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121#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心灵和谐方面。心灵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根基,它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推动力、凝聚力和支撑力。


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和谐要看他是否做好情景相生、善美合一、心灵清净等,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想做好并不是那么容易,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做到情景相生说明你的心镜是和谐的,做到善美合一说明你的心镜是和谐的,做到心灵清净说明你的心灵是和谐的,三者都做到的话心灵一定是和谐的。


我觉得要做好每一件事心灵美是重要的,特别是那些画家啊,艺术家啊,文人等心灵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不欠缺的。他们要有心灵美,要做到情景相生,要善于发现自然,有创新的精神,要做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做到以上的,他们的前途才无量。有大好的前景。


善是人天生就有的,但后天的环境是重要的,善是美的实质,是高尚人的体现,美,即不是指客体的属性,也不是指主体的感觉,而是表示心灵生命在体证活动中进入充实、畅快、丰满、悲壮、自由的状态。中华文化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美。美即是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的生命精神,能满足人健康的精神。满足人的德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善,道德本体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就是信,内心充实就是美,内在充实而又发出光辉就是大,大而能感化四方就是圣,圣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就是神。


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存在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用和谐的心灵去看事物,去了解事情的内在含义,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创新,有了创新就会达到最后的成就,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是时代的需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8 21:52:50编辑过]

TOP
122#

自古以来,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天人合一”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契合与统一;“人我合一”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相融;“身人合一”则诠释出人们对于身心协调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追求自身生命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遥远的战国时期,乱世的烽烟中就走出了智慧深刻的先哲——庄子。深沉的思索与平和的胸怀造就了汪洋肆恣、光怪陆怪陆离的想象,也造就了淡泊空灵的哲学境界。抛却了尘世功利的羁绊,庄子完全走进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心神合一的逍遥之境,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御风而去的身影。
  人生逍遥之境即是怡然自得,而这份闲雅的自得来自于生命本质的和谐——实现自我价值。为世界做出独特的贡献,得到心灵的和谐。仅仅把人生追求局限在虚浮的名利,精神被禁锢,这样的人终生不过是物欲的奴仆。让心灵挣脱枷锁。生命才能绽放异样的光彩。
 
  生命自我的和谐源于独特价值的体现。而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把个人的追求同历史趋势、时代潮流紧密相连时,把个人的人生意义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时,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高耀洁,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被称为“中国防艾第一人”。从1996年开始,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多年来她以无与伦比的坚定意志和宽广博大的爱心为普及艾滋病知识、救助艾滋病人遗孤而奔走呼吁。尽管在这条路上走得步步艰辛,尽管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冷漠高墙,尽管她的努力只是“一个人的战争”,尽管她已至人生的暮年,这位刚直而善良的老人始终不曾退后,把“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一种由心而生的坦然充实使她无惧于种种坎坷磨难,勇往直前。
  和谐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神州大地处处盛开和谐之花。从洪战辉顽强拼搏的奋斗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牛玉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微尘”团体无处不在的帮助中,我们读出了和谐……和谐如阳光,照亮芸芸众生;和谐如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田。
  生命如此瑰丽多姿,当单纯的生命融入和谐,便不再是单薄的个体。而凸显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天地万物不可或缺的一息。让心灵绽放和谐之花,让我们成为和谐之人!
TOP
123#

自古以来,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天人合一”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契合与统一;“人我合一”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相融;“身人合一”则诠释出人们对于身心协调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追求自身生命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遥远的战国时期,乱世的烽烟中就走出了智慧深刻的先哲——庄子。深沉的思索与平和的胸怀造就了汪洋肆恣、光怪陆怪陆离的想象,也造就了淡泊空灵的哲学境界。抛却了尘世功利的羁绊,庄子完全走进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心神合一的逍遥之境,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御风而去的身影。

  人生逍遥之境即是怡然自得,而这份闲雅的自得来自于生命本质的和谐——实现自我价值。为世界做出独特的贡献,得到心灵的和谐。仅仅把人生追求局限在虚浮的名利,精神被禁锢,这样的人终生不过是物欲的奴仆。让心灵挣脱枷锁。生命才能绽放异样的光彩。

   生命自我的和谐源于独特价值的体现。而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把个人的追求同历史趋势、时代潮流紧密相连时,把个人的人生意义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时,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高耀洁,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被称为“中国防艾第一人”。从1996年开始,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多年来她以无与伦比的坚定意志和宽广博大的爱心为普及艾滋病知识、救助艾滋病人遗孤而奔走呼吁。尽管在这条路上走得步步艰辛,尽管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冷漠高墙,尽管她的努力只是“一个人的战争”,尽管她已至人生的暮年,这位刚直而善良的老人始终不曾退后,把“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一种由心而生的坦然充实使她无惧于种种坎坷磨难,勇往直前。

