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181#

“和”对一个人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和”就是指一个人如何与别人相处,人生在世应当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安身立命,“和”要求人应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相融和。把“和”作为一种个人修养来理解,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遇到好事了,应看到好事的另一面,不要情绪激动,不要过于高兴,应能平淡待之。遇到不好的事了,也需以和调整心态,应看到不好的事正在发生转化,不好的事也潜伏着好的兆头,不要因遭遇挫折就丧气、就失望。“和”要求人应能把事情看透、看开,遇到好事、不好的事都能正确对待,做到宠辱不惊,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人的最好状态就是心理上的平衡,人有了平和之心,有了平静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才能保持总代表冷静头脑,才不至于行动上深一脚,浅一脚,才能比较顺利的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和作为个人修养的一种标准,至关重要。
TOP
182#

佛家认为一切功德从清净心来。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心清净。

而基督教中也说要早晚祷告请求上帝的赦免。并且提出人生而有罪,人的出生是一个赎罪的过程。

宗教对于人心的净化作用是很强大的,教徒们往往相信下地狱、上天堂、成佛这样的来世报,认为现世的行为影响来世的因果报应。所以常怀敬畏之心,必然就安分守己、多行善事了。

TOP
183#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趋快速,很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疲惫。身体的劳累可以靠睡眠休息来缓解,但是心灵的疲惫却在人们的心理积郁。而心灵清净就是一种可以缓解人的心理疲惫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使自己的心灵清净下来的方式来缓解疲惫,暂停思维的重负,使自己从疲惫中暂时抽托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与生活中。
TOP
184#

真正幸福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感,古人云:“知足者常乐。有求皆苦,无求自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做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做一个自得其乐的人。现在的人们都在追求外在的名与利,忘记了真正需要修炼修行的是自我的内心,你没有宽阔的胸怀,你怎么做到“恕”呢?你不能宽容人,你怎能虚心的学习呢?怎能去处世、治国、平天下呢?
TOP
185#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把自身的魂魄调整到虚无的极境,守住由虚无之境而达到极深的静止,在万物并作之中,用虚静之境去观察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世间万物多得数也数不清,千姿百态但最终都要回到它本来状态。回归到本来状态叫作静,静叫作天道所归的命。天道所归的命叫作常。老子说他曾经把自己的魂魄调整到一点杂念都没有的极为深厚的空明宁静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去观察万物的发展变化。然后老子说他通过悟道功夫,体悟到无论是谁是什么,其最终结果都必须回复到其所生之处,这个所生之处就是无,无是常,常的含义就是公平公道,常不偏袒任何物,任何人或物都得由生到死于是达到了常,也就是永恒,这就是道的法则。
TOP
186#

      起心动念,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 前念灭后念又生了,念头是生灭法。生灭法里有个不生不灭的法,在我们身上,你知道这个秘诀,你就很欢喜,为什么?没有生死。生死是另外一部分,真正那一部分没有生死,这个不生不灭的是六根的根性,就是见闻觉知,永远没有生灭。我们身是五阴身,色受想行识有生灭,见闻觉知不会随他生灭。好像电波,普遍在空间,身体像收音机,打开开关能收到很多东西,见闻觉知像电波,周遍虚空法界,没有来去。我们身体这个机器也能收能放,播出去的波也周遍虚空法界,这波是思想波,我们起心动念,再微弱、微细的念头,诸佛菩萨的机器非常灵活,都能收到。我们的机器故障太多,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去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点点滴滴我们也能收到。所以,清净心重要!
TOP
187#

读完这一节,我突然想到在日本的茶道精神有这样的一个词,叫做和敬清寂。其内容与本节的思想大致符合, 茶道四谛:和、敬、清、寂,主要阐述了和谐平等统一静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相互设防的社会,想要做到真正的内心平静,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茶道的和敬清寂思想,做到简单、平和。只有和谐的心态,才能引发出和谐的事态。唯有做到内心平静,不执,做到处世圆融,才是人立足之根本,才是生活的不二法门。

TOP
188#

正所谓“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要做到心灵的清净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难上加难,身在繁杂的尘世中,难免会身不由己的浮躁。假如有一天真能做到所谓的:“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那也就好了。白天在繁杂的尘世中奋斗,晚上回到家中,关上门就可以享受心灵的清净了。
TOP
189#

和谐心灵,健康成长”,拆开来看,就是心灵成长,心灵需要和谐、健康的成长。心灵成长是所有旨在促进心灵成长的意识(思想、情感和意愿)、语言、行为、团体和与上述项目相关的过程的统称,它是一个涵盖了多种不同质的对象的总名。 这个概念没有时间限制,它涵盖了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心灵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修身是心灵成长,道教的修炼是心灵成长,佛教的参禅也是心灵成长,诗人的吟诗是心灵成长,书法家的挥毫也是心灵成长。个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心灵需要被关怀,更有成长的需求。而现今社会中,大部分人只关注头脑的思维和身体的需要,往往忽视了心灵。简单的说,陪孩童嬉戏,与其人、爱人共渡美好时光、晒太阳、感受大自然、听优美舒缓的音乐、栽种花草、宗教信仰的修持、看心理励志的书籍、听好的演说、看引起心灵共鸣的电影等等,都能在心灵上得到一种喜悦、平和的感觉,这些都能帮助心灵健康的成长。我的拼搏,战胜了烦恼,战胜了一切,让那似乎是最后一丝艳绿,同样放出等同于盛夏的光彩。少年不知滋味,可在这山重水复的转弯处时,有谁要是放松下来,等待你的便是沼泽千里,棘丛万丈。反之,若要是拼搏和毅力,等待你的便是柳暗花明,青山绿水了。莫非你还真要让烦恼化作青烟一缕,缠绕你的灵魂,让你烦闷,让你苦恼吗? 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这些微小的东西似乎是似曾相识,似乎是一直打扰着我们,在成长的大自然中,过去那似微风抚面般的学习,现已被暴风雨般的学习和压力的进攻吹散在记忆的深处了。 双手已经感觉不到茶的温度了,弥漫在屋子里的清雾也悄然消失。更加用心地品味那苦中有乐的水,去品味成长的烦恼,烦着烦着,时光也走着走着,经历也多着多着,再一次去品味那茶,那苦涩似乎已随着温度、随着用心灵丈量的时间而荡然无存了……。英国思想家马克思·穆勒说:最伟大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是心灵和谐的最好的音乐。最理想的美在我们的内心中,它当然不是我们这种生活,但是我们可以界定它,用热情的笑脸,融化心灵的冰川;用和谐的理念,再创礼仪之邦! 激情成就梦想,和谐点亮未来。 

