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善美合一 [复制链接]

76#

ormulas> eqn="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 eqn="sum @0 1 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王耀齐

学号:10311022

时间: 2011年4月17日

电话:15087186819

                        善美合一

一卷 ,和

   我个人认为,善更重要些,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而美呢,我想那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概念,美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我想,美应该是更高的层次,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肯能被称作美。什么最美?无私奉献最美!助人为乐最美!只要每一个人用真、用善、用美去表达对世界的爱,对生命的爱。我相信世界将会更加美丽,生活将会更加灿烂。 

   社会中的真善美                                                                                         

一轮滚滚红日,她散发的是真、是善、是美的阳光。温暖耀人,温情大地。

 影片《一路上有你》中的小男孩虽外表丑陋但内心却非常的善非常的真。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善良,而是因为善良而美丽”.塞门是那么的勇敢,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感动.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真善美",也会为表现"真善美"的事情而感动,但往往自己却做不到.海伦.凯勒通过<<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表现出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与渴求,也认真剖析了自己的心灵,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呢?不知道从何时起,不知道为什么,都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了"宽恕".

古人云:"君子一日三省吾身"来强调自己对道德的修养,而最高境界就是"至真、至善、至美"

我们应该在所谓的忙碌中抽一点时间来想想自己的所做所为.

TOP
7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美的理解也是人各有志,但纵观哲学发展史,可以看出,对于美的定义,古代的思想家们都趋向与善祥联系。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满足人的德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善,道德本体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就是信,内心充实就是美,内心充实而又发出光辉就是大,大而能感化四方,就是圣圣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就是神。可见善美合一的思想是深得中国思想家的青睐的。

当然这样的定义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传统的善美和一的思想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鼓励着人们行善积德,可以促进社会向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方向迈进。这为社会营造了精神文明的良好氛围。更加有利于道德风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TOP
78#

善与美是两个知行合一的词。“善”就是要求人们不但不要做有损于他人利益的事,而且还要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不计报酬,不计名利。美包括美心和美行,美心就是美丽的心灵,就是心灵美,美行就是让人幸福的行为。
TOP
79#

“善者,美之实也。”善是内在的品格,美是善的外在表现。有些人长得不好看,但是人格魅力却略胜一筹,那么当我们看他们的时候,也将评判人美丑的标准放到了一个由内到外的层面,而不会再单单的以相貌论美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吧。

TOP
80#

在中国民间普通老百姓中间,自古以来大家都极其推崇“和”的思想和处事道理,“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心平气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一系列的“和”当中不仅包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也为成就大家的财富、健康、生活愉快、好名声等等理想提供了帮助,所以一直都为大家所推崇和追求!其实在我们世界高度融合、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和”的意义更为重大。

TOP
81#

善良的人是最美的人,心灵邪恶的人是最丑陋的人。

一个人如果有漂亮的外表,但他(她)的心是邪恶的,那再怎样美的人也会变得丑陋;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是善良的,可能他(她)长得不怎么样,但看着他(她),你就觉得他(她)是漂亮的。

TOP
82#

善人,我不能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心向善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足,穷困却装作富裕,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向善的。高层次的美德就像水一样,水以其美好的品德滋养万物而对万物又无所求,自愿居于别人都厌恶的地方,因此水就很接近得道了。同样的道理,人生选择也要和水一样,居住之地要选择自然祥和之地,心理状态要调整得自然祥和像深渊一样无波不惊;与人相处要给予人以祥和亲爱;对人讲话语气要真诚。不争才是最大的争。内心的杂念要尽量的排除其干扰,做到宠辱不惊。
TOP
83#

美善合一

作为对中华文化心理结构的构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思想家,董仲舒有着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着重对董仲舒的伦理美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加以简要评述。 前言部分介绍目前学术界对董仲舒的研究情况,并指出其美学思想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章,阐述传统儒家美善观对董仲舒的影响及董仲舒对美的论述。分析不够透彻,但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第二、三、四章,从天人感应说,秩序之美,中和之美等几个方面对董仲舒的伦理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认为其把美与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一种片面的深刻,使人们在审美时牢记善,从而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形成并持久留传起了巨大作用。等五章从其哲学基础,艺术本质观,艺术鉴赏论等几个角度阐述了董仲舒的象征文艺观。 结语部分针对董仲舒在中国思想史和美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功利主义文艺观对时下文坛的某些倾向有所补益,应该给予董仲舒较高的评价。另外,董仲舒第一次提出博爱的命题,主张人与人相处应宽容,对后来者探索人生理想、社会理想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TOP
84#

