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256#

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有双重意义,于个人天人合一是修身的根本,于道家修炼斋醮等,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天时和自然环境中。如《全真集玄秘要》中就说“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君子奉顺天时,正心诚意而修之,故常吉。”在儒家个人修行上则体现在礼法国政之中,君子之礼如《礼记·月令》等皆是顺应天时。这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如现在正值秋季,我们就热衷于进补。如前几年的2012末日预言,中国的野心家宣传的前兆多是天变。但我们今天已经知道气候有其规律,人难以改变,和国君无关。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也并非不知此事,但他们为了限制天子的权利,必须用天来限制天子,故虽有《淮南子》等书阐述气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儒家知识分子依旧热助于宣传《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TOP
257#

在中国哲学传统的思维中,“天、地、人”三才是为一体的,人与客观自然同属一个生命体。中国文化中,最原始的对“天”的思考带有敬畏、崇拜的神秘色彩,人对自然界的的探索中逐渐发现天人本是合一的,就本体而言,在天为“道”、在人为“德”,道体在天人之间形成生生不已的流转;就生成角度而言,人也由“道”生化而来,并且得天地之造化而最灵,人与万物都可以看作是道体的分殊。可以说,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植了天人相与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自然之天也即心性之天。在社会的“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时代潮流中的人们常常忽视传统文化中天与人圆融一体的思想,既然一体,那么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双方的侵害,我们不应该以“繁荣”和“胜利”的姿态凌驾于自然之上.
TOP
258#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物无不遵循这一道性,在人与物上,这也是物性。尊重自然规律,是顺应天道而行,韩非也有类似的思想,他在《喻老》中写到:“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意思是人类面对与自然界的治理时,要顺应自然界的本性,顺应物性,一动一静都能合乎德。“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物无贵贱,每个生命个体千差万别,但是万物的价值是齐一的,不要对事物以区别之心加以对待,要“以道观之”。总的来说,在中国哲学的传统观念中,天地万物是圆融一体的,万物无不是无声无息的“道”之彰显,更有学者将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修养之至善、至乐境界,指引修道之人不断地去除心中私欲、成见,以“与道为一”为修习目标。
TOP
259#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此都各有阐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认为人和天本就是合一的,庄子有言:“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在他看来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逐渐与天相区别、分离。所以提出人在是修行的最佳方式就是“绝圣弃智”,打破这些约束人的典章和制度规范,从而是的人的本性复归,达“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境界。
      董仲舒对三代以及先秦诸家的天人合一关系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社会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天人感应”思想。他说:“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本来事物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在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水平,已经知道在声音之间有“共鸣”或“共振”的现象,在医学上也注意到自然环境对人身体的影响;在农学中看到了天象的变化和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等等。董仲舒利用并曲解了这些现象,创造出他的“天人感应”思想。 物类相应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是同类的东西,为了论证天人不同类的东西之间的感应关系,他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论断 。人的模样与天的模样一样 ,以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醒)瞑(睡眠),天有昼夜。以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 ,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
TOP
260#

《中庸》第一章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所赋予的是人的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是道,按照道的规范修养是教。
天命之谓性提点出了天命之所在,说明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天人性命是一体的,天人是一贯的,但人是从属于天的,而天意味着超越者;率性之谓道指出人要充分发扬自己的本性,《孟子》里说“智者弃之率”;修道之谓教说明把人性分层次地展开,使之形成具体的社会规范,然后用这个社会规范来进行教化。
TOP
26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TOP
262#

冯友兰用“道”解释“大全”和进入大全境界的人,“大全”是无死生、无古今的,进入“大全”境界的人也是无死生、无古今的。处于“大全”境界中的人可以用“大全”的观点观察事物,在此人看来,万事万物既无成又无毁,既无不成又无不毁。这也是由于万事万物都处在“反”中,“反”既非成亦非毁,既非不成又非不毁,冯友兰名之曰“撄”,扰动之意,事物无不是扰动的,而从“大全”的观点看去,事物都遵循“撄”的扰动,自然同一,无成无毁,保持此种观点的人不去干扰事物的“撄”,就能得到宁静,故曰“撄宁”。
TOP
263#

