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51#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TOP
152#

“凡做事,有益于道理的就确立;无益于道理的就放弃;这就是正道之事。凡是知识学说,有益于道理的就信守;无益于道理的就舍弃;这叫中说。做事失去了正道就叫奸事,知识学问失去了正道就叫奸道,奸事、奸道被治世所抛弃,被乱世所推崇,”

TOP
153#

“和”有协调、合作、适中、和谐等含义。其中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包括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大自然的相处似乎并不融洽。由于人们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大自然相应的也回馈给人类诸多的不便。最近的雾霾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由于环境问题而带来的不便不胜枚举,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TOP
154#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我以为,所谓“和”指的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这是一种在大方向上的统一,不拘泥于细节上的完全一致。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和”并不反对我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坚持自己的想法。

《论语》中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同”则指的是小人在对问题的观点上迎合别人的想法,但内心却抱有一种并不和善的态度。这容易造成的是一种表面和谐的假象。

发扬“和而不同”的理念,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如果为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一味的同意他人的观点,拒绝讨论,拒绝争议,没有各抒己见,但心里还有自己的一套不为人知的想法。那么一个整体的团结只是停留在表面阶段,这种表面“团结”不仅对科研无益,而且将会减小自主创新的机率。很多创新都是在对现象的疑问、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然后设计实验证明问题的。这才是进行科学实验的正确方法。

“和”还是一个人智慧、气度的表现。真正做到“和而不同”的人都是智慧的。这既能使自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省却许多人际交往上的烦恼;又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换意见,取其精华,完善自我。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和”是人们团结合作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的不再仅仅是1+1=2的结果,真正的合作得到的应该是1+1>2的结果。

TOP
155#


“和”的理念源远流长,且不同于其现代的意义,比其现代的意义更为宽广、深刻。在《辞源》里“和”就有“调”、“顺”、“谐”、“合”等多重释义,可见“和”在传统思维中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范畴。“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认识、科学运用我国传统的“和文化”。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我们所追求的和谐,既不是封建统治者诉诸专制强权加以建立和维系的等级制度下的“秩序”,也不是农民起义所诉求的平均主义的“和谐”,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民主法治制度为保障的、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和谐。尽管传统“和文化”有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但它与现代和谐治理观有着质的不同,不能简单地加以采用和直接地进行对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4 21:45:32编辑过]

TOP
156#

       “和”,这个字我们随处可见,但有没有平下心来想过它的真正内涵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和气生财”、“和谐生福”、“家和万事兴”、“共建和谐社会”等等,这些词语里都有“和”字的出现,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的。在商业往来中,只有讲和气,“和气”是一种修为,也是经商的一种手段,一定要贯彻在生意的全过程中,让买卖双方以愉快的情绪完成交易,何乐而不为呢?再谈到一个家庭,如果每天都是打打闹闹,不仅成为街坊四邻的笑柄,也不能给下一代做出良好的榜样,而自己也不会开心的过日子,反之,如果一家人和谐相处,相互忍让,互相帮忙,气氛融洽,那这样的家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面对,也就万事皆兴。

        从一个小小的家庭,到商业领域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处处都是和谐的画面,才能生福,才能实现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TOP
157#

    “和”,这个字我们随处可见,但有没有平下心来想过它的真正内涵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和气生财”、“和谐生福”、“家和万事兴”、“共建和谐社会”等等,这些词语里都有“和”字的出现,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的。在商业往来中,只有讲和气,“和气”是一种修为,也是经商的一种手段,一定要贯彻在生意的全过程中,让买卖双方以愉快的情绪完成交易,何乐而不为呢?再谈到一个家庭,如果每天都是打打闹闹,不仅成为街坊四邻的笑柄,也不能给下一代做出良好的榜样,而自己也不会开心的过日子,反之,如果一家人和谐相处,相互忍让,互相帮忙,气氛融洽,那这样的家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面对,也就万事皆兴。

        从一个小小的家庭,到商业领域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处处都是和谐的画面,才能生福,才能实现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17 16:56:48编辑过]

TOP
158#

“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道家也很重视“和”的观念。
TOP
159#

       孔子之”和“,包括对以平和之心来看待万事万物 。高官子弟可以一步登天、投机商贾亦能一夜暴富,这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按照佛教轮回转世、因果循环的理论,那是他们上辈子修心行善积攒的福报。如果真是那样,那只能说明自己上辈子行善积福不够,不过,这辈子再努力就是了,既然输在了前世,那就在今生来弥补,怨天尤人只是愤青无奈的宣泄。
      其实,“天道酬勤”,选择过,奋斗过,就毋需遗憾。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辉煌,只是有早有晚罢了,又何必艳羡他人的风光。梵高不就是“生前贫穷潦倒,死后名满天下”的代表么?另外,知足者心常乐!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和之心,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又何尝不是种幸福?所谓“和”者,超凡脱俗者也,看红尘之中沧海变迁,而内心之处淡泊明志,即使“行到水穷处”,也能潇洒地“坐看云起时”也。
TOP
160#