  和谐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神州大地处处盛开和谐之花。从洪战辉顽强拼搏的奋斗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牛玉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微尘”团体无处不在的帮助中,我们读出了和谐……和谐如阳光,照亮芸芸众生;和谐如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田。

  生命如此瑰丽多姿,当单纯的生命融入和谐,便不再是单薄的个体。而凸显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天地万物不可或缺的一息。让心灵绽放和谐之花,让我们成为和谐之人!,
TOP
124#

身心健康学具有很深刻理论价值。揭示了身心健康的本质和规律,站在优秀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命本质的高度来研究身心健康问题,融合了哲学、心理学、中医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信息论、解剖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几十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精髓,特别是中医理论与心理学的融合,为和谐身心健康学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对中医学和心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和谐身心健康学论述了人是生理和心理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影响、互为统一的关系,从中医的阴阳理论看来,生理与心理同样属于阴阳的哲学范畴;论述了潜意识的实质,潜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潜意识冲突的根本原因;论述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人文的角度论述了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会拥有真正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存发展和追求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础要素,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愿健康美丽从身心和谐开始!愿健康美丽永远伴随全人类!

TOP
125#

中国艺术家发现万象万物背后所蕴藏的生命精神。艺术家应致力于表现万象万物蕴藏的生命精神,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应包含丰富的生命精神。

   情感是因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文章是因抒发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文章是不足以打动人的,能打动的是文中的生气,文章是不足以进入人心的,能进入忍心的是感情。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心灵的和谐,才能更好的完成。

TOP
126#

生命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心静。

静能养心,手里捧着一杯龙井,屋里放着轻音乐,斜躺在沙发靠椅上,沉醉在这美好的休憩时光里。《本草纲目》上说,松弛神经,可使人耳聪目明,心平气和,精神焕发。

要做到心静如水,关键是舍弃名利之累,抛弃情色之扰,才能放下自我。淡然是一种品格一份豁达。在大风大浪面前泰然处之,淡定沉着,该是怎么样一种豁达与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却一直不知道去体悟它参透它。静能致远,古人说过,不淡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静,才能达到诗的境界,达到禅的境界,达到哲的境界。

TOP
127#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TOP
128#

中国艺术家发现万象万物背后所蕴藏的生命精神。艺术家应致力于表现万象万物所蕴藏的生命精神,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应包含丰富的生命精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中洗去尘埃污浊,自然在心中营造了邱岭沟壑,构建城市风貌,随手画出,都能为山水传递出精神。天下万物,本来就是由气造成的。就如大自然中重叠的山岭、奔腾的流水,以至于一木一石,都有生气流贯于其中,所以,它们众多但不混乱,稀少但不枯萎,合起来互相统属,分开又各自有自己的形态。

美,几不是指客体的属性,也不是主体的感觉,而是表示心灵生命在体证活动中进入充实、畅快、丰满、愉悦、悲壮、自由的状态。

中华文化中的美,是与善结合的在一起的饿美。美即是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的生命精神,能满足人的健康精神。在一个人生活的经历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
TOP
129#

在艺术创作中,当作者构思进人最微妙的阶段,“凝思之极”,也会达到主体与客体完全融合一致的状态。庄子描写工匠倕塑造器物时“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吕梁丈夫能踏水自如,“与齐俱入,与汩偕出”,皆在其“灵台一而不稽”,能与物俱化,物我两忘的缘故。扩大引申到艺术领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能丝毫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形神俱备。庄子借技艺来打比喻,其目的在谈道,然得道者的境界与艺术创作凝思入神时的微妙的精神状态恰有某种程度的相合,故后世文艺家每以此境来论艺。如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图》云:“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作画时),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
TOP
130#

有的时候,忧虑只是你内心太不安、太计较。要想少一点忧虑,就让自己辽阔,这是唯一的出路。实际上,人心是可以修炼的。我们在文化中相遇,在文化中成长,最后铸造大人格。知道自己可以拒绝什么,自己终究的职守是什么?孔子说人生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长,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至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一个人太较劲,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但过去了,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 从孔子到庄子,古圣先贤就是用他们无数的历练告诉我们内心要仁爱,用我们的智慧去超越,让我们坦然面对一切。泰戈尔有句话说得好:我不能选择最好,只能让最好选择我。有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你想拥有美好的方式不是把美好拉低了与你平行,而是你不断地靠近美好,也就是“见贤思齐”。

      学生又问孔子:“以一言以持之,谓之何?”孔子回答得很婉转:“其,恕也。”人总要成长,要用一种供的心去对待他人。

      儒道相济,儒是地,道是天,生命可以翱翔天空,也可以飞跃岭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儒和道最后终成一体。我们走儒家这条道,走道家这条道,我们难道仅仅因为它是一个经典吗?其实,走到很远的时候,就像黎巴嫩作家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其实,一个人的处罚总是有目的,所有这些经典的穿越,我想对于中国文化来讲,最终的目的是人格的成长。而这样一种成长,其实是一种浑然天成,这就是我说的和谐的心灵。其实生命是一种状态,在生和死之间,还有多种可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在自己手中,就如同泰山,它亘古恒长,但穿越了多少人的脚步,体验了多少人的经历。每个人在那里可以从不同的路上山最后到达山顶,每个人生命有限,活在当下,让经典温暖人心!

