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复制链接]

21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文秘

学号:11311009

姓名:李楠

时间: 2012-5-16

电话号码:15087039701

卷十

一、和谐原理

1、            宽恕包容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寿命有限,就让我们活的开心一点,快乐一点。严格要求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最起码尽量不要惹别人生气,做人还是要低调一点的好。

2、            仇必和解

任何现象都有对立的方面,有对立的方面必定产生相反的作用,产生相反的作用就造成了仇恨,有了仇恨必定要和解。一个人一生之中难免存在差异,而这些都不是我们瞧不起对方的原因,有了仇恨就必定要和解。不然憋在心里会很难受的,我们的精力,就不要把我们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有时候我们还是要看开一点,那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欢乐,充满激情和挑战。有了仇恨必定要和解,及时地把它释放或排泄出去,这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有好处。不要对每件事情都斤斤计较,凡事都要看得开一点,我们的寿命才会延长,我们的心情也才会好。

3、            和而不同

  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有的是相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由此而构成多样化、多元化的世界。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必和别人完全相同;小人讲求同别人完全相同,但不追求和谐。所以我们尽量要做到有君子一般的度量,不要眼前一套、背后一套,这样不好,时间一长,朋友就会离你而去,你将会孤身一人,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

4、            抑强扶弱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我们给予一些帮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你帮我、我帮你的局面,不要吝啬于自己的财力和精力,别人有难的时候我们站出来,不仅显得我们有大人风度,而且自己的价值就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积累起来的。不要鄙视或瞧不起其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我们做到一视同仁,对待人和事都不会搞特权,那才是最高的境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5、            各安其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都有自己的岗位,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本分,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很轻松、很愉快。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只要找到合适的那个位置,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不要跨越自己的界限,也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不可能达成的事情。

万象万物之所以和谐共处,就是因为万象万物都置于恰当的位置上,各自有不同的性质,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万物万象遵照预定的轨道开展活动,才能建立宇宙的秩序。

TOP
212#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社会和谐一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一直在努力,党中央高度关心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指示文件中多次提出要以人为本,搞好民生,关心群众。从古至今,社会和谐的构建就成为国家领导者必须做的一件大事,历朝历代都有国君颁布许多法令措施改善民生,为社会的安定团结一直努力着。

老子:和谐者,乃小国寡民、清静无为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此乃和谐者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和谐。”是啊,如此友爱、关怀的社会,确实是一种和谐。

古人们都一直以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作为他们倡导的一种风格,从古到今都关心着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好。

TOP
213#

和为贵,这是中庸之道。世界那么大,没有和谐怎么行呢?任何时候,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家庭和谐才能幸福美满;朋友和谐才能长长久久;恋人和谐才能相知相伴。而我们,作为在外求学的孩子,我们更多的容身于社会,和谐,多重要。离开了家,学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而在学校,宿舍是我们的核心。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像家一样的地方,我们要相互宽容理解,设身处地,营造一个和谐的宿舍之家。用联系的观点来说,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不能脱离群体,我们相互制衡,只有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才能造就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生。
TOP
21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1级文秘

姓名:阿尹鑫

学号:11311012

时间:2012.5.18

电话号码:18787476168

卷十

          和谐原理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孔子的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设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和平统一的民族风格。

事物处于开放状态,不断接受来自外部的因素,事物内部新的因素也不断的出现。当新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事物产生变化时,新产生了新的事物。对立双方结合在一起。发生交感的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事物。当事物处于困境之中,可以通过变革,增加新的要素,使其发生变化,通过调整而摆脱困境。由此而获得长久的存在,变化之中才有创新,事物才能获得新生。

太阳落之时。月亮就升起。月亮落之时,太阳就升起来。太阳和月亮的相互交替,光明就产生了。寒冷消退,暑热来临,暑热消退。寒冷来临。寒暑交替,年岁就形成了。

万物各自得到它的和谐状态,就能不断生长。和谐相处,就能产生新的事物。相同的因素的积累。事物就会得到发展。互相感应,才会贯通。没有对立的双方,就没有统一体。所以,圣人以刚强和柔弱作为根本之道。天地阴阳毁灭了,就不会有变化。圆满的东西好像有残缺,它的功能没有弊病。最充实的东西好像有虚空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真正的好像有弯曲。很高妙的好像笨拙,很能辩的好像口钝。