《孟子·尽天下》中“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大意就算值得去追求、惹人喜爱的叫做“善”,自身“善”就叫做“信”,如果“善”充满了全身就可称之为美,有这种美的表现就叫做“大”,这种表现感化了他人就叫做“圣”,在感化他人后,他人又不知道是如何被感化的,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无论大自然,亦或社会、生活中,善和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放眼生活,悉心洞察,就不难发现:善和美,不仅崭露于自然山水的风景之中,亦蕴藏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之里;不仅崭露于广袤的大千世界之中,亦蕴藏于寻常的点点滴滴之里。在现实社会中,积极进步的道德观与腐朽落后的道德观总是并存的,人们或善良、或邪恶的行为心态便是这两种道德观的具体表现。善良与邪恶都是从微小的积累中所体现出来的,当“小善”与“小恶”经过了量的累积,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善”与“大恶”,此时,人的思德便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正反对比。美善相乐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忘紧抓精神文明建设;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大力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一个万物相融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理想。由荀子的美善相乐到今天的和谐社会,历史穿越千年。我们的追求不变。圣贤思想的精华将与日月同辉,万古流传!
TOP
85#

善美合一

美,既不是指客体的属性,也不是指主体的感觉,而是表示心灵生命在体证活动中进入充实、畅快、丰满、愉悦、悲壮、自由的状态。中华文化中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美。美即是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的生命精神,能满足人健康的精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人们往往重视的只是外表,而忽略了内心,其实,只有纯洁的心灵才是真正的美。 
心灵美是一种美德。大哲学家弗郎西斯·培根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显美丽。是的,其实每一种美德都是出自善良的内心,它让人们肃然起敬。无论一个人的形体和容貌是否美,人们都会为他的心灵的闪光点而感到自豪。 
抗洪英雄高建成,在滔滔江水中与洪魔展开激烈的搏斗,毫不退缩。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却牺牲了。他虽然没有动人的外表,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有光彩照人的品质,这些使多少生来花容月貌,而内心却肮脏的人们黯然失色。你看!那平凡的花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可它却用自己的果实默默地为人们奉献着,这就是美。 
还有那田里的捕虫能手——青蛙,它也没有迷人的外表,然而它却任劳任怨为人类服务。这也是美。正如古人说的昙花一现人老珠黄一样,外表美是容易凋谢的,因此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久的。科尔顿说过,美丽的身材可以吸引倾慕者,但是要永远地吸引住他们,需要美丽的灵魂。 
记得曾有人这样说过:“美是纯洁的代名词,是奉献的代名词,是创造的代名词。”然而时至今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绣花枕头一包草”者仍大有人在,他就只有外表上的美,腹中空空,没有真才其学,只不过是供人观赏的花瓶而已。
TOP
86#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滋养万物.柔可克刚。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世界,我们的心灵将会善而美。把善和美与万物融为一体,真正的美就在我们心中。水的美需要我们去发现,而人的善和美则全在我们自己。仁 义 礼 智,是充实的美。心灵的真 善 美,是无价的。善是美的内涵,美又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善美合一,心静如水。用那明镜去照亮自己,蓦然回首间,我们才会发现内心深处真正的美。
TOP
87#

读完这一节,我突然想到在日本的茶道精神有这样的一个词,叫做“和敬清寂”。其内容与本节的思想大致符合, 茶道四谛:和、敬、清、寂,主要阐述了“和谐”、“平等”、“统一”、“静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相互设防的社会,想要做到真正的内心平静,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茶道的“和敬清寂”思想,做到简单、平和。只有和谐的心态,才能引发出和谐的事态。唯有做到内心平静,不执,做到处世圆融,才是人立足之根本,才是生活的不二法门。

TOP
88#

人们常常想用发现别人的缺点来表现自己,但他们用这种方式表明的只是他们的无能”。“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能给别人台阶自己也有台阶,能给别人面子,自己越有面子。遮丑是美德,行善得善德。
TOP
89#

    

    美和善是不可分割的,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善良。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来。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悔恨的眼泪折断了猎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总之,善就是美,真正的美。

TOP
90#

听过一首歌,叫做:上善若水。里面有一句特别美的的歌词:“我要我的爱上善若水,青春是开不败的蔷薇”。每次听到这句的感觉总是很好,我想我是体会到善美得结合吧。善,是一种义行,你付出一点善行,心里会特别享受,能为别人做一点事,哪怕再小,也觉得有意义。很多时候,你付出了善行,也就收获了美感,一种对自我肯定的美感。“善,是美的内涵,”,这也是我们对一个真正具有美感的人的一种界定。用真善美来装饰自己的心灵吧,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当然,现实中,总有许多伪善的人或事,擦亮眼睛,辨别真正的善和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