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950515253545556» / 5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复制链接]

781#

儒家的和谐思想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最近些年,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正是遵循了儒家的这一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具体运用。中国的发展不能再以旧式的以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牺牲为代价了,必须要采取和谐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赢、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可持续发展。
TOP
782#

社会和谐
        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和谐即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辞海》上则把和谐与协调并称。这就是说,和谐的含义应该是指配合(或搭配)得适当、匀称、协调而不生涩、不别扭。古语也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把“和”看做是天道的追求,是世界之所以成立的本源。这几乎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是各家各派的共同主张,是万事万物的最高追求,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文化心理、政治信条、智慧要求、艺术准则。当一个人自我修炼达标了,就要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和”的重要层面,人际和谐,也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TOP
78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前面说到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那么现在也应该谈一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问题。
首先是管理者,国家层面上。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管理者能够按道德的标准从政,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他们就像是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多的星辰环绕着,社会也会安定。同时他们也应该善用法,目的是正风。同时,要做到公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家的事情是大,只有集体好了,小的部分才能有安定的环境,是休戚相关的。
       其次是家的层面上。“夫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福善之门中没有比和睦更美好的,祸患魁首没有比内部分离更大的了。国由家成,若是家中矛盾不断,那国也会出现分裂。家和说明人好,说明社会风气好,社会风气好,就说明人民安居乐业,那么国家就能够安定。
       而到个人来说,就是要做君子。“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人们心中都能保存着仁道,保存着礼仪,能够爱人,有礼貌和尊敬人,那么他人总是会爱护和尊敬自己。
        如此,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们的文明才能更好的发展。
TOP
784#

《广雅·释诂三》言:“和,谐也。”和谐出现在许多地方,治国之道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的“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等等。从国家到人际关系,都需要和谐。社会和谐,人民才安定;关系和谐,生活才幸福。从我自身出发,对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有着更深的感悟。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在不久之前,这句话深深地启发了我。在我的生活中,连续出现了三次同学争执的事情,我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反思之后,得到了对人与人交往的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和为贵”的意义。在人生中,不必时时争强好胜、斤斤计较,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这样一来,和谐便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TOP
785#

论德与和的关系
“德不孤,必有邻”,有德行的人不孤单,必定会有人与他相伴。这里所谈到的“邻”其指代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于是乎,我们便能从其中窥探出另外一层含义:德是和的促进因素,有德才有和,德行端正,身边的“和”才能随之而生。
再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上升到团体、国家层面,如果边远的人不归服,就以施仁政、兴礼乐来招徕他们,他们来归附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想要让别人归服于你,所用非“武”,而为“德”,“德”的内容包含“仁政”和“礼乐”。其中的“安”其实质也就是“和”,指代国与国之间和睦的关系。
于是乎,在国与国相处之道中,“德”再次成为了“和”法宝。有“德”才有“和”,若是无“德”,所谓的“和”也只能存在于虚妄之中。
从个人到国家,“德”都是“和”必不可缺的因素,人以“德”立于家庭、社会之中,方能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最后编辑云南财经大学陈芳玲 最后编辑于 2020-11-17 18:53:36
TOP
786#

和谐社会,人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就能解决冲突和问题。
不和谐的社会,总有白日做梦的人,在逃避现实。
一个和谐的社会,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机会平等。
每一个活着、死去的人,都促进了社会和谐。
停止嫉妒,慷慨给予:和谐将回报人类社会生命。
共同行动起来,建设一个更加强大、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
求同存异——社会和个人,和谐发展的基础。
人类均衡,和谐社会。
真正的全球人类文明社会:应该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更和谐。
教育应当注重对个人的培训,充分满足本性的同时,和谐地履行他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能。
整体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心灵和谐运作,有助于社会有序稳定。
和谐社会,做贡献是人类的义务。
和谐社会中,互相忍耐、互相承担责任,是一切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条件。
TOP
787#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出自《礼记·礼运》的一段话,描述的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反观今天,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一战略就是对上文提到的“大同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大同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利权均等。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贫富差距等现象依然严重。所以,必须首先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既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和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第二,规范干部群体。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构建和谐社会,统治者必须名正气清,必须由公众选出愿意忠诚服务并且具有能力的人民公仆。这就对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标准。
        第三,以人为本。苏洵的《安乐铭》中有一段话,“兄弟同胞一体,弟敬兄爱殷勤。须要同心竭力,毋分尔我才真”。要实现大同社会,关键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同思想中的人本色彩着重表现为人们以真正的“博爱”来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所以,人们要注重对身边人的关怀,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诚实无欺,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综上所述,要实现古之大同社会,今之和谐社会,利权均等、干部规范、以人为本是治本之策。但无论如何,都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但愿能早日看到一个物质财富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
TOP
788#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以正义的原则相区分并且能达到和谐,和谐则保持统一,保持统一则力量多,力量多则强大,强大则能战胜一切。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只有和谐相处、团结一致,方能一致对外,方能面对别国侵扰而不乱。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国家经济才能在人民的努力下得到长远发展,国家地位才会稳步上升。当今世界,和平为主流,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即体现了人民和谐相处,社会和睦,团结合作的智慧,值得所有和平爱好者的支持。
TOP
789#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TOP
790#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和谐是一个大话题,在和谐的基础之下,包含着个人的德行、人与人交往的品德、社会的公德等等。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谐,其次为家庭的和谐包容,再次为集体的和谐性共处,后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环一环节节相扣,哪一层都不可分割。社会的和谐才能促进世界的和谐,以内推外,共促发展。社会和谐要求人们都内蕴德知,社会和谐是一个大框架,但在大框架下需要每个人给予填充,正所谓骨肉不可分离。社会和谐的第一层面是社会各部分都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下,第二层面便是社会将个体相融,使个体之间协调发展,各尽其用。第三层面便是将和谐的氛围扩大化,内化。让社会和谐的理念影响着每一个人,从而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使社会与个体之间和谐相连。
TOP
791#

