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1、宽恕包容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论语?尧曰》)
译:不经过教育,(犯了罪)就诛杀,这就是虐;不先告诫,只等着最后的结果,这就是暴;命令下得很迟,却要人按期完成,这就是贼。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严格要求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躬自:自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
以己量人之谓恕。([汉]贾谊《新书?道术》)
译:从自己的所喜所恶去推度别人的所喜所恶,这就是恕。
则己所欲,必当施诸人。([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颜渊第十二》)
译:自己所需要的,就应当给予他人。
2、仇必和解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宋]张载《正蒙?太和》)
译:任何现象都有对立的方面,有对立的方面必定产生相反的作用,产生相反的作用就造成仇恨,有了仇恨最终要和解。
相反相仇则恶,和而解则爱。([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译:相互对立,互相仇恨,就会产生恶;和谐相处,互相谅解,就会产生爱。
3、中庸之道
“中”有不偏不倚之意,也就具有遵守而不偏离之意,故中庸之道的完整意义应该是:执守正道。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荀子?儒效》)
译:凡做事,有益于道理的,就确立;无益于道理的,就废弃:这就是正道之事。凡是知识学说,有益于道理的,就信守;无益于道理的,就舍弃:这就叫中说。做事失去了正道就叫奸事,知识学问失去了正道,就叫奸道。奸事、奸道,被治世所抛弃,被乱世所推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译: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处于不偏不倚的状态,这是“中”;喜怒哀乐已发之时,能够都符合正道,这叫“和”。中,是天下通行的根本法则;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达到“中”与“和”,天与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生长。
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宋]赵顺孙《四书纂疏?中庸纂疏》)
译:喜怒哀乐,是“情”。当喜怒哀乐处于未发状态中,则是“性”,不偏不倚,所以叫做“中”。
4、适度存在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度之内存在。我们要保持某事物的存在,就必须使它存在于上限度和下限度之间,这叫“中”。如果某一事物达不到该类事物的下限度,就叫做“不及”;如果某一事物超过了该类事物的上限度,就叫做“过”。存在着“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去除这两个极端,才能使事物存在于恰当的度之中。
亢龙有悔。(《周易?乾上九》)
译:升腾到极高之处的龙,就会有灾祸。(亢:极。)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
译:所以,圣人不去走极端,杜绝奢侈,不过分。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译:“过”与“不及”都是一样(错误的)。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译:冉有做事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仲由盛气逼人,所以我要让他谦让。(兼人:胜过人。)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译:《关雎》,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过度伤身。(淫:过分。)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译:君子施恩惠但不浪费,(使百姓)劳累但不(因过度而)产生怨恨,有欲望但不贪婪,庄重但不骄傲,威严但不凶猛。
按照物极必反的规律,当事物的存在超出了上限度之后,就走向毁灭、变异,或走向反面。懂得物极必反的规律,若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就要避免走向极端。
5、和而不同
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有时是相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由此而构成多样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必和别人完全相同;小人讲求同别人完全相同,但不追求和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
译: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侵害;各种道理共存而不互相冲突。
6、抑强扶弱
仅仅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则形成强者愈强之势,必然走向极端而死亡;弱者越弱,必不能自保。因而必须有抑强扶弱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 译:天道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人间世道就不是这样,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
7、和实生物
事物处于开放状态,不断接受来自外部的因素,事物内部新的因素也不断出现。当新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事物产生变化时,就产生了新的事物。对立双方结合在一起,发生交感的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事物。当事物处于困境之中,可以通过变革,增加新的要素,使其发生变化,通过调整而摆脱困境,由此而获得长久的存在。变化之中才有创新,事物才能获得新生。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
译:太阳落之时,月亮就升起,月亮落之时,太阳就升起,太阳和月亮相互交替,光明就产生了。寒冷消退,暑热来临;暑热消退,寒冷来临。寒暑交替,年岁就形成了。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译:《周易》之道是,处于困境中就要变通,变通了就可以顺达,顺达了就可以长久。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
译:拥有万物,这是伟大的事业。天天进步,就是崇高品德;生生不息,就是《易》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
译:万物各自得到它的和谐状态,就能不断生长。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译:(不同因素)和谐相处,就能产生新的事物;相同因素的累积,事物不会得到发展。
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宋]张载《正蒙?太和》)
译:互相感应才会有贯通,没有对立的双方,就没有统一体。所以,圣人以刚强和柔弱作为根本之道,天地阴阳毁灭了,就不会有变化。
8、阴阳和谐
相反或相对的双方,设定其中一方为阳,另一方则为阴,二者可以和谐共存。事物常常包含着与其本质相对立的因素在其中。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译:所以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和低相互依存,声和音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
译:圆满的东西好像有残缺,它的功能没有弊病;最充实的东西好像有虚空,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正直的好像有弯曲,很高妙的好像笨拙,很能辩的好像口钝。
9、均衡互制
任何事物或者是事物中的任一因素,均是存在于一定度之内,为了避免该事物恶性膨胀,超过上限度而走向毁灭,就必须要有制约的力量。让两种不同的事物互相制约,使某一事物不会无限度地膨胀起来,走向极端,才能维护其存在的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后">后ersonName>君子。(《论语?雍也》)
译:质朴胜过文饰,就显得粗野;文饰胜过质朴,就显得虚伪轻浮。质朴与文饰相得益彰,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10、各安其位
万象万物之所以和谐共处,就是因为万象万物都置于恰当的位置上,各自有不同的性质,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万物万象遵照预定的轨道开展活动,才能建立宇宙的秩序。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周易?乾彖》)
译:天道变化,万物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质作用。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系辞上》)
译:天是处于上位,地是处于下位,乾坤秩序由此而确立。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国语?周语上》伯阳父语)
译:天地之间的气,秩序不乱,如果秩序乱了,人民就会混乱。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