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15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利靥

学号:10311043

时间:2011年4月17日

电话:18787131304

卷十:和坛

九、心灵清静  

在我们普通人眼中,这个世界是有邪恶感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有善恶之分别,故而我们眼中的世界颇感烦恼与痛苦,那么,我们则应清除世间邪恶.对于普通人而言,清除邪恶是对的,因为我们感觉到世间的悲欢离合,诸多邪恶…..但对佛,则不能这般认为;"佛应当去清除世间的邪恶"?因为佛心中没有邪恶.为什么佛心中没有邪恶?因为佛以中观观察世间,不以普通人以假观来观察这个世界.假观观察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与物质,各种各样的欲望与分别,于是有了善恶之分,产生出邪恶的感觉. 而中观所见,一切事物皆为空空寂寂,故而一切事物皆为无分别,佛心空寂,则佛心没有邪恶之感.在佛眼中,清清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既然眼前无邪恶,那怎么清除世间的邪恶呢? 佛未能清除邪恶,因为在佛心中世界皆为清静,毫无邪恶之分,芸芸众生须发菩提心,渡己渡人,清除世间之恶.那么,怎样来清除?则以"心净,行净,众生净",先从自己做起,让自己心灵清净和行为清净,然后再教化众生,令众生心灵清静,行为清净.应当知道"境由心造",自己心净,众生心净,则邪恶之境自然消亡.

TOP
152#

学校: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胡玲巧

学号:10311010

时间:2011419

电话;15287115716

卷十

一、                        

                      四、心灵清静

     人心系累于外物的情况有三种:或者是事情没有发生,自己心中首先就有一个期待的心;或者是事情过去了,又把事情长期留在心中,不能忘怀;或者是正在应对事物之时,有偏颇侧重之意,只看到那边是重要的。这些都是心为物所束缚,便是心中只有这件事。到别的事情发生之时,感应便会出现偏差,这怎么能正确理解事情。圣人的心虚静光明,没有丝毫遗留的痕迹。

我们每个人光溜溜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披着一套遮羞的衣服离开这个世界。那是上天的慈悲!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善待自己。

不要对自己那么的苛刻,更不要过度贪婪,嫉妒别人,与人攀比;要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自在。一切顺其自然才能使心灵保持宁静与和谐。我们生活中难免碰到不符自己心愿的事,或是痛苦的事,但是,我们不要把自己拘泥在忧郁之中,首先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然后自己要及时调整心态,悠然遐想一些美好或温馨的画面。慢慢地心中的一些不良情绪会因此而淡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心灵和谐方面。心灵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根基,它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推动力、凝聚力和支撑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公民的心是和谐度,加速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我国处在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生存压力日益加大,物欲化、庸俗化、冷漠化、无责任化、虚假化的社会现象蔓延,社会上存在不少自我身心不协调乃至冲突的现象。如果人的内心不健康或扭曲,甚至走上邪道,那么即使建立起一套和谐的制度、规范,也仍然是外在的。重要的是心灵和谐。只有心灵和谐,社会才有和谐可言。

宁静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活动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不管宁静不宁静(都要这样做)。如果只依赖宁静,不但渐渐产生喜欢宁静厌恶活动的弊端,心中有许多毛病伤痛,只是潜藏在哪里,最终不能铲除干净,遇到有事时依然会滋长。以遵循道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则未必能遵循道理。

注重培育和谐心灵,做心灵和谐的表率。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仅靠人的自然性,是无法获得心灵和谐的,重要的是要在不断实践和加强学习中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得以提高与完善。心灵和谐,也要有价值导向。只有建立内心的合理价值体系,才能消解身心的矛盾与冲突而提升生命的张力。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TOP
15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专业:10文秘

学号:10311030

姓名:彭婵春

电话:13759406155

日期:2011年5月8日

卷十

和堂  (四)心灵的和谐          

          

  