冯友兰作四种境界,以道家的至人境界为天地境界。
至人境界与动物境界如何区分?至人境界与动物的境界以是否自觉作为区分。道家的至人境界是自觉的,自己知道自己与大全浑然一体,而动物则没有这份自觉,即使至人将自己喻为婴儿,也是自觉的将自己与婴儿相较,与动物境界有很大的不同。天地境界中的至人还自觉与“大全”同。境界的划分依据是觉解,处于较低的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觉解也较低,但仍然是有觉解的;处于最高境界中的至人,其觉解也最高,不但已经觉解到自身的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大全”中的一部分,也自愿主动的使自身与“大全”同。自同于“大全”,使得对于道家的至人来说,“我”与“非我”的万物不再有分别,“我”与万物皆是“大全”的一部分;“我”自愿地与“大全”同一,与天地同一,故称真正的天地境界。
TOP
264#

儒家认为,人人都有修身的基础,可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充实获得美好的品行,这个过程中,自律则非常重要,只有做到慎独才能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层面并进行不断的修正,朝着与人为善、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在当下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背景下,人们因为过于注重眼前的利从而不断扩张工业文明。这导致人与自然的环境关系对立紧张,森林面积大幅面缩减,冰山融化可饮用水逐年减少,空气污染雾霾严重等,这均是现代人重利轻修身的结果,长此以往不但严重迫害生态环境,也会逐渐危害到人类自身。
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里,道家的“道法自然”修身主张能够帮助人们摒弃过多的物欲,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减少二者之间的不必要对立,从而慢慢恢复最初的和谐状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存的可持续发展。
TOP
265#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比较具有道家的色彩。人们甚至认为,禅宗就是道家化的佛教,是大众化的老庄思想。这有多种原因,道家反抗世俗的桎梏、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的主张都可以在禅宗身上找到影子。但慧能所创立的禅宗是中国独特的智慧,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它不是一般的有神的宗教,而是无神的宗教。禅宗也不是哲学,因为哲学是理性的思考,禅宗既非理性,也非反理性,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也不是世俗生活的艺术,而是大道,大道是关于生活的智慧。禅宗只是亲证的智慧。它是关于人与世界存在的真理的,这个真理就是心色如一、空有不二,人既不执著于心,也不执著于色;既不执著于空,也不执著于有。由此解脱而得到最大的自在和自由。
TOP
266#

我们看待问题都是基于我们自身所经历的事情和自己原本的思维结构的结合,每个人的经历和自身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是对同一件事,我们产生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只要有人参与其中的活动就很难说有绝对的对与错,单独以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到偏执之中,多去聆听别人的想法多去思考他人所说的话语,多理解,就会看到另一个角度视野的世界。
TOP
26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汉武帝时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虽然是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但仍然具有先人之见。人和天,一个有生命的动物,一个无生命的静物,似是无关的两者却有这些其相关的关系。我们皆知,我们依赖于大自然,依赖于天,但我们的占有欲又使我们想要控制天,相信我们的能力无限,这可能不是自不量力而是过于自信吧。夫妻之间还讲究相敬如宾,那我们共同依赖的自然也需要尊敬,随之就是自然对我们的回报,而不会是一度的报复。
TOP
268#

“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我们现在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体现出现实社会中我们对“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的认识。社会要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TOP
269#

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是对以往哲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继承与发扬。无论是《汉书·货殖列传》中: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的“顺时而取物”,还是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都在强调人要克服只为己的私欲顺应自然规律。
为了使这种爱护自然环境的理念更深入人心,儒家以切近人自身的、每个人都能深刻感触体悟的孝道为切入点,建立了乾坤天地的“大父母”形象,希望人们可以像尊敬父母一样,敬畏自然。从限于人类谈仁爱,到不限于人类谈仁爱,这是张载对儒家仁爱观的重要发展。
人生活在大自然当中,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部分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对自然资源无度索取,过度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意识到了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加重要。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则主张自然不是人征服的对象而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类息息相关,引导人们去理解人与自然命运相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善待宇宙万物,重视生态文明,秉持人与自然,构建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历代中华儿女,成为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人己关系、人物关系的境界追求和方向指引,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更是当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渊源。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天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自行解决得了的,需要各国的协调和共同努力。只有坚持“民胞物与”的理念,把乾坤宇宙看作我们共同的家园,真正视“天下为一家”,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现世界大同。
TOP
270#

“天人合一”乃是儒家文化的根基,这里所谓的“合一”的基本内涵,即是人与自然、万物一体。孔子最早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他對于“天”表现出一种极强的敬畏之情,在君子的“三畏”中,“天命”位居第一。结合孔子诸多言论和实践行为可以发现,他对于“天”有一种非常积极、肯定的态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