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善美合一 [复制链接]

136#

孔子以其 “仁学”为出发点,将仁与乐相结合,又由乐入手论艺术、美学,所以他对艺术、美学的评价也从对音乐的品评开始。《论语·八佾》上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一段话,由此可以了解“美”与“善”的统一,才是孔子由他自己对音乐的体验而来的对音乐、对艺术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乐之所以能成其为乐,因为人感到它是某种意味的“美”。乐的美是通过它的音律及歌舞的形式而体现。
TOP
137#

艺术的作用就在于它能照亮人类的精神家园,它应当关注人类的命运,重视人的生存价值。美与善在艺术作品中不仅是并行不悖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美的艺术也就是道德的艺术,道德的艺术也才是美的艺术,没有道德价值保障的艺术就会显得很苍白,而没有审美价值作基础的艺术也会变得乏味。 美与善,在艺术中的互相蕴涵和互补,从另一个角度正好说明了美和善的区别。终究美是美,善是善。因之,儒家从“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推演到由“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善)的境界,可以与美的境界相同;但其工夫过程,亦可以与美全不相干。且由天下归仁而必定涵有“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责任感,这不为艺术所排斥,但亦决不能为艺术所承当。
TOP
138#

“善美合一”可以达到“和”的目的。“和”就是要与人为善,于己为善。这里把“美”解释为内心的“充实、畅快、丰满、愉悦、悲壮、自由”。“中华文化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是真正的大圆满结局,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人会活的更简单纯粹一些吧。曾经有一段时间做过“日行一善”的活动,现在都想不起来究竟是因为什么停止了。“日行一善”就算是一点一滴的小事,就算当事人可能根本没发现你的善意,但是自己心灵的满足与充实,估计就是文章中说的“心里美”吧。
TOP
139#

下学而上达

  先秦之“乐“的概念是诗、乐、舞三位一体之乐,乐即雅乐,实际上表示着理想的社会秩序。孔子之时,诗、乐、舞开始分家,礼崩乐坏。雅乐下移,俗乐上升。因此,复礼必得正乐。要正乐,以复礼;知道并能体验纯粹音乐美;对音乐要求尽善尽美。孔子乐论为荀子之乐论奠定了基础。
《韶》相传是舜帝时的乐舞,它是对舜继尧志、德昭天下的辉煌赞颂。《礼记•乐记》中说:“韶,继也。”郑玄注:“韶之言绍也。言舜能继绍尧之德。”《尚书•益稷》说:“箫韶九成,凤皇来仪。”以如此宏丽的乐舞场面,来歌颂这位光照人间的伟大先王,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达到了感人至深的地步。无怪乎孔子说他在齐国听到《韶》乐时,竟“三月不知肉味”,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和《韶》相比,歌颂武王伐纣的《武》在孔子眼中却略逊一筹。虽然《武》赞扬的也是以德伐暴的丰功伟绩,虽然它也有宏大华美的场面,然而由于它宣扬的毕竟是武力,和儒家所理想的平和之德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孔子说它“尽美未尽善”。无疑,在这里孔子“尽美”“尽善”的美善合一的礼乐文化理想得到彰示。
TOP
140#

美善相乐

  荀子的美学思想分为四个阶段,首先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化性起伪,礼乐并济,移风易俗,最后培育理想群体人格,乐保证感性与美。“美善相乐”既是苟子向往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又是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途径。他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美善关系即礼乐关系。苟子认为,一方面,礼和乐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主要表现在礼关乎善,乐关乎美,礼的主旨是培养德行,乐的主旨是陶冶情操;另一方面,礼和乐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它表现为礼至深则美,乐至纯则善。礼乐结合,美善相乐,既是治国安邦的实际需要,又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
TOP
141#

“善者,美之实也”,做一个善良的人,爱人,爱生活,爱自然,爱社会,怀着仁爱之心。
当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疲于应对,当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忙碌奔波,当大多数的人痛斥社会的冷漠,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内心深处的善,如今何方。我始终相信性本善,人生性就是善良的,只是在浮躁的生活里迷失了,我们要拨开云雾,去找寻生命里最真挚的善,用一颗善良的心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回你以美。
TOP
142#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所言充实之谓美,是强调美充实在人身上,二者是指善和信,四折是美、大、圣、神,其中大、圣、神是美的进一步衍化,美是实现其他的基础标准。“充实之谓美”是孟子评价人的标准,孟子延续孔子的观点,运用道德本质主义,强调美学与伦理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美的实现是与其人性论之间息息相关的。。孟子对于美的最直接的表述即“充实之谓美”。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好德如好色一般自然,道德之乐犹如食肉之类。孟子性善论的本质是道德,但是却把审美经验导入到伦理学之中,因此在孟子眼中道德与自然几乎可以等同,“知其性,则知其天也。”所以,美的实现,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两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最终指向的人性的美善相乐。
TOP
143#