  心灵的和谐是说心灵的从容和淡定,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儒学大师孔子平时不太爱说话,有次他上课时感叹:“予欲无言”,意思是说我想不说话了。学生问,老师你不说话,“小子何述焉?”我们转述什么呀?孔子淡淡地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这是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淡定和从容,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敬畏,一种顺应,一种默契。也就是说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在这么艰苦的生活中,还能够自得其乐。其实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追求人生的和谐,就是说个人自身的修养。孟子说:“天下之大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其实也适用于现代社会。能否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人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的境界。因而每个人的内心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关于“修身”,儒家主张以“敬”为纲领。孔子提出“修己以敬”。所谓“敬”,对人对外而言是尊敬、尊重;对己对内而言则是态度端肃,接物不苟且、处事不敷衍而郑重其事,认真学习、认真办事、认真做人,这是品德修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态度。

   只有谦逊好学,人们才乐于告以善言;只有不骄,人们才乐与交往;只有不谄,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样,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整个社会也才能构建成一个和谐社会。

TOP
15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卢燕

学号:10311042

时间:2011425

电话:13629656344

             心灵清静

                          

其实一个人道德上的修养就是心灵上的完善,人生中总会有各种际遇,但并不是所有的际遇都会给予你好的影响,相反,也许反而会污染你的心灵。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的影响,但总会是有人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这就是心灵上的差异了。聪明的人会不时的擦拭自己心灵上的灰烬,让自己的心保持纯净,从而使自己的人也变得纯和,但有的人却自己增加心灵上的灰烬,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浑浊。但我认为,只要保有一颗向善的心,心中总是有他人的话,这样的心是不会轻易被污染的。心灵的清静,并不是如苦心僧修行般的磨练,只要在心中坚持住自己的良知,心就永远保有一方清静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应该是心灵清净的最好写照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但我们却可以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只要心灵不受约束,不被纷纷扰扰的尘世所左右,那么或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吧!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增加,电话、网络等一系列快速便捷的新事物接踵而至,就连饮食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大量快餐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当所有人都在为怎样能尽快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奔波忙碌时,静下心来三省吾身就成了一件不可多见的事。其实,不论是在何时,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都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多忙,不妨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记一记日记,和自己对话,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TOP
15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专业:10文秘

学号:10311025

姓名:王丽

电话:18787001147

日期:2011-4-27

卷十、和

四、心灵清静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心浮气躁,利欲熏心。这正需要提倡人们常说的“上善若水”的境界,需要追求那种无私奉献的善行,有容乃大的胸襟与气度。否则社会道德终将沦陷到无底的深渊。

当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我们每天都过着喧闹的世俗生活,很多人可能会在这样一个外壳下迷失了自己,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让这些表面的现象蒙蔽了我们的心灵。正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那些功名利禄,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在学习上,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不要浮浮躁躁,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急功近利。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清明的心,明亮、安静。才能对一些事物一些人看得更清晰。古人云:出淤泥而不染。我们就该学习莲的那种 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高尚情操。人世间的万物皆是虚幻,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讲只不过是尘土与飞烟。而心乱就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则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TOP
156#

[转帖]

以下是引用陈杰思在2009-3-19 21:10:38的发言: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1)心灵毒素



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



朱子曰: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



译:朱子说:心中不虚静,自我的成见太多,恐怕这是道学的障碍。






身惹尘埃沽尚浅,心随欲境染尤深。堪怜举世忘源者,只洗皮肤不洗心。([]吴秀《人天宝鉴》)



译:身体沾惹了尘埃只在浅层,心在贪欲之境中被污染得很深。可怜世人忘却了根本,只去洗净皮肤却不洗净内心。



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直是无尔回避处。。(《大慧语录》卷二十)



译:心念意识障蔽正道,胜过毒蛇猛虎。……毒蛇猛虎还可以躲避,而对心念意识你却没有回避之处。



水动荡不已则不清,心动荡不已则不明,故当时时静定其心,不为动荡所昏可也。([]薛瑄《读书录》卷五)



译:水动荡不停就不会清澈;心动荡不停就不会明亮。所以,应当时时安定自己的心,不要被动荡所昏蔽就行了。



2)三际托空



心灵处于念念相续的运动状态,在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时,当下之念转入空寂清静。 反观所起之心, 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智凯《童蒙止观》卷上)



译:反观心中所生起的各种念头, 过去之心已经熄灭,现在之心不会停留,未来之心尚未到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去追寻,什么也得不到。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慧能《坛经》)