任何事物或者是事物中的任一因素,均是存在于一定度之内,为了避免该事物恶性膨胀,超过上限度而走向毁灭,就必须要有制约的力量。让两种不同的事物互相制约,使某一事物不会无限度地膨胀起来,走向极端,才能维护其存在的度。万物之所以和谐共处,就是因为万象万物都置于恰当的位置上,各自有不同的性质,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万物万象遵照预定的轨道开展活动,才能建立宇宙的秩序。

古代那些想要在普天之下弘扬光明道德的人,必定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必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管理好家庭家族,必须先修身养性,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心思,一定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意念真诚,必须先有知识,要有知识,就必须探究事物。

相互对立,相互仇恨,就会产生恶;和谐相处,互相谅解,就会产生爱。

TOP
21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1级文秘

姓名:阿尹鑫

学号:11311012

时间:2012.5.18

电话号码:18787476168

卷十

                  和谐原理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孔子的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设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和平统一的民族风格。

事物处于开放状态,不断接受来自外部的因素,事物内部新的因素也不断的出现。当新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事物产生变化时,新产生了新的事物。对立双方结合在一起。发生交感的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事物。当事物处于困境之中,可以通过变革,增加新的要素,使其发生变化,通过调整而摆脱困境。由此而获得长久的存在,变化之中才有创新,事物才能获得新生。

太阳落之时。月亮就升起。月亮落之时,太阳就升起来。太阳和月亮的相互交替,光明就产生了。寒冷消退,暑热来临,暑热消退。寒冷来临。寒暑交替,年岁就形成了。

万物各自得到它的和谐状态,就能不断生长。和谐相处,就能产生新的事物。相同的因素的积累。事物就会得到发展。互相感应,才会贯通。没有对立的双方,就没有统一体。所以,圣人以刚强和柔弱作为根本之道。天地阴阳毁灭了,就不会有变化。圆满的东西好像有残缺,它的功能没有弊病。最充实的东西好像有虚空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真正的好像有弯曲。很高妙的好像笨拙,很能辩的好像口钝。

任何事物或者是事物中的任一因素,均是存在于一定度之内,为了避免该事物恶性膨胀,超过上限度而走向毁灭,就必须要有制约的力量。让两种不同的事物互相制约,使某一事物不会无限度地膨胀起来,走向极端,才能维护其存在的度。万物之所以和谐共处,就是因为万象万物都置于恰当的位置上,各自有不同的性质,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万物万象遵照预定的轨道开展活动,才能建立宇宙的秩序。

古代那些想要在普天之下弘扬光明道德的人,必定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必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管理好家庭家族,必须先修身养性,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心思,一定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意念真诚,必须先有知识,要有知识,就必须探究事物。

相互对立,相互仇恨,就会产生恶;和谐相处,互相谅解,就会产生爱。

TOP
21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1级文秘

姓名:卢璐

学号:11311011

时间:2012-5-23

电话号码:18288701400

卷十

和谐原理

我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需要我们国家五十六个名族和谐相处,但在前几年却在我国新疆地区发生暴乱,这就严重扰乱了和谐。

