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91#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

"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而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中"和谐"思想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过积极作用。如何理解和吸收孔子这一思想的精髓,对于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人和。他力图用这一原则处理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按照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次序,孔子践行人和思想分天下、国家、家庭、个体四个层次进行。由于个体的身心和谐已有另文专述,本文仅就天下、国家、家庭和谐略陈管见。
  人和思想在天下即国际关系上,表现为反对战争。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是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一原则运用到国际关系上表现为:我希望和平地生活,也要让别人和平地生活;我反对别人侵略我,我决不去侵略别人。由此出发,孔子宁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也不学军事。他说:军旅之事,未尝学也。(《卫灵公》)他甚至提出去兵(《颜渊》)即全面裁军。一日,冉有和季路向他报告季孙氏将对颛臾国谋动干戈。孔子说,作为他的助手,你们应该竭力劝阻。为什么?他讲了一套道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由反战思想出发,孔子赞许被子贡视为非仁的管仲为仁人。指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孔子反对战争,主张国家间和睦相处的思想可见一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人际和谐。这方面,我们面临着众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弘扬孔子的“人和”思想。在国际上,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要按照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所指出的:“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总之,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示,认真吸取包括孔子人际和谐思想在内的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可以计日功成的。
TOP
92#

自己技艺纯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合谐包含着斗争,与此同时也有妥协。合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有阴有阳,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物质的本质,物质不灭定律。

  为什么不是极端?因为,互相都有需要,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能找出共同点,共同的利益所在。这是整体观的表现。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关系。

生活的乐趣并不在于成败输嬴,成者能有多少?不以成败论英雄。生活也不在于得失,也不在于生老病死。生活是为了体验韵味,合谐带给人的感受。比如:2+3=5,5+3呢就等于8,数字不同,有一个加法法则贯穿在其中,这个法则是相同的。在运算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个法则。它是客观的、实际的、合乎逻辑的、完美的,一句话是合谐的。也如打乒乓球,,这样打过去,就那样回过来。这种回应是客观的、合乎规则的。如果打不回来,老是接不着,同样是客观规律的展现。通过努力又能接回去了,符合了乒乓球运动的规律,乒乓球飞行的是那样巧妙。打的是有形的球,体会的是无形的运动规律,有韵味,很合谐。生活中也是如此,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样向社会展示,社会就会这样的回应,完美合谐。对自己也是如此,生老病死,形象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各种各样的关系变化,那种无形的东西组成了一幅互动的画面,合谐,让人感到完美。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TOP
93#

和字在中国古汉字最具有代表性,和有协调,和谐,适中等含义。

而儒家文化中“以和为贵”为代表的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了。

孟子就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以看出“和”的重要性了。

只有社会和谐了,那么社会才能进步,如果全世界都和谐,矛盾争执都能和和气气的坐下来谈,那么世界还会有战争吗?

如今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创造和谐。

现在的世界是在用以伤害大自然和地球母亲的代价换取人类自身的利益,对于与大自然相处也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对大自然不和谐,如今的大自然也频频出现火山爆发和海啸不断,洪涝干旱也频繁出现了。

对于大自然应该敬畏,尊重,与其和谐相处,回归大自然,顺应大自然。

而做为个人,应该做到心灵和谐,不于他人计较,和谐相处。
TOP
94#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用之,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TOP
95#

“和”包括和谐、和平等多种意思。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

和平指政局安定,没有战乱。

和平是人类最持久最朴实的追求。和平意味着生存的机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那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界。人只有在和平的状态下才能正常从事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建设性活动。有的人为了和平作出了许多贡献,甚至牺牲。

TOP
96#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

“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和谐社会”就是使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有序,广大人民群众达到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
TOP
97#

《说文解字》解“和”有二义:“和,调也”,“和‘调味也”。从文字上来看,“和”有调和,协调的意思。和谐思想早在西周初年就已经提了出来。它被概括为“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原则。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和谐思想,并以之为最高价值原则。孔子基本上继承了《左传》、《国语》中的和同之辩,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和同范畴,如“和”是宽与猛的相济。他还对“和”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如他提出“执用两中”的致和方法论。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周易·乾卦》:“乾坤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即最高、最美的“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以不可行也。”这是和谐价值观的典型表述,也是后世儒学的基本信念。有人把中国文化最后归结为“仇必和而解”,从价值取向上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和谐思想反映了人类的理性,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儒家思想文化本身而言,中和思想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

TOP
98#

回复:陈杰思《和》坛[经典学习]十一和的主题讲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阴阳和合而生万物,“和”是万物育化的法则,和则生,分则散,和的思想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人相处讲究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不同而不相互侵犯,彼此尊重。正如老子道德经里所说:“兵者,凶器也,非君子之道,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武力不能从根本上最终解决的问题,只会是人类陷入无休止的斗争之中,而且其事好还,报应不爽,斗争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修身立业,向内讲究中正平和,不骄不躁,荣辱不惊,心平气和,静而生智。认知事物,讲究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坚持中庸之道。在纯粹理性层面上,讲究的是一种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灵活变化不拘一格的行为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柔弱不等于没有原则,唯利是图,奸诈圆滑,必须是居于正义之上的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否则就会沦为投机取巧的无耻之徒。

TOP
99#

   和有协调、和谐共处之意,也就是不同的成分合理的配合在一起,不同,但却不冲突。《论语·子路》记载: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各有各的不同,但能和谐的共处,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中受益;小人品性相同,却无法和平共处。可见和并非是相同而和,而是不同之中的和。这就犹如烹调,要将各种不同的调味料按照一个合理的比例放在一起,这样才能做出美味;倘若只有一种调味品,如一味的只放盐,那做出的东西只会是有重喂而不美。儒家强调和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也离不开和。在社会分工中,只有每个成员相互配合做好自己的分工,社会才能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整体,社会才能良好的运作。
TOP
100#