译: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心念与心念相续,不能截断,这就叫做束缚。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义怀禅师”)



译:飞雁没有留下踪迹之意,水潭没有留下踪影之心。



其所以系于物者有三:或是事未来,自家先有个期待底心。或事已应去了,又长留在胸中,不能忘。或正应事时,意有偏重,便只见得那边重。这都是为物所系缚。既为物所系缚,便是有这个物事。到别事来,应之便差了,这如何会得其正。圣人之心莹然虚明,无纤毫形迹。(《朱子语类》卷十六)



译:人心系累于外物的情况有三种:或者是事情没有发生,自己心中首先就有一个期待的心。或者是事情过去了,又把事情长期留在心中,不能忘怀。或者是正在应对事物之时,有偏颇侧重之意,只看到那边是重要的。这些都是心为物所束缚。既然为外物所束缚,便是心中只有这件事情。到别的事情发生之时,感应便会出现偏差,这怎么能正确地理解其他事情。圣人的心虚静光明,没有丝毫遗留的痕迹。



3)物我两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译:忘却肢体,丢掉聪明,离开身躯,停止思维,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做坐忘。(堕:通“隳”,毁坏。黜:退除。)



乐寂者,知妄从心出,息心则众妄皆静。([五代宋]延寿《宗镜录》)



译:乐于寂静的人,知道种种虚妄都是从心产生的,止息心念,所有虚妄就都静止下来了。 思量个不思量底。([]普济《五灯会元》卷四)



译:所想的是什么也不想。(即中断思考,心明如镜。)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明]苍雪《中峰广录》卷十二)



译:静坐于南台,面对一炉香烟,整天集中精神,万种思虑都被忘记。不是刻意地止息心思,消除妄想,而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思量。






4)持敬收敛



问:不知敬如何持?曰:只是要收敛此心,莫令走失而已。今人精神自不曾定,读书安得精专。凡看山看水,风惊草动,此心便自走失,视听便自眩惑,此何以为学。(《朱子语类》卷一一八)



译:问:不知道如何持敬?答:只是要收敛自己的心,不要使它走失罢了。现在,人们的精神本身不能安定,读起书来怎会有精专。大凡看见山看见水,风吹草动,自己的心便走失,视听便会迷乱,这怎么能做学问。



殊不知敬则心自存,不必照看捉摸;敬则自虚静,不必去求虚静。([]胡居仁《胡文敬集》卷一《与陈大中》)



译:殊不知持敬则心意便不会放荡,不必观看把捉;持敬则心中自然虚静,不必去求取虚静。







5)意识专一



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朱子语类》卷十二)



译:静坐并非要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是收敛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走失,放下思虑,那么,自己的心便是湛然空明,自然保持精神的专一。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迷恋美色则一心就在美色上,迷恋钱财则一心就在钱财上,这就是“主一”吗?这是逐物啊,并不是“主一”。“主一”是专门将心思用在天理上。



6)清静之用



第一,心灵之空,不是全无一物,而是消除心灵中的毒素,抹去心灵之境上的尘埃,从而显现善性本原,故虚静是涵养道德的方法。



心虚则理实,心实则理虚……以理为主,则此心虚明,一毫私意着不得。(《朱子语类》卷一一三)



译:心中虚静则道理真实地存在;心中有障蔽则道理不能真实存在……以道理在心中做主,则心中虚静明亮,一点私心都不能存留于心中。






正法以空去其贪,邪法以空资其爱。大人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而退善。([]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下)



译:正道以“空”去其贪心,邪道却因“空”来滋长其贪欲。君子体证“空”而增进自己的德性,小人论说“空”而消除了自己的善念。



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宋]周敦颐《通书?圣学》)



译:心念专一就是无欲。无欲就能心中虚静,起动正念。虚静则明,明就通达;起动正念就公正,公正就不偏不倚。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宁静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活动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不管宁静不宁静(都要这样做)。如果只依靠宁静,不但渐渐产生喜欢宁静厌恶活动的弊端,心中有许多毛病伤痛,只是潜藏在那里,最终不能铲除干净,遇到有事时依然会滋长。以遵循道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则未必能遵循道理。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心灵处于虚静之中,善性就会显现。不平息杂乱的心念,而去寻求善性显现,就如搅动水波,寻找水中之月。












