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为亲解忧 [复制链接]

241#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译:孟武伯询问孝道。孔子说:“唯恐让父母担忧子女的疾病。” (其:人称代词,指子女。)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是父母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门在外,父母总会为我们担忧,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而已经懂事的我们即使在外面受委屈或者小伤小病,我们都不会让父母知道了,因为我们知道,父母帮不上什么忙,反而会让父母担忧。作为子女,让父母总为自己操心是不孝的,所以我们要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TOP
242#

《论语》中记载,孟武伯来问孝,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孔老夫子回答了一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因为儿女被父母常常地牵挂,做过父母的人才知道他的心中时刻牵挂着儿女,所以,做儿女的能够照顾好自己,保护好自己,走到哪里都能够让父母放心,就能够免去父母的很多牵挂,这就是“身有伤,贻亲忧”。如果我们生活起居不正常,生活方式不健康,都会让自己的身体受伤,都会让父母牵挂,所以我们要按照自然节律来饮食起居。“儿行千里母担忧