和谐原理一:宽恕包容,《论语–尧曰》中说,不经过教育,(犯了罪)就诛杀,这就是虑;不先告诫,只等着最后的结果,这就是暴;命令下得很迟,却要人按期完成,这就是贱。这些都是刻意刁难的行为,没有一点做到了宽恕包容。孔子说:“严格要求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不和谐,是因为人与人的思想观念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差异难免会产生碰撞。所以归根结底不和谐的原因就是差异。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都提到求同存异,这也是面对差异是所产生的矛盾得到的方法论。在有差异时,我们不该去争辩谁对谁错,而是要用广阔的胸襟去接受不同的文化,要从自己所喜所恶去揣度别人的所喜所恶,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包容不同的东西,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给别人,这样就会和谐了。原理二,仇必和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是必须要化解的,如果不解开就会越积越多。任何现象都有对立的方面,有对立的方面必定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产生相反的作用就造成仇恨,有了仇恨最终就要化解。并且相互对立,相互仇恨,就会产生恶;和谐相处,相互谅解,就会产生爱。原理三,中庸之道,“中”有不偏不倚之意,也就具有遵守而不偏离之意,故中庸之道的完整意义应该是:执守正道。凡做事,有益于道理的,就确立;无益于道理的,就废弃。这也是正道之事。原理四,适度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度之内存在。我们要保持事物的存在,就必须使它存在于上限度和下限度之间,这叫做“中”。存在着“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只有除去这两个极端,才能使事物存在于恰当的度当中。当事物的存在超过了限度之后,就走向灭亡等。所以若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就要避免走向极端。原理五,和而不同,万物共同生长而不相互伤害;各种道理共存而不相互冲突。正因为和而不同,才使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原理六,抑强扶弱。弱者越弱,必不能自保,因而必须有抑强扶弱之道。原理七,和实生物。在开放的状态下,不断接受新的事物,来使旧的事物发生改变,使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原理八,阴阳和谐。事物常包含着与其本质相对立的因素,就像南极和北极相对立才能和谐。原理九,均衡互制。任何事物都有另一种事物制约,从而达到平衡。原理十,各安其位。各物都恰当的在其位置上,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建立宇宙的秩序。

TOP
21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文秘

学号:11311013

姓名:字世伟

时间:2012年5月12日

电话号码:18787155040

卷十

和谐原理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前提是公开。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最需要、迫切做的应该是公平、公正、公开。和谐社会还应该是公平正义,减少直至消灭犯罪。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商人老少无欺地经营、工人兢兢业业工作、农民。。。。。。而不是鸠占鹊巢。和谐社会还应该是罪恶害怕正义,而不是好人迁就坏人。说一千道一万当前最迫切做的应该是缩小收入差距,如此才能取信于民,接下来才能谈和谐社会。

诚信是我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但在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个人信用制度,而且企业信用制度和政府信用制度都亟待建立和健全。强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公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做到这一点,就须以道德作支撑,以法律作保障,以和谐的产权关系作制度基础。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继承和兼容的特性,因而道德建设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只有受到教育,我们的素质才会变得越来越高。至少讲文明,力争做有理想、有素质、有道德的年轻人。做一个心胸宽广、志气高远的四有新人。社会中有很多的现象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那怎么办呢?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才能找到我们生存下来的意义。任何现象都有对立的方面,有对立的方面必定充实相反作用的影响,产生相反作用就造成仇恨,有了仇恨就必定要和解。只有把仇恨和解了,我们的心胸才能有重见光明的日子,我们的心情也因此变得好了起来。俗话说:“开心一天是一天,苦恼一天也是一天”那我们何必活在痛苦的边缘呢?有了仇恨必定要和解,那么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凡做事,有益于道理的,就确立;无益于道理的,就废弃,这就是正道之事。凡是只是学说,有益于道理的,就信守;无益于道理的,就舍弃,这就叫中说。做事失去了正道就叫奸事,知识失去的正道就叫奸道。奸事、奸道,被治世所抛弃,被乱世所推崇。所以我们无时无刻都要保持中立,做事不要过头,为人处世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有理智的头脑。只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就一定能充实我们的头脑,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得以提升,朋友们才会更加的信任我们。这样我们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和谐。

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有时是相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由此构成了多样化、多元化的和谐社会。

TOP
21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张校番

学号:11311007

时间:2012年5月29日

电话号码:15925165163

和谐原理

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TOP
219#

卷十:和

1.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周易•乾彖》)

天道变化,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质作用,每个人都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不要试图去干涉他人的领域。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生来就有的位置和责任,野草永远不能代替麦苗,猩猩与人的位置也永远不可能替换。万物万象之所以和谐相处,就是因为万物都处在恰当的位置,按照自身的轨道来活动,才会形成宇宙的秩序,如果发生错乱,和谐状态便会打破,秩序乱了,人民就会混乱,这就是《国语》上所说的“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在自己的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分 ,比如我现在是学生,那么我的本分就是学习,为将来打好基础,不要去做政治家或经济学家应该去做的事,不要给他人造成困扰,社会按照既定的秩序运行,人民才能和谐相处。


