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善美合一 [复制链接]

106#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 八佾》)善”可以理解成人的情感,“美”可以理解成正义的理性。当你追求美的时候,你可能就得放弃善。所以对于善美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反省,尽善尽美是人们一生努力的过程。
TOP
107#

礼是有关社会政治伦理的社会观念和典章制度,乐则是礼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志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一种带有艺术性、审美性的形式。商周时代兴起的礼乐文化,以政治意向和审美意向的表达方式奠定了美善合一的心理基础。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谓武则尽美而未尽善:以美善合一为标准,则文学作品尚美而不主于善,固亦宜其为世所废弃了。此种极端的主张,盖均出于孔子思想之暗示,而加以推阐而已。
TOP
108#

康德他只能分别给你讲,分别处理真、美、善方面。但是还有合一讲,这个合一讲就是我现在所说的合一讲。很特别的,不是别的意思。合一的说真、美、善,不分别讲。因为你马上就可以问,康德不是说拿第三批判来沟通第一批判与第二批判吗?沟通知识的「真」与道德的「善。照康德说,知识的真在那个地方有效呢?就在现象界。对于自然,知识的对象是把握自然,就是建立「自然」这个概念。康德所说的自然是就全部现象界所说,就是自然的全体,就是nature。康德所说的phenomenon,那个现象的全体,就等于我们所说的自然界,nature world就是自然界。我们这个真,这个知识,只有在这个范围有效,可以建立出「真」这个观念来,在康德的说法就是建立「自然」这个概念。
TOP
109#

善者,非恶也。善者,原人之初也。善者,他本有心、有觉、有智,意识向上,皈依真理,公而无私。美者,非丑也。真美者,为见真行善也。见真者,纯有善行,而无杂染。为何?道之所然也。凡见真行善者,当有较高品味,令人向往追求,具有永恒的吸引力。美的展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如尝甘露,沁人心肺,令人心旷神怡。美者,是真者见智,是智者大善,是善者有知,是知者有觉,是觉者皈依。
TOP
110#

      除去”真“外,”善“与”美“亦是人性的闪光点。爱因斯坦就曾言:“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善与美的关系,影片《一路上有你》曾说:“一个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善良,而是因为善良而美丽。”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但他又一颗善良的心,与院里其他人面兽心的家伙相比,他是兽面人心,与女主角爱斯梅拉达,共同构成”假丑恶“中仅存的”真善美“。在泥沙俱下的世相面前,尤其值得反思。
TOP
111#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古人认为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天地自然充满虔诚的敬畏和感恩,感恩的人懂得因果关系,心存善念,善待万物,以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上下与天地同流”。
    我国古典诗词以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完美地体现出古人对真理的追求,蕴涵着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观照思索和深刻体验,使人在顺应自然中真正领悟和感受到美的意境。
TOP
112#

说一个人美丽不单单是从外表来看,更加重要的是心灵的美丽,内心恶毒外表美丽的人虽然在一时能受人喜欢,但时间一长大家就能发现她的缺点从而远离她,所以美是以善为基础的。
TOP
113#

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善于去追求美的社会,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渴望自己是美好的,但是所有人对于美好的定义是不同的。我认为美好并不是你穿一件好的衣服或者是剪了一个好看的发型,美好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个人心灵纯净剔透,波澜不惊,无欲无求,这种生活状态也是美好的。
TOP
114#

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是人的本性,后来因为环境的影响,人们可能会有所改变,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美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而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因此,善和美是在一起的,但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外在时,何不让我们的心灵更美一些呢?
TOP
115#

      真、善、美,三者常常一块儿说,是因为对立之中有统一,能够“和”成一体。其实,追求真、善、美的完全交融和高度统一,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陶行知教育美学思想的精华,正在于能够自觉地追求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理想境界,将 教育美作为教育之魂,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渗透在教育过程中,引导着整个教育的审美改造和人的完美发展 。也许陶行知当初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已经代表着另一个教育时代的来临,无心插柳而柳已成荫。
TOP
116#

美,既不是指客体的属性,也不是指主体的感觉,而是表示心灵生命在体证活动中进入充实、畅快、丰满、愉悦、悲壮、自由的状态。中华文化中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美。美即是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的生命精神,能满足人健康的精神。
TOP
117#

如果某一思维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它就是“真”,反之就是“假”;如果某一行为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它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如果某一生理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它就是“美”,反之就是“丑”。
TOP
118#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满足人的德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善,道德本体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就是信,内心充实就是美,内心充实而又发出光辉就是大,大而能感化四方,就是圣圣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就是神。
TOP
119#

我们最应该追求的就是精神上的美,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可能却是越来越漂亮了,但却又越来越多的人心理扭曲、抑郁甚至自杀,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空有其表,知识精神极度贫乏,这些都是和我们最初对美的定义相悖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充实,那才是由内而外的、真正给人力量的美。
TOP
120#

[引]善:有佛家与儒家之分,真诚引发良知而做出对别人有益而适当的行为,良知每个人都有,但是未必起作用,所以需要真诚的力量来引发,真诚在《易经》孔子有定义为“闲邪存其诚”和“修辞立其诚”即“防范邪恶来保存内心的真诚”和“修饰言语行为来精确表达内心的真诚”,代表真诚与邪恶势不两立,“真诚的偷钱包”,这句话不能够成立,而且还需要适当的行为才能够表达自己想要说的做的,否则可能会表达错误。关于做善事,比如:帮助别人,但是佛家讲的善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的原因,所以不可以狭义的完全定义在人的身上,但是儒家讲的善要定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因为儒家讲究人文,只针对人进行研究,不针对老虎狮子等动物。
    美:完美,从感知或情感出发,比如:艺术美,对生活完美的憧憬,有时候生活很享受的时候,一杯咖啡就完美了,但都要从感知或情感出发,一个人如果是眼睛有疾,看不到东西,就不能欣赏画面的美,画面再美好看不到毫无意义,情感比如情侣之间的美好感觉,也是一种美,每个人对别人的要求有自己不同的完美标准,并不统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