TOP
190#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人的物质生活是不断地富裕和舒适,然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却十分贫乏和空虚,以至找不到人生真实价值之所在,清净心灵就固然重要。心态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都是那样,但由于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觉也是相异的。同样的饭菜,健康时感觉它可口香甜;病弱时又感觉它味同嚼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环境因素,还需要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觉快乐时才是快乐,而感觉痛苦时则是痛苦。所以一个人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现象来看,只有当事者才是最清楚的。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的根本。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顺利的事有它发生的原因,不顺利的事也有它发生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种原因,所以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得志是不必兴奋,失意是不要太沮散,一切终归无常。
TOP
191#

心灵清净

1、心灵的静,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会为身边所要忧心的事情而烦恼、抱怨。每个人遇到的事情可大可小,有人则用很好的方式处理好了,有的人则总是在抱怨,或是在咒骂这个社会的不公与无奈,这样的两种人,其实内心的静是不一样的,前者能用一颗平和的心去看待这些繁琐的事,而后者呢?总是处于一种让自己很烦闷的境遇之中。

2、心灵怎么样能达到清净呢?我觉得这是与个人的修养和心态及其相关的,有了好的修养和好的心态,有着一颗平和的心,则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是能泰然处之,不悲不喜。

TOP
192#

学会做人是最大的学问,也是做人处事的基础,不仅影响对自己内部(如健康方面: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影响,也对自身外部,与人交往,在社会中生存有影响。而提高思想到德修养关系到自己成长为怎样的人。大学期间,正处于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个阶段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后想改的时候却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了。大学生,已经是一个基本成熟的一类人群,有自己的想法,有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自然也是很多,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下意识地努力。每日三省吾身,总结反思自己在处理事情或者与人交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每天都这样强化,定能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多涉猎一些名人传记等优秀书籍,学习别人的优良品德。

TOP
193#

很多人都认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要做到心灵清净很难。我们面对太多的外界诱惑,金钱,美食,权势,等等,一切人们去偏激追求的东西,早就让我们的心灵疲惫不堪。我们每天忙着学习,忙着工作,我们很难抽出时间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甚至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去阻止它接受污染。当心中那些奔腾着的喧闹逐渐远去,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静谧。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那样心灵透明而空灵、物我两忘,但我们可以尽量消除心灵中的毒素,抹去心灵之境上的尘埃。
TOP
194#

现在真正能静下来看书的大学生有多少?作为一名学生我深刻的体会到现在的我们最多缺乏的就是一颗平静的心。浮华的世界,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明哲保身的寥寥无几。那我们该如何静心呢?有人说:专注于自己所追求的事物能让自己摒弃浮躁,回归自然,心静如水。也有人说:聆听自然则静心。我觉得还有就是自己要有一颗知足的心,这样才能寻得心灵的净土。当我们不再十分在意成功与失败,开始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审视生命所走过的历程,温暖的阳关就会进驻你沧桑的心田,和煦的春风就会佛干你曾经苦涩的心泪;当你不再十分在意形式与外表,开始用灵魂触摸欲望,思想便能安宁,爱恨情仇便能一一化解;当你不再十分重视名利与金钱,开始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就能做到享受生活,体会人性的至善至美;当你不再在意拥有与索取,学会奉献,学会放弃,就把失去当做一种收获,就能使快乐永随……其实,人,只要知足,便会心静如水。我们只能生活在世俗里,虽然繁杂,浮华的世俗难得安宁,但平静能还我们一片湛蓝的天空,一方悠闲的心灵净土。学会真诚,真诚的微笑,让心思澄明,使言行磊落。学会坚强,不怕磨难,不怕丑陋和残缺,不怕冷言和恶语。学会放弃,学会松手,学会知难而退,在恰当的时机转身。如此,便学会了智慧处事,少了很多负累,多了很多潇洒。平静做人,平静处事,便能心静如水。
TOP
195#

     平时,只要我一觉得热,或者身边的人热了,我就会对自己,或是对身边朋友说“心静自然凉”。一般朋友就很不以为然的对我说“那是唯心的”。其实,他们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随着注意力转移到某一件事上时,他们的心也安静下来了,自然而然也就不觉得很热了。虽然,我也是坚持唯物主义的,但,我个人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心理因素的确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了,这种影响只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客观物质条件在起作用。像天热主要还是天气原因,其次才是心里作用。所以呢,我们在人生道路探索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会条件,这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很难改变的;另一方面,却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握的,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调节好我们的个人情绪,控制好自己的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