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40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和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古人推崇孔颜之乐,这种乐是不受物质左右的,即使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情况下,依然能不改其乐。如果我们想要找到内心的安定和富足,就要注重精神追求,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不会因外境变化而动摇,也不会因物质多少而损耗。孔颜之乐是和当时的科举制流行时代的这种功利主义的发展所不相同的一种人格理想,追求的是一种自我超越,民胞物与的天地境界,这种快乐超越了功名富贵,超越了感官快乐,求得了一种内心的和谐和人格的升华。
TOP
407#

孔颜乐处是周敦颐提倡的人生理想追求。“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二程学于周敦颐,周敦颐便常常让二程“寻孔颜乐处”,此后,“寻孔颜乐处”就成了理学家们重要关切的问题。周敦颐的“孔颜乐处”表达了一个人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乐趣,他提出了“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的天人合一思想。周敦颐指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 在颜子看来,富贵虽然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但却是“小”,在世界上还有比富贵更难能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大”。只有坚守“大”,才可以超越富贵贫贱而自得其乐,这种乐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愉悦,达到了与道为一、与天合一的境界。
TOP
408#

孔子和颜回所追求的是精神的富足,在他们看来,精神的富足要远比物质的富足更为重要。对于物质,他们的要求是能够果腹就好就好,甚至有时不能果腹,他们沉浸在“道”的快乐中,也感觉到十分满足和快乐。
TOP
409#

孔子和颜回认为,快乐应该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所能够带来的。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安宁,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的一种状态。这种快乐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久和恒久的。孔颜之乐的核心在于“仁”和“道”,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仁”和“道”的标准,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简单的快感或愉悦,而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内心体验。在现代社会中,孔颜之乐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很多人往往会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在的精神需求。孔颜之乐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来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TOP
410#

“孔颜乐处”是周敦颐提出的境界追求。孔子赞赏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周敦颐由此提出了“寻孔颜乐处”的思想。他说:“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他认为天地之间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比物质的富贵更加宝贵。当人拥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之后,自然会觉得物质享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孔颜乐处”不是某种感性对象引起的感性愉悦,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内在幸福和愉快。周敦颐提出“寻孔颜乐处”的思想,为一般知识分子指出了一个精神发展的新方向,对后世理学(特别是心学)影响深远。
TOP
41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历代读书人,人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正如现在我们要建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样。精神上的终极追求,历代不同的哲学家对此的定义各不相同,孔子求仁、老子求道,朱熹求理,他们所追的终极就是对人生之最圆满的探求,使人可以挣脱于世俗的种种桎梏,以一种更加广阔的心胸去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以达到儒家所说“智者不忧,仁者不忧”道家所说:“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境界。此境界与财富地位权力无关,只在个人之修养。
TOP
412#

回复 6楼张兴旺的帖子

“孔颜之乐”的精神境界,充分肯定个体精神生活和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强调道德情感、心理愉悦的陶冶和培育,重视由自觉达到崇高道德境界,以及如何在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中,正确认识自我及其社会责任,维护个体的身心平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精神启迪和丰富的精神资料,对我们当今社会人们快乐感、幸福感的提升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只有豁达乐观、情绪不受外在因素和条件影响、自我修养达到崇高境界的人,内心才会有这种“乐”之感受。
TOP
413#

孔颜之乐在于箪食陋巷之下的精神之乐,贫困的物质生活条件并非是孔颜之乐的首要标准,而是说即使是处在百死千难的危急关头,也要保持精神上的宁静,故说君子仁人每临大事必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平日的安适顺遂,自然惬意,如果通过做不义的事情来获取富贵,这是孔子所不取的,所以孔颜之乐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安宁,是乐观性与洒脱性的合一,是后世儒家学者的一个精神标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只有具备孔颜之乐的精神风貌,才能处约安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