       以上是于丹老师对于构建和谐心灵的看法,讲座之后,笔者的心灵同时受到一种力量的震撼,但是构建和谐心灵不仅仅是说一说这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自己内心的反省。相信听过讲座的每个人都对和谐心灵有了自己的见解。

TOP
131#

虚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的状态,但由于外界的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开始因外物影响而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

     由此可以看出,心静则人和,心灵清静则不会过喜过悲。心中不过于期待某事物,不把过往的事情长留心中,不能忘怀,吧心中腾出一块净空的地方,这样才能让你的心用一种和平的方式处理新的问题。外界的纷扰固然很多,但不过都是些尘埃,只要多多擦拭及时清理,一颗清明的心依然可以伴你平和的接受任何事物。

     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将来或者过去的事,不论好坏,泰然接受就好,要知道让你经历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不应该总把得失挂于心上,否则会让你的心没有空闲区接受新的东西,内心会不和谐的,对待每一段经历细细品味过后就好。

TOP
132#

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

朱子曰: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

译:朱子说:心中不虚静,自我的成见太多,恐怕这是道学的障碍

乐寂者,知妄从心出,息心则众妄皆静。([五代宋]延寿《宗镜录》)

译:乐于寂静的人,知道种种虚妄都是从心产生的,止息心念,所有虚妄就都静止下来了。 思量个不思量底。([]普济《五灯会元》卷四)

这是我最爱的两句。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其实很多我们的经历,都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所以我们守静的同时要好好守着自己的心灵,有时候心中有别的事情未见是好事。但是没有别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好事……这个度数很重要。我想,我们要努力。虽然我们不愿意孤独孤单,但是我想孤独中的那种和自己交谈的感觉,痛苦中也有难见的澄清吧。那就是所谓的“静”吧

TOP
133#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不知怎样协调自己与社会步伐一致,于是盲目追求,追求家财万贯以显示与别人不同,追求名利高官,想让每一个人都记住自己,以显示自己的超凡能力。在周围都涌动的金钱味道,人若能在葡萄树下细品绿茶,实属难得。

TOP
134#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自身总是被身边的许多事所羁绊着,同时我们的内心也被这些复杂的事所烦恼着。长时间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内心得不到清静,总是处于烦躁与不安中。我们常常会感觉到疲惫与痛苦,这时的我们就会想要脱离这个复杂、吵闹的社会,寻找一片净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给自己一份解脱,一份自由。在古代,人们大多会选择隐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一生豪情壮志,但由于官场失意,最终选择隐居在乡间,过着诗、酒相陪的潇洒日子。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由于厌恶了官场的黑暗,内心渴望找到一片如人间仙境般的桃花源,所以最终他选择了隐居,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日子。这两位著名的大诗人,都是厌倦了尘世,想为心灵找一片净土,最终才选择了隐居。虽然他们的生活过得很艰苦,但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由与舒适,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宁静、平和的场所。现代,隐居的现象已是少见,当现代人为学习、工作、生活等事情无比烦恼时,就会选择去野外游玩,或去寺庙打坐,或去听宗教说法,这会给他们的内心带来平静。当内心经过洗礼、净化后,人们又会以全新的面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继续奋斗。所以,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我们的心灵都需要一个宁静、平和的时刻!
TOP
135#

回帖

理解和,即为体会人生真乐。这是十分难得的人生之体悟。孔子的箪食瓢饮便了在其中;孟子反身而诚,于是乐莫大过于此;庄子无为而诚,就感到至乐活身。是他们达到了与自身的和解;与人的和解;与社会的和解。这也是哲学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人类最终、最高、最一般的关怀。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们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老去,无论古人今人,能达到这里的寥寥无几。更多的人会是半途而废,因为诱惑与选择太多,当人们面对过多的选择时,反而感到的是痛苦而非快乐。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环境正是如此,每个人都几乎每天都站在需要选择的十字路口,他们感到了压力,因为害怕后悔而不敢迈出任何一步。他们不懂和,没理解有和,才会使人生的变得压抑、仓促的度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