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优秀传统。《孟子·尽心上》讲“亲亲”、“仁民”、“爱物”。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认为要爱惜万物。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的认识。古人认为,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做到取之有度,取之以时。不要对自然无止尽的索取,改用多少自然资源就取多少,不要造成资源的白白浪费;还有就是因时而取,具体到生活中就是不捕杀还未长大的幼兽、不猎取怀孕的母兽,不砍伐小树等等。儒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对如今也有极大地启发。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引发了许多诸如泥石流这样的自然灾害,人类无尽的索取导致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对环境的污染使人类自身也染上很多环境污染带来的疾病。爱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人与自然只有和平共处,人类自身也才能发展得更好。

TOP
101#

中华美德的理解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吧?那么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弟子规”这三个字,“规”就是规矩,“弟子”是什么呢?“弟子”是学生的意思。谁的学生呢?圣贤人的学生。所以《弟子规》我们晓得它是根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来作为整篇的纲目,《论语》里的这句话是这样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话是出自于《论语》第一篇《学而》篇里面第六条。所以整个《弟子规》就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纲目来进行开解。所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的、必须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学生,你看颜回、子贡、子路、冉求都是大贤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啊,他们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这个教诲不仅是说要孩子,要去做、要去学,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学的。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这个《弟子规》上面扎根。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要学习的,都应该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而孔老夫子自己说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叙述的是古圣先贤之道,都是过去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教诲,孔老夫子自己没有发明创造,是转述前贤的教诲,所以这种规矩、这种生活的规范教育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圣贤的根基。

那我们来细细地分析为什么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孩子要学。《易经》上有一句话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讲童蒙。童蒙养正就是小孩的时候就要给他很好的良善的教育,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这种是圣人功业。为什么呢?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孩子的手里,如果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有科学知识,那么将来必定也会形成让社会混乱的一种力量,他越有科学知识而没有品行是越危险。所以在学校里流传着一句话,说孩子如果是有才无德那是危险品、那是毒品。那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德有才的、是真正的好孩子。现在的社会普遍都强调功利、强调竞争,都以这个利作为行为的准则,如果是这个事情有利的,那么大家趋之若鹜、大家就去做了;如果没利大家都不愿意干。那么久而久之,在利面前人们就会忘记了道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对中传统美德的感悟

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求时尚跟着时代走,盲目追风只要是流行的他就认为是好的就要去吹捧。有些东西即使被人们所唾弃被道德所遗弃但许多潮人却拥护,我们许多人贴别是青年就任为那些东西是好的是值得学习及模仿的。例如:许多年前以及县在还在社会上存在的崭新的裤子用剪刀剪出许多洞看其来就像乞丐一样,许多家长为此和孩子闹矛盾但许多孩子就是不该说家长掉代了跟不上时代…….许多理由来反驳家长。物质发展了我们的精神越来越跟不上物质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差距。想当年我们的父母连裤子都穿不上饭都吃不饱,年纪很大了都没有裤子穿……..想起这些在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追风者,这个社会是发展了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精髓却被我们遗忘在哪里去了啊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动所震惊。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行动起来吧,行动吧别把我们的中华名族最宝贵的财富所抛弃

TOP
102#

史伯的“和同之辨”

史伯是周宣王太史,他看到西周的衰败已经无法挽救,从天道观上批评王室抛弃民智有德之士,而喜欢阿谀鄙陋之徒,其实质是“去和而取同”。 “和”能促进事物的生长,“同”则停止事物的发展。按照他的解释,“以他平他谓之和”。他物与他物明显是不同的,甚或是对立的。但是,不同性质的他物可以相结合而达到一种平衡,就叫做“和”。史伯所强调的“务和去同”,后来成为中国哲学的一条基本的价值取向。

TOP
103#

   “和”不是简单的道德观念,而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实行这种行为就可以达到一种极高的社会状态。“和”本义是人的和睦,《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楚大臣申叔时提出“上下和睦”。《说文》记载:“和,相应也。”“和”即“应和”。“和”不是一个孤立词,它要与“谐”连起来,即“和谐”,和与谐既异又通,在很多古文中是同时出现的,《周礼·天官·家宰》记载:“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谐”有四层意思:一者,人与人的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二者,人与社会的和谐,“修上下之交,以和亲于民”;三者,人的心灵的和谐,“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四者,人与自然地和谐“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总而观之,“和谐”是人类之间消弭纷争和而无争,人与“天地宇宙”谐而同一。当下,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许多发展问题越来越来需要“和”的思想,张立天教授有介于此,提出了“和合”的思想,“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要素,元素的互相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过程中个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生命、新事物的总和。他认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原理和最高价值是“和”,“和合”是时代的呼声。
TOP
104#

在一定的时候,我把和理解为和谐,即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TOP
105#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和”的精神在现时代更多的表现为协调性原则,在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之间会充当一些人的说辞,容易流于世故圆滑。如陈先生所言,和还应包含一种“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这种精神当是修养充足后的至高境界,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相当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在这层意思上,“和”不宜妄谈。义理上见得还需亲身证得,否则便是自说自话,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和”的理念源远流长,意义宽广、深刻,在传统思维中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范畴。俗话说“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人们相处都讲一个“和”字,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原因吧。而现在,我们不但与人相处要“和”,我们还要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才能更好地相处。人与自然“和”,也才能稳定持续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