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3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年级:2011级文秘

姓名:王馨

学号:11311015

时间:201264

电话号码:13658865167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那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和安详;那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互相促进,一起共同发展,才呈现出那五彩斑斓的和谐吗?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曲。和谐产生美丽,和谐生发了力量。

和谐不是强行的,而是顺其自然的。不和谐的生活不会产生共鸣,无法演奏生活美好的乐章;和谐不是停滞,也不是凝固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状态。在一个地方,今天和谐了,明天又会被新的矛盾所打破;我们又要做新的努力去争取达到新的更高的和谐。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宽容是人类情感中的种子,她能在人类的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再爱的保护下茁壮的成长。宽容之心是多么伟大的,她能够熄灭怒火,她能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够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她让我们享受阳光一般的温暖。雨珠一般的滋润——宽容之和谐,竟妙不可言。

诚信是一颗珍贵的钻石,是和谐之美的结晶。诚信好过一支玫瑰,在花园之中,她是最美的,美得妍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美得高尚;美得完美无瑕。有了诚信之后,和谐的美足以体现了!

和谐之美绝不容忍名利所缚,只有淡泊名利才可以称为和谐之美。老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无限的天空赐予了它自由快乐的空间;风帆只为乘风破浪而在海中搏击风雨,而不是夸耀自己的樯桅。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它豪壮宽阔的乐园。其实,你也一样,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看待,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群。

TOP
137#

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不是在发生争执时的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能够在矛盾中寻找到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大程度的使争执双方达到平衡互利。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的民族品格,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

TOP
138#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合作、协调。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民族品格。‘和’有朋友与朋友,同学与同学,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有家庭之间的和睦可亲。有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发展。和包含着一种海纳百川的精神,包含着一种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2008名鼓手一边击缶,一边吟诵着孔子脍炙人口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世界各国友人的到来。伴随着鼓手的节奏,由2008个人组成的一个巨型的‘和’字出现在上空,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象征着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和平发展的理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11 13:39:19编辑过]

TOP
139#

“和”是中国古人一个伟大而智慧的发明,它是中国古人博大智慧的一个集中体现。“和”就是指和谐、和睦之意,不仅是指人际间的和谐,也指社会的和谐,甚至还包括自然界在内的和谐。“和”的含义是很简单的,但是却是极难做到的,人与人之间由于名利的争夺而各怀鬼胎,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这也致使了社会的不和谐,以及又有人对自然的无禁止的破坏,从而产生了许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也致使人与自然之间不能够和谐相处。《论语》一书中就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可以看出,在儒家看来“和”不仅是一种处理人际间的相处准则,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为,而且,“和”俨然就被视为了一种最高的处事法则和智慧。《中庸》一书中又讲:“喜怒哀乐只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和”所隐藏的智慧。凡事做得恰到好处,就不会出现过或不及的情况,而一旦恰到好处,就不会生产什么矛盾,而矛盾的解决或不生起就意味着和谐的产生。“中”的终极目的在于产生“和”,我们修身养性的终极目的可以概括地说就是以“中”之矢放“和”之的。因此,“和”的修为在取决于我们关于“中庸”智慧的修炼。儒家讲:“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就决定了要实现“和”,不仅需要个人有君子的高尚的品德,还需要“中庸”的智慧辅以成之。
TOP
14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发展,小到家庭内部,家和万事兴。“和”的思想一直贯穿与中国人的心中。“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中庸》一书中也讲到“和”的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论语中也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和”的精神,有助于我们传承儒家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
TOP
14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山林中的和谐;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是音乐中的和谐;字形枯润、酣畅淋漓是书法中的和谐......仔细寻去,和谐就在我们身边,采撷和谐的一泓清泉,整颗心都会变得淡然、美丽。一个淡然又不失热情的微笑,一句不经意间流露的关切话语都会让心灵升温。和谐之美是关怀的,人与人之间有了关怀才有和睦相处。和谐之美不需要寻找,它已在你心中流露,你最自然最真诚的流露就是和谐之美,创造和谐之美,不要停下你创造的脚步!