何谓和谐?和,从口禾声,由“口”和“禾”两字组成,即为有饭可食;谐,从言皆声,由“言”和“皆”两字组成,即人人皆可畅所欲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单从组字方式来看就可看到社会和谐的内涵:百姓有饭可食、有衣可穿,才能够自由言谈,和平相处、安居乐业。
   《礼记•礼运篇》中展现的便是社会和谐的图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从来都不容小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展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亦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便是社会和谐重要性的最佳例证。    
    古人常把统治者、民众、和谐、道德这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唯有为政以德,方可平天下。“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道德与和谐往往是统一体,当正义的力量逾越邪恶的力量,那就是海晏河清、国泰民安;反之,则为腥风血雨、动荡不堪。《荀子•王制》中也提到类似观点:“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因此,欲立和谐之风,必以立德为先。
    领导者与百姓的关系喻以水与舟之关系是恰如其分的,水可运舟亦可覆舟,正如百姓生活安居与否印证着领导者的德行才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爱民而使和谐之风应运而生。除此之外,家庭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要和谐,一如朱伯庐《朱子治家格言》所言“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
    冰心曾言:“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会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这便与我们追求的社会和谐有着一致性。
TOP
79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对于和谐社会的原始设想,它营造了一个极其理想化的“为公”的社会,希望人各尽其能,弱势群体能够被适当关注,社会秩序能够井然有序。可以说,大同理想社会的建构是朴素的、理想的,是对和谐社会理想追求的体现。
       而今,“和谐”经过改造,已被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其内涵得到了丰富的扩充:民主法治得到严格践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全体人民互助互爱,创造活动与才能得到大力支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和谐理念真正运用于社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体现了对和谐理想的追求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TOP
793#

和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里就不要我再赘述,我主要谈谈如何实现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两方面必不可少,一个是经济方面,另一个则是老生常谈的道德方面。道德方面想实现社会和谐难度相当之大,因为道德不是解决个别人个别地区就可以的,它要改变的是整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而这个心理状态极具有孤立性又具有牵连性,极具又难易性有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前者是历史的后者是现实的。道德方面的整体提升,比如我们所强调的“诚信、友善等”都可以一劳永逸的实现礼仪之邦。可这实现的跨度之长、难度之大不是一言两句可以说清的,其间可能还涉及政治、心理、经济、科技的影响。
但是若从经济方面之间促进社会的和谐那与在道德方面提升相比简直是易如反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和谐不代表着每个人的幸福,人民可能经常抱怨社会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但这并不会影响到经济上社会的整体和谐。和谐是个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其中穷人(相对较穷的人)和富人的问题最容易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所以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如何调和就成了一大难题,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共享社会公共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实际上富人与穷人的生活依然是天壤之别,但是当涉及到公共服务的时候(医院、道路交通、学校教育)最好让他们之间减少差别,甚至是没有差别。还有个做法就是完善税收体制,拥有的财产越多交税就越多而所交的税额全部用作改善民生,做到“为民纳税”。富人对社会和谐做出的贡献是零甚至是负数而穷人每增加一元的收入,那它对社会和谐作出的贡献就呈指数级增长。所以想要实现社会和谐现如今最为典型的做法就是扩大中收入者群体。
TOP
794#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TOP
795#

   孔子是爱国主义者。那时正值王朝的礼乐制度到了礼崩乐坏程度,国家基本处于分裂状态,百姓不得安宁,孔子忧国忧民,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维护周王朝统一天下,提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克制自己的欲望,维护礼乐制度,达到社会“和谐顺畅”而呼唤,而奔波。这就充分说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是一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主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都要按照统一天下的制度去做。有损国家制度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可以说 “克己复礼”是孔子爱国主义的代名词。现在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服务于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这就是爱国啊。“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进一步说明 《论语》是和平主义的呼吁书,是时代的产物,其中字字都是老百姓的心音,可以说孔子是一名和平主义者。孔子教授学生的直接目的就是使他们学优则仕,走上仕途之路,实现他的和顺理想。纵观历史长河,追求“和顺”源远流长,久而不衰。
    当今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 “和顺”。我们品《论语》学做人,首先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守规矩 ,做和谐顺畅的促进派,为社会的和谐顺畅而奋斗不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