第二,心灵生命处于虚静之中,方能发挥明镜之作用,真实地映照万象万物,虚怀若谷。空谷回音,空心回味,收摄万象万物之生命精神。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译:得道高人用心如同明镜,去不送,来不迎,只如实映照,不留痕迹,所以能常照物而不被外物所伤。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



译:水平静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照出胡须和眉毛。水平合于规则,大工匠便取为准则。水平静了才清澈,何况是精神呢!圣人的心虚静,是天地的镜子,万物的镜子。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解蔽》)



译:人们用什么去认识道呢?答:用心去认识。心怎么能认识道呢?答:心要虚静。



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老子》第十一章河上公注)



译:所说的空虚,是可以用来容纳万物。



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断际《传心法要》)



译:内外身心,全都舍弃,像虚空一样,无所附着,然后随时应接事物。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译:胸襟宽广,容纳天下之物;心灵虚静,接纳天下之善。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圣人的心就像明镜一样,只有明亮,随物而感应,无物不照亮。没有已经过去的形状还留在镜子里面的,也不可能在没有照镜子之前,某物的形状就已先在里面。



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传习录》中)



译:明镜映照万物,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一映照都显现真实面貌,这就是心念产生之处。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一旦过去了就不会在镜中留存,这就是心念不附着某物。






  第三,心灵处于虚静之中,应物而起,随机流转,保持顺畅之活动状态,使心灵进入空而灵的状态。



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宣鉴禅师”)



译:你只要无事牵挂于心,心不执着于事物,(你的心灵)就会虚而灵明,空而神妙。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TOP
157#

其实一个人道德上的修养就是心灵上的完善,人生中总会有各种际遇,但并不是所有的际遇都会给予你好的影响,相反,也许反而会污染你的心灵。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的影响,但总会是有人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这就是心灵上的差异了。聪明的人会不时的擦拭自己心灵上的灰烬,让自己的心保持纯净,从而使自己的人也变得纯和,但有的人却自己增加心灵上的灰烬,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浑浊。但我认为,只要保有一颗向善的心,心中总是有他人的话,这样的心是不会轻易被污染的。心灵的清静,并不是如苦心僧修行般的磨练,只要在心中坚持住自己的良知,心就永远保有一方清静
TOP
15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艾伦扁

学号:10311008

时间:2011322

电话:13577012780

卷十                          

九、心灵清静

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朱子曰: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我们必须经常反省,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必须看一些优秀的作品,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要我们的心灵是清净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污染我们的心灵。.其实一个人道德上的修养就是心灵上的完善,人生中总会有各种际遇,但并不是所有的际遇都会给予你好的影响,相反,也许反而会污染你的心灵。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的影响,但总会是有人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这就是心灵上的差异了。聪明的人会不时的擦拭自己心灵上的灰烬,让自己的心保持纯净,从而使自己的人也变得纯和,但有的人却自己增加心灵上的灰烬,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浑浊。但我认为,只要保有一颗向善的心,心中总是有他人的话,这样的心是不会轻易被污染的。心灵的清静,并不是如苦心僧修行般的磨练,只要在心中坚持住自己的良知,心就永远保有一方清静。

TOP
159#

以和为贵,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和也是我们人于人之间交往所一直希望和追求的一个境界。所以长久以来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追求和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发人深省的想法和言语。借鉴古人金石玉言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达的和的境界重要的是要修身,当自己能有海一样的容量的时候,与他人的相处自然就和谐了。

TOP
160#

老子语:致虚极,守静笃.