TOP
142#

“和”的理念源远流长,意义宽广、深刻,在传统思维中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范畴。俗话说“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人们相处都讲一个“和”字,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原因吧。而现在,我们不但与人相处要“和”,我们还要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才能更好地相处。人与自然“和”,也才能稳定持续发展。
TOP
143#

《中庸》、《大学》里提出慎独的概念

真心为慎,自性为独,自性是万法,所有东西要找到根源开发出来。慎跟独,唐朝以前都知道慎独是什么意思,是要开发自己深沉的内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性,不盲从、肤浅的学一些躯壳的东西。但自宋朝后把慎独当成黑屋子关注自己。孔学里的《礼运大同》,这在当代都非常启发人。世界大同,中国要和平崛起,两岸统一都是现在的课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是和平崛起的,都是打仗打赢的,两岸、台湾海岛跟中原政权,从明政到康熙没有是和平统一的,都是诉诸于战。和平崛起史无前例,为什么以前没有做到?这是因为有文明发展上的惰性,所以老是在轮回,没有办法突破大格局。

换句话说,如果真的要在和平情况下、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又大国崛起,开历史新章的话,中国传统经学、经典思维,包括礼运大同、世界大同,王道思想,是真正的深厚思想之源。其中最为精髓的当然是的思想。所谓其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如此博大精深之思想应该为精明的现代人体会、汲取,而且真正我们下一代人有帮助,甚至超越。

TOP
144#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我们更多时候易和而不易不同,过于和而失去个性与创新,更甚者,无法在实践中坚持道义和原则,从而出现诸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国学之所以为国学,在于老祖宗留下了这些东西,在整个民族失去方向的时候,可以回头看看,才不会因为走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TOP
145#

一家人在一起,那便是和,合家欢乐;商人聚集在一起,那亦是和,和气生财;相爱的人在一起,那也是和,百年好合;知心的人在一起,那同样是和,和和气气。我们,世界的一份子,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之上,相亲相爱,这就是和,没有争端,没有矛盾,没有仇恨。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和谐的环境中生存,人类才有希望才会得到繁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大同篇》所描述的就是大同社会,人们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生活富足,没有鳏寡孤独者,也没有偷盗抢劫之说,总之,这是人类远古的美好梦想。没有战争,人们相安无事,没有纠纷,人们相处融洽。这是多少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曾经的战乱让人们经受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悲欢离合,人们渴望幸福,渴望和平。如今我们的社会,虽然尚未达到大同社会的标准,但是大家相安无事,和至亲相守在一起,这已经是最宝贵的生活馈赠了。有什么比平平安安更重要呢?我想没有了。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摩擦,感情并不只是平平淡淡的,有的时候摩擦反而会使得感情更加的深厚。在学校里学习,会参加许多的社团活动,在其中,我成为了社团里的一份子,我们是一家人。虽然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做活动的时候总会在一起,一起合作一起完成任务,整个活动做下来,社团成员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因为时间让我们互相了解互相认识,我们由最初的同学成为如今的朋友、亲人。这应该就是家的感觉,这应该就是“和”的体现。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我的交往原则。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告诉我,生活总会有矛盾,如果其中的一方咄咄逼人,寸步不让,友情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两个人的相处,总需要一个人有所包容,有所忍让,只有这样友谊才会长存。亲情、友情、爱情,它们来之不易,我们不能意气用事而使宝贵的感情受到威胁,所以我们要学会容忍别人的错误,古语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互相理解,才是生活长久之道。

TOP
146#


“和”的精神在现时代更多的表现为协调性原则,在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之间会充当一些人的说辞,容易流于世故圆滑。如陈先生所言,和还应包含一种“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这种精神当是修养充足后的至高境界,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相当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在这层意思上,“和”不宜妄谈。义理上见得还需亲身证得,否则便是自说自话,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TOP
147#

和的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为贵的思想始终对于我们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表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因而我们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的环境与和平的世界,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和的精神!
TOP
148#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疏理、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人所共知,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最大。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意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在这里,孔子区别了两个概念,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结党营私。孔子还明确主张,君子应取前者而弃后者。可见,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提出的无欲无为无争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张,无非是要人们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实现相对均衡。古人所设计的大同社会理想,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论语・尧日》),反对放纵欲念。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季而》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这种把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对道义价值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道家创始人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TOP
149#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疏理、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人所共知,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最大。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意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在这里,孔子区别了两个概念,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结党营私。孔子还明确主张,君子应取前者而弃后者。可见,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提出的无欲无为无争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张,无非是要人们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实现相对均衡。古人所设计的大同社会理想,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论语・尧日》),反对放纵欲念。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季而》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这种把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对道义价值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道家创始人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TOP
150#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然提出了一个和谐文化问题。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