[em01][em01]

TOP
220#

自然之道不可违。无论人有多聪明,科技有多发达,都不可能挣脱自然的束缚。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相生相克,人类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可是,很多人似乎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无休止的开发自然,不计后果的破坏自然环境,仅仅是为了一己私利,地球不是我们自己的地球,还有子孙后代,竭泽而渔,无异于慢性自杀。用自然破坏换来GDP的增长,是多么可笑又可悲的做法,日后费上十倍或百倍的代价,都可能无法挽回。我们的先辈们,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庄子就提出过顺应自然的主张。作为后辈人,守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地球,就应该善待它,它不是个人谋私利的场所,而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TOP
221#

“和”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一种中庸的精神境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容悦色,和衷共济,惠风和畅,情投意和,时和年丰,天时地利人和,心平气和,言和意顺……从这一系例带和的成语我们就能看出“和”字寄托了我们中华民族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我们期盼“和”,喜爱“和”,并且践行和。

TOP
222#

   朱子曰: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


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这句话说得很是不错,人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即使再小心翼翼也会被沾染上颜色,自己从出生时还是一张白纸,但岁月的画笔会把我们的白纸慢慢的涂上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我们都要接受它,因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接纳自己,而不是说总是在否定自我。但不顾那怎么样,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不要总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要学会调动自己的情绪,这样保持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我们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会事半功倍,非常的顺利。


    身惹尘埃沽尚浅,心随欲境染尤深。堪怜举世忘源者,只洗皮肤不洗心。([宋]吴秀《人天宝鉴》)


我很是喜欢这句话:只洗皮肤不洗心。外表干净了又怎样?做一个表里不一的人?这是不行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人:道貌岸然。看起来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实际上连最低等的牲畜都不如。所以这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不要做虚假的人。


以和为贵,让我们为这个社会多做一份贡献,多一些和气,少一些矛盾。

TOP
223#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严格要求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自己勤勤恳恳的做,少抱怨别人,那么对你的怨言就自然也少了。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环境中,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时常反省自己,做得多并且敢于承担责任,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就像是歌词里唱的“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我们只是行走在路上,却忘了寻找最佳的路径去走。一旦走错了,就抱怨道路的不合理,却忘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总有人走通,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不是自己。这过失究竟在于不会说话不会行动已经顺利让千万人通过的路,还是不懂得变通的人?《弟子规》中也这样一段: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我们要学会宽容自己的家人、朋友、熟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爱的人。我们也要学会宽容自己的敌人,因为他们不值得自己去抱怨。人生就像在乘坐公交车,我们只知道起点和终点,却无法预知沿途的经历。因此我们要少些抱怨,多些宽容,从容面对人生,这样生活才会喜乐无限。

TOP
224#

   “和”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中国自古就有“和为贵”的说法,在中国古人看来,“和”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因为,社会只有实现了和谐,那么,人与人之间才不会再有无谓的争斗,天下自然也就能够实现呈现出一派和谐繁荣的景象。有子就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意在说明“和”是社会所向往的,只有“和”的实现才能够化解一切的社会矛盾和自然矛盾,才能够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和”也是有度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和而不注重它的度,那么,同样无法达到“和”的目的。《论语》中讲:“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人还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古训将天、地、人的关系用很简单的话语给表达了出来。中国古人是很重视天和地的化育作用的,但是为什么又说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样的话呢。这事实上是绝不矛盾的,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天地是自然和谐的,而这天地间唯一一个可能不和谐的因素就是人,只有在人能够实现和谐的时候,那么,万事万物才能最终实现和谐。这一方面表明了实现和谐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是十分困难的。《中庸》一书中阐述了“中”与“和”的辩证关系。《中庸》的第一章就讲:“喜怒哀乐只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的目的在于实现“和”,而只有“中”与“和”同时实现,那么天地才得以正其位,万物才能够实现大化流行。这也表明了“和”是万物并育、天地和谐的基础,同时又是人需要借助天时和地利而达到的最终目的。

TOP
225#

人生在世,要学会的谦让,宽容,万事退让一步。要学会忍让,这样才能真正的修养自己的身心。
和谐是一件容易说却不容易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做到和谐相处,互相谅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