虚,即是留有空白,静即是沉心静气.虚极,静笃不仅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态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的这首诗就能很好的阐释心灵清净.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心灵,擦拭落下的尘埃,通过不断的修行去抵挡各种诱惑,这样才能达到心静的境界啊!老子认为文明的进程是人类历史的退步。这样的思想虽过偏激,但也发人深省。经济的发展,膨胀了人们的私欲,也使得人们的内心更加的浮动,经济的发展无疑能加快文明的步伐。但有时人们过度的关注经济利益,却忽视了心灵的宁静。

著名作家鲍鹏山曾倡导,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点庄子吧!老庄的思想是与积极的入世思想的对恒,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道家的出世思想虽不是主流,但确实一股强大的暗流。迷茫的时候,总能让处在失意境地的人们获得一丝安慰。心灵的清静,最重要的是心境的平衡。莫与世争,莫惦名利。上善若水,最大的善就像是柔弱的水一样,但水何不是在致虚静的时候才能达到至清净。人若要是想达到至善必须时刻保持着心灵的清澈与宁静。

TOP
161#

要做到心灵清静,古人告诉我们要摒弃欲望的束缚,尤其是物欲的羁绊。然而问题是到底是什么扰乱了人们的心境?真的是外界的繁华世界吗?我想更多的还是内心的贪欲过多的显现,极大的膨胀。我们要静心,不是不去想要外界的种种便利,而是要回归内心,找到可以令心灵飞翔的那片蓝天。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静心方能静万物,静思方能静天下。一切归于本心,一切归于思维。可以静心也,以静心也可,静心也可以,心也可以静,也可以心静。
TOP
162#

四、心灵清静

   社会发展无止境,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也就无止境。我们所要构建的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和谐社会。因此,她所倡导的和谐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具有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事实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期待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而人性之美,就是人间百态的和谐乐章,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安乐天堂,繁华与荒凉,软弱与坚强,绝望与希望,仿佛都在这人间大戏上频频登场。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暖人的言语,都无不印刻着最细腻的情感,无不藏匿着最敏感的神经。

我的耳仿佛听得到每颗心的丝丝悸动,我的眼仿佛看得到你我的心房,自己就好像已穿梭于人群深处,潜行在大街小巷,听到的是暖人的问候一声声,看到的是灿烂的笑脸一张张。在危难中我可以看到一双双援助的手,心中期待着命运的转机,仿佛已经看到曙光就在前方。在奋斗中我感受到汗水折射着阳光,理想正在扬帆启航,人们的期许给我力量,仿佛就在为我的人生导引方向。就在这绝望与希望的寻常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和谐之美。人间恍若爱的和风,抚慰着我,入我梦乡;社会好比心的海洋,浸泡着我,伴我成长。
TOP
163#

     心如器皿,万物皆可进又可留,看似什么都能装,其实什么也装不了,因为太多,所以会外泄。导致我们留恋过去、贪恋当下、盼恋未来。所以就有贪嗔痴。人因为抛弃了真正的自我,器皿的心误将外界所涌当作自我,被浸染、被蒙蔽,就不知真正的自我。容纳它们是否会消化不良,追求是否会走火入魔,任凭其生长是否会水土不服,甚至异化。


     心如明镜,万物皆可进却不留,只是真实地映照它们。看似什么都留不下,但却如同大山一样,是空灵的状态。


      所谓空,心中有真我。人从自然来,最后又回自然去,真我是同自然规律保持一致的,即与其他的万物是一样的,没什么实质的区别。心灵无形之大,什么都能装,但却是雁过后无痕,水流后无影。它是一个静的状态。


      所谓灵,即心随时事、万物变化有所感应、触动和启发,犹如空谷承载回音。它是一个动的状态,是一种对生命的领悟和尊重。


      动静结合,才是活力的根本保证,才能真正是心灵的清净。包容万物,真实映照,不贪恋,留下的只是对自然中生命的领悟。这种领悟是对万物的平等,对生命的尊重,向自然的回归!

TOP
164#

我心有主........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中,心境的心静很难,但是,仍要努力让自己的心与水平线平行,心静的人做事有条有理,给自己一定的养分使心里的麦苗健康成长!
TOP
165#

在禅修上有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后来要经过一个"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又再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过程。那么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这个阶段,可能会有些不一般的体验,或许是一种混乱的状态,任何外界的刺激都可能加重这种感受。一些人可能就走不出来,被这个痛苦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  面对,正视,不回避、把心打开,接受感受一切 多替他人着想、三是改变自己。

学着用自己的真心去关爱别人,用自己的真我清静心无为的去感受一切,这时必会发现另是一番新天地,到达更高境界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