中国自古提倡“以和为贵”,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气质和态度。虽然有时我认为,“和”有些中庸的意味。但是大多数时候,当“和”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的时候,“和”代表的就不仅仅是处事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谦虚和温和。我个人把“温文尔雅”作为对男子的最高评价,或许这种思想带有强烈的主管因素,不过若是一个人能温润如玉,遇事不卑不亢,那与其所见之人所遇之事,都无不感觉如沐春风,《诗经》里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谁能说不是“和”的体现呢?
TOP
144#

钱穆说:“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以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也。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则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耳,此之谓美善合一。善美合一,此乃中国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   ”善与美是相通的。老子说“上善若水”,同样,水也是美的,我们要遵循自然的人生态度,与人为善,同时追求内在美,不断提升自己。
TOP
145#

善必然是美的,美好的事物必然是善的。其实善美本是一体。万物的发展本就在于一个“和”,要想达到“和”,就必须坚持善与美。对人和善,人际关系才会和谐。什么是美?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羊大为美”,其实从字源学上来讲,甲骨文的美就是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我们知道羊肉是非常鲜美的,它可口的味道就给予我们美的感受。所以美必然让人舒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越和善,人们的关系就会越融洽,这就会给人美的感受。所以,我们不难明白善美合一就是“和”,就是“中”,如此就是“尽善尽美”。善美合一,人就与万物融合在了一起,这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会和谐。
TOP
14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我认为内心善良,经过修养而充实,这就是真正的美。与其单单凭借华丽的外表,不如读书来使自己更加充实,通晓事理,是再好不过的了。
TOP
147#

每一个人总是盼望着达到完美的状态,却又往往忽略了善美合一。虽说十善十美皆完美,但是善美却永远没有一个衡量的度,我们只能力求尽善尽美,在古代也是如此。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如果一个人一心只想着追求美,而未尽善,那么他是不能达到美,要想达到美的状态,需要做到有一颗尽善之心。也许某一个人在外表上给人一个“美”之感的面孔,或是在衣着上给人以美的感觉,但这并不足以表明这个人是“美”的,只有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也就说我们所说的“和”。“善者,美之实也。”([宋]朱熹《四书集注》)一个有善之心的人,才能展现美的充实。善美合一的境界就是和,这里的善必须发自内心,不能是表面上的伪善;当善真正出自内心,美则散出灵气,社会便能和谐融一。
TOP
148#

       中华文化中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美。美即是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的生命精神,能满足人健康的精神。空有所谓美的外在而缺少美和善的精神不过是一件爬满虱子的华美披风,终将消逝。心灵美显然是远远高于外在美的,因为外在美可能是短暂的,是人对外在世界的主观感受,然而灵魂的美却可能流存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并且会随着岁月的酝酿而升华成高尚的精神境界!
        “充实之谓美。”喜欢这句话,内心充实即是美,人心里充实的是善的概念,做出的是善的行为,这样便是美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在审美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外表,善才是真的美,当你看到一个拾荒的老奶奶,也许她没有年轻的美貌,也许她一身的衣衫褴褛,但她真诚的劳动真诚的向你微笑,毋庸置疑,她是美的。但如果一个颜值上线的人随意扔垃圾,你还会觉得她美吗?美是不仅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更是一个人的人品高低,是一个人的追求。善者,美之实也。([宋]朱熹《四书集注》),善,是美的内涵。当善美和一,则血气平和,天下安宁。每个人可以做的善和美也不过是从心出发,与人为善,诚以待人,为他人多想一点,开心就好。
TOP
149#

就我的理解,在上文中的美是包含了善的,并不是肤浅的外表的美,而是心灵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就人来说,就是干净舒服的外表和内心的诚善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待人接物的随和亲近的统一给人带来的舒适,愉悦的感受。外在的美从来都不会长久,再美的容颜也有颓老的一天,只有心灵的美好以及由此所自然形成的一种素养和令人舒服的气质不会随时间逝去,始终温柔地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魅力。俗话说“尽善尽美”,人心存善,才称得上美。人先尽善,才能尽美。
TOP
150#

真正美好的东西应该是可以共存的,比如善与美,爱与自由,幸福、卓越与真实。不应该存在不得不取舍其一的决断情况。任何美好都不该被迫付出惨烈的牺牲作为代价。反倒是丑恶的东西,常常相互桎梏,必须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不管光鲜亮丽、富贵荣华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对卑微的生命没有善意。任何一个状态的生命,不管是低卑的植物,还是动物或者是人类,它的生命都应该被祝福。我们从很多大自然的现象当中谈善、谈美,应该可以看到善与美一直是哲学里非常重要的议题。它不仅仅体现在社会里、在种子的世界里、在花的世界里、在任何生物的世界里,都体现着善与美最高的生命原则。如何把它找回来,我想是善意里面最重要的东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