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152535455565758 / 5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复制链接]

826#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环境问题严重、 腐败问题等。协调各方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必然要求,孔子的和谐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TOP
827#

我们如今所处的社会就如桃源一般,和谐美丽,在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下一步步走上了富强之路,一代代青年人踏上了伟大复兴梦的道路。现在的我们,也在不断的努力奋斗着,为了内心的执着与追求,为了父母的殷切希望,为了祖国的和谐富强。
TOP
828#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理想。《论语》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新和谐”......,都反映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从唯物史观的观点看,一种价值观念能否普遍化、现实化,根本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能否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基础,以及在于该价值观念是否与社会的进步趋势相一致、与人民的利益诉求相符合。社会和谐是人民的诉求和生存根本,社会和谐所以人民安康。
TOP
829#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TOP
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突破,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深刻反映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对于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TOP
831#

和谐,是我们生存的共鸣,社会,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只有在社会和谐下我们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才能更快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和责任,我们要用实际的行动让它成为现实。
TOP
832#

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美满,这个国家才能够和谐发展,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够兄友弟恭,互敬互让。中国人自古就讲究以和为贵,所以不喜战争,非必要不开战。构建和谐的社会,不仅是人与人,家与家,更是国与国之间的责任。
TOP
833#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个人完善和社会和谐的智慧。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流传下来的宝贵思想,儒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和合文化在先秦各家的思想中都有所体现,和合理念不仅仅是儒家所独有的,可以说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又是中华文明中最富生命力的精神代表,对现代伦理关系影响及借鉴意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现代伦关系的和谐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今,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借鉴儒家的“和”思想,弘扬儒家的群己思想,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做到互惠、湖里、互助,实现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
TOP
834#

孟子将“人和”置于天地之上,强调人与人相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和”的规范性,即通过君子的模范表现,来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等人际关系树立合理的礼义制度。孟子对“人和”的追求可以通过合理的转化来帮助现代社会的个人妥善处理社会关系,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尊敬配偶,在学习工作中,与他人平等相处,在社会生活中,真诚对待朋友和陌生人。如此和谐的社会景象是与孟子“爱人”、“敬人”相符合的。
TOP
835#

2007年4月再西安召开了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和谐”的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我的责任,和谐企业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和谐就在生活中。这四种和谐,指出了我们学用《道德经》的四个方向,后三个和谐也是属于“和谐社会”的范畴。1、“和”是自然大道的法则。常言道,遇事“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国和百业旺”。可见,“和”是治家之本、治国之纲。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和”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和”是中华文化的本原,北京故宫有几个殿是以“和”字命名的,如太和殿等;皇家公园叫颐和园;我国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有一个“和”字。就连奥运会火炬在北京传递路线都走一个“和”字形。当火炬从北京传向全国,传向世界时,深深地把中国人民关于“和”的祝福传向全国、传向全世界,愿国家和谐,愿世界和谐!2、和谐社会是共产党的目标老子希望人类有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就是“大道行世,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章确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和谐社会的最理想状态。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大会上,习主席说:“在这里,我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3、和平共处原则来自《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中提出:“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帮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我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正是根据此为理论基础的。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4、“三宝”是和谐社会的宝。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是老子和谐社会观的根本大法 (也是为人、处世、从政、治国、建功、立业、成才等根本大法)。有如此三宝,中国必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TOP
836#

和与同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把握好两者的区别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语·子路》中孔子解释了“和”与“同”间的差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处世方式上,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在于前者以“和”为追求,力求使其参与的每项事务都能和谐而有条不紊地运行,而且,他并不有意使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完全吻合,不为从众而迎合他人的意见,不让自己的主张成为他人思想的附属品,而用思想的单一化来结党营私的小人则恰恰与之相反。在当今时代,“和”仍然尽责地发挥着它永恒的价值,我们在它的引导下,应当求和、尚和、以和为贵,在保持思维独立性的同时,为“和”这支美妙的曲子恰当地添上几个和谐的音符,为“和”这条宽广的大河汇入几条同样清澈的溪流,为“和”的社会、“和”的世界贡献出我的一份绵薄之力。
TOP
8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尊老爱幼,尊敬他人,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我们的社会也将会越来越和谐。
TOP
838#

  和的原理包含兼容并包、中庸之道、和实生物、阴阳和谐。中国自古讲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国哲学中,和表示矛盾着的事物在统一性的前提下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也寓意和谐、安定、平和、宽恕。春秋战国时期,和的思想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正是因为有和的思想,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也体现出中华文化在学术上“和”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有志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革故鼎新。《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出君子的为人处事和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

  在现代,中国外交一直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究求同存异,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在家庭方面,我们重视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在社会层面,我们讲究以和为贵,注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治理难的危机下,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国际社会共商应对气候变化之策,共同解决世界环境危机。相信和的思想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后,一定会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理解,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为世界和平,人民安居乐业带来希望。
TOP
839#

  和的原理包含兼容并包、中庸之道、和实生物、阴阳和谐。中国自古讲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国哲学中,和表示矛盾着的事物在统一性的前提下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也寓意和谐、安定、平和、宽恕。春秋战国时期,和的思想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正是因为有和的思想,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也体现出中华文化在学术上“和”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有志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革故鼎新。《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出君子的为人处事和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

  在现代,中国外交一直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究求同存异,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在家庭方面,我们重视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在社会层面,我们讲究以和为贵,注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治理难的危机下,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国际社会共商应对气候变化之策,共同解决世界环境危机。相信和的思想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后,一定会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理解,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为世界和平,人民安居乐业带来希望。
TOP
840#

对和的认识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的“和”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和”的思想强调的是个体与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压力,道德风气也逐渐变得淡漠和缺失。因此,儒家思想的仁爱、孝悌、忠信等伦理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更加注重内在修养,提高道德伦理素养,从而增强社会稳定和和谐 。
其次,儒家的“和”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对政治体制产生了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政”以民为本,关爱民生,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这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强调“仁政”以民为本,关爱民生,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
再次,儒家的“和”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对经济生活产生了影响。儒家思想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一观点影响着现代社会经济主体的天命观。儒家这种经济主体天命观,不可避免地导向了一种更为平和、理性的经济态度 。
然而,儒家的“和”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儒家思想强调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创新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另外,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内部修养和内在道德准则的建立,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需要面向外部的挑战和问题。在处理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时,单纯的内部修养和道德准则可能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 。
总的来说,儒家的“和”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