且对于现代商业文化,我们也几乎是全盘拿来,拿来则用,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发展民族根本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更不是将腐朽的东西从古籍中翻阅出来,掸去上面的灰尘,而是要将民族的根基加固,让优良的精神深入人心,鼓舞人心。从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找到民族自信,中国人的自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