       江海因为和,涓涓溪流而浩瀚无边;高山因为和,细沙尘土而巍峨连绵,蓝天因为和,彩霞明艳而美丽动人;田野因为和,曲折小路而妙趣横生。自然因和而绚烂,生活也因和而精彩。
       和是心灵交融的关键。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接济马克思一家在伦敦的贫困生活,宁愿放弃自己的理论研究,到曼彻斯特的纺织公司工作。正是因为他的和,才促进了两人的心灵交融。使得马克思对恩格斯也关怀备至。他们对和共同追求,铸就了他们坚定的友谊,也使得他们的心灵相互交融,共同促成了伟大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和是共同进步的基础。周建人曾评价鲁迅和瞿秋白道:“这两人的友谊的确是生死之交。”的确,他们之间极为坦率、开诚布公,没有一点虚伪,他们对各自和的追求甚至超过了生命。虽然他们两个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瞿秋白常常直言鲁迅写作或翻译上用字用句不当的地方。鲁迅喜欢这种开门见山的态度。两人经常整夜畅谈对局势的看法,交换各自的作品,互提意见,他们的和使各自谦虚、包容,更使他们共同进步,为理想而奋斗,共同进步,不断的接近高尚的品德与修养。
       和是成功辉煌的前提。清朝宰相张英与叶待郎与邻而居,因叶家无理霸占了张家三尺地方,张家写信告诉在外的张英,他写上回信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按信退让了三尺,叶家于是也惭愧地后退了三尺。张英的和的思想让叶家惭愧,同时又避免了两家矛盾的激化。在朝堂之上,便又多了一对互相支持的明星,共同促进了一时清朝的辉煌。试想,苦没有和的思想,和的力量,又会发生怎样明争暗斗的悲剧?
       和是悬崖勒马的醒悟,和是酸甜苦辣的和弦,和是阴晴圆缺的交响,和是悲欢离合的回音,和是岁月的合奏,时间的重奏,人生的协奏,思绪的独奏!
和谐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真心来灌溉,用宽容来施肥,用微笑来孕育,只有这样方能开出美丽的和谐之花。和谐上至社会,下到家庭,只有人人都以和为贵,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安定、更加美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1 19:56:30编辑过]

TOP
161#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为贵"、"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在当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解单极世界、消除"中国威胁论"的方面有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一直具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把儒家经典中“君子和而不同”的关系推广为社会、国家、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出经典诠释的“与时偕行”的本质特征,突显出传统经典的现代价值和智慧。

TOP
162#

        虽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但此“人和”并非谫除异己,掩盖问题,而是海纳百川,“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只有不同性质之物相互作用才能生成新的事物,同一性质之物的量的简单相加则容易造成思想教条,言行僵化。
        古人早已知晓此理,故除了提倡“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中庸》),“心平和而不失中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外,还曾力赞:“君子尚义,故有不同”(《论语集注》),“远不忘君,近不逼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而且“君子和而不流”(《中庸》),亦不能走向反面,成为“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论语•阳货》)。
        今人又该如何呢?“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若以“恻隐”、“仁爱”为核心,以“求大同,存小异”为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最终将“天下大同”(详见费孝通十六字箴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其实,“和”的影响力不仅贯穿古今,而且远播西方。宗灵、黄楠森主编的《西方人权学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614)中就记载了美国宪法学家L•亨金对“和”的观点:“在传统中国中,社会理想不是个人自由或平等,而是社会秩序的和谐;不是个人独立,而是无私和合作;不是个人良心自由,而是遵奉正统的‘真理’。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分裂和冲突,而只有充满所有个人行为中的一种必需的统一和和谐。个人将不会表现出自信。权力和义务两者都是可以转让的,并且都归入对和谐的承诺之中。虽然为了个人自身的目的和更美好的社会价值,个人被告诫从事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完善,但是完善个人却不是社会的目的。社会的目的不是保护和促进个人的自由,而是保持和谐的等级秩序,并期望用它克服个人自由。正义就是这种和谐所要求,并服务于它的东西。”以此为鉴,我们强调和谐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从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对环境保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等也都有促进意义。
TOP
16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期间,面对家属“农转非”的多次机会,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到了退休的年纪,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谢绝。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正是公仆本色。人人能像杨书记一样能有一颗责任心,那么社会将会和谐无比。
TOP
164#

“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文”等论点,对“和”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而道家(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
TOP
165#

“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文”等论点,对“和”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而道家(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