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96#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这句话。
TOP
197#

和,即协调,和谐,且不说宇宙万物,只说小小的宿舍,几个人各有脾气,各有个性,若不能以宽松之心包容彼此,后果不堪设想:饮水机投毒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感谢舍友不杀之恩成为当下一种调侃方式。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让人瞠目:打牌作弊引起争执,追求女生被拒绝,玩游戏发生口角,唱歌难听等等,这些原因微不足道,多大的怨仇为何会起杀心?我能想到的原因一是自尊,一是包容。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都要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可以说自尊是一个人的最后底线。在人与人相处时,争执是很正常的,这时需要彼此的包容,求同存异,包容不同的意见,宽容彼此的小错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追求和谐的环境,尽量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TOP
198#

“和”的理念源远流长,像“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这种的生活哲理也不少。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和和气气,待人以仁爱之心,不骄不躁不争不抢不勾心斗角,想必是个和谐的社会。同时,不仅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也要和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共同构建和谐的地球。
TOP
199#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揽月。和,平和之心。这种心态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乏的。宁静而致远,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的心是最要不得,心灵处于宁静之中,善性就会显现。我们知道当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心浮躁,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堆积,幸福指数低沉萎靡。我们要做的,是不去奢求那些被定义为奢望的事情,但是不放弃追求那些有可能实现的即便希望不定的事情。好几次跟朋友幻想中了五百万彩票要怎样做,想东想西想的两个人都很兴奋,总有截然而止的时候,然而不会因为意识到它的微渺的可能性而大失所望。当我们发现彼时两人都身无分文时不禁彼此嘲讽奚落一通相视大笑,心态却是平和的,欢愉的。脚踏实地,立足现实,也不能缺少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精神。在一片荒芜中寻找绿洲,在一片虚无中寻找静谧。人生真谛 多则无尽少则三言两语便可道明。全在于自己权衡。得失成败都有依据不会过于偏颇,来来去去都会消失不必计较于心。平息杂乱的心念,善性自会显现,不必搅动水波,明月自会浮现。
TOP
200#

天時地利人和,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佔有著非凡的地位,人們的許多道德行為,做事規則都受到重大的影響,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人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應該靈活運用和的積極意義,追求和氣和平和諧的社會。
TOP
201#

有一位老师在讲课时这样告诉我,中华民族的民族思想归根就是一个和字。不论是和善,还是和平,和乐还是和气,都是一个和字所生发来的。所以,这也是我们所要传承和发展的思想核心。
TOP
202#

和的一个对立面是战。在我看来,所有的矛盾和战争可以归结为两个目的。一是权力,一是权利。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无非是为了获得平等自主的权利。进攻并无权利冲突的他国就是为了权力。
怎么能消除战争,做到和谐呢?除非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而没有获得过多权力的欲望。要想做到和谐,除了陈老师呼吁的做法之外,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制衡。
而制衡就要实力相当,最近英国退出欧盟了,其他欧盟国家也蠢蠢欲动,不说这个行为对还是不对,只是觉得国际格局该变一下了,制衡这个事情还是能否做到和谐的重要因素。
TOP
203#

和,指不同事物的统一,和谐或参合。西周末年始作为哲学概念出现。《国语·郑语》载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观点,认为:不一样的的因素的统一,会使事物得以产生和发展。比如琴瑟不和于一曲,各自演奏,是不能听的。的伶州鸠说“政象乐,乐从和”(《国语·周语下》)。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由此提到了和的社会人际的功用。并且孔子的“和”还包含了适中,无过不及的中庸含义:“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和为六德之一:知、仁、圣、义、忠、和。是道德教化的标准之一。和谐是人类能够战胜万难的必要前提。朱熹在解释“礼之用 ,和为贵”时,也指出 :”礼者, 天理之节文 ,人事之仪则也, 和者 ,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 , 必从容不迫 , 乃可为贵。先王之道, 此其所以为美 ,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朱熹《论语集注》)”这也就是说,在事物处于矛盾对立的时刻,要运用中庸之道来调和,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才能做到和谐之道,使之顺合 `自然之理' 。所以“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也广为流传运用。
TOP
204#

《中庸》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是中的外发,“中”是人内发的喜怒哀乐这些我们称之为“情”的一种未发平衡的状态,所谓平衡不是绝对的一条线段上中点的平衡,而是综合各方因素,不执其一端的一种平衡,处于未发状态的“中”,一旦与外物发生联系就成为了“和”。“和”之重要在于我们自身能够控制没有秩序的“情”的外发,使所有“情”都归顺到一个秩序范围中。
“和”之道须臾不可离,所以君子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可离的不是道,能够做到时时的控制和平衡才是“和”。
TOP
20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和”作为中国古代杂文学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其义蕴中还包括了文学作品调节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调节平衡身心健康的作用。如《荀子·乐论)所称君臣上下一同听乐而“莫不和敬”,强调“乐者审一以定和”。《礼记·乐记》又据此加以发挥。但是汉以后的文论家,又多有强调“和”的审美功能而要求超越功利,其旨趣之异,不难分辨。
TOP
206#

“和”是协调、是和谐、是中庸。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是儒家文化精髓所在,包含了一种天人合一精神。在弘扬和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推崇“和”精神必须与坚持道义原则相结合。
TOP
207#

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用之,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TOP
208#

说到“和”,身处当今时代,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平”。为什么会对这个主题如此关注,曾经无意间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个生活在叙利亚的爸爸,他三岁的女儿在一次军事冲突中不幸丧生,爸爸抱着女儿痛苦的照片让我永生难忘。“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希望的,相信很多人希望的,都是总有一天将会来临的“世界和平”,为了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
然后,“和”这个字,还包含了很多的东西。有必要提及一下的便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和”的观念。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自古以来的诸多观念都表现了中国的“以和为贵”的理念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态度平和缓慢一点、处事平和不愠。我觉得这都是“和”的重要意义。
TOP
209#

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中“礼”表现为等级的行为规范,而“乐”我将它理解为宫商角徵羽的和鸣。
“和”是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令人满意的,知道的人都皆大欢喜的一种状态。“和”是社会学和美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和”这一思想从古延续至今,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到国家与国家的交往。
TOP
210#

“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贵和尚中”,“贵和”即“万物相遇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它不仅仅只是消除矛盾、消除差异的和谐,而是蕴含着沉浮、升降、转化的过程。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文化,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与融合,才有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