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复制链接]

241#

和谐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理念,同时,又是目标和手段,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按照和谐目标和规范,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在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当前重点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尤其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当前特别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TOP
242#

和: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在《广雅》中也有“和,谐也。”的说法,可见“和”在中国人得传统观念中是何其的重要,同时,“和”的精神也是儒家文化中特别强调的精神。它既可以是和平统一,也可以是团结友爱,更可以是兼容并包。例如,和羹就是五味调和的汤羹,由此不难得出,“和”讲究的是一种协调的状态,多重事物达到平衡的程度。就想一首歌的曲谱,如果有一个不对的音符,那么整首曲子都会呈现出不和谐的调子,听了让人浑身不舒服。放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和别人相处时,有些时候要讲求求同存异。两个人如果都是坚持自己的个性,不肯退让的话,那么分开是迟早的事。

TOP
243#

中国人讲究一团和气,就像中国社会一直在追求的和谐社会。和气其实就是很好的把握一种度的能力,一个人不能做到无欲无求,但是智慧的人会学会把握度,每件事都是有一定的度的,和人相处的时候也是需要把握一个度,有研究表明,和你关系好的人,他们的亲密度绝不会是那个最高的人。两个人一旦亲密过人的话,那么一定是会出现问题的。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对待一件事,不能表示的太过于在乎,否则就会打破平衡。适度才会有平衡,平衡才会有和谐,和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TOP
244#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合作、协调。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传统文化“和”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和谐原理包括:宽恕包容、仇必和解、中庸之道、适度存在、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



    在现代社会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以“和”为中心,俗话说:“天时有利不如地理有利,地理有利不如人与人和谐。”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面对全球化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研究中华民族“和”的道德精神推进时代发展,以确立新的主流价值意识和道德建设标杆,造就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2 0:09:05编辑过]

TOP
245#



    有人用礼与乐来解说这里的礼与和,譬如邢昺的《论语正义》说:“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按,“和”与“乐”确有可以相通之处;以“礼乐”说“礼和”,也显得直观一些。但是,“和”的内涵(作为器物、作为状态、作为动作),有非“乐”之可得包涵者,不如尊重前人原意,直接就“和”论“和”为佳。


    还有人从体用来说礼和,譬如宋儒范祖禹。他释“和为贵”章云:“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如此来理解礼与和,亦无不可;只是孔子时代,似乎尚无成对的“体用”范畴出现,超前议论,便难得准确,而有拔高之嫌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2 0:09:55编辑过]

TOP
246#

和谐是现代社会提及频率很高的词,大家都喜欢在此前面加上和谐二字,但是真正又有几人能理解孔子的理想呢,如何真正的做到和谐,还需要我们摸索。
TOP
247#

        传统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
        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这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依旧是我们主流思想,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仔细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TOP
248#

和谐相处不是纵容别人,一劲的压制自己,相处一门学问,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恐怕要经历过很多事情才能真正的掌握吧。
TOP
249#

  人无完人,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公平。那就要看你是以怎样的方式去看待审视这个问题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以一颗的宽容的心去相处,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和谐。

TOP
250#

和谐这个话题在现代社会经常被提到。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和谐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和谐中,我认为宽恕包容尤其重要。现代人急功近利,心底浮躁,无法宽恕原谅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容易让小问题演化成大矛盾,最后甚至大打出手,伤害了别人的同时自己有时也会受到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宽恕别人其实也是宽恕自己,今天你能原谅别人的错误,明天别人也会宽恕你的过失。
TOP
251#

和谐,强调的是包容,是理解。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界限,不可以是一味的盲同。

无论怎样,我们仍然尊重每个人的意见,但是,我们也要有自己看问题的原则。

TOP
252#

天道变化,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质作用,每个人都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不要试图去干涉他人的领域。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生来就有的位置和责任,野草永远不能代替麦苗,猩猩与人的位置也永远不可能替换。万物万象之所以和谐相处,就是因为万物都处在恰当的位置,按照自身的轨道来活动,才会形成宇宙的秩序,如果发生错乱,和谐状态便会打破,秩序乱了,人民就会混乱,这就是《国语》上所说的“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在自己的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分 ,比如我现在是学生,那么我的本分就是学习,为将来打好基础,不要去做政治家或经济学家应该去做的事,不要给他人造成困扰,社会按照既定的秩序运行,人民才能和谐相处。

TOP
253#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TOP
254#

和,我理解的是和谐。因为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TOP
255#

《丑集上》《口字部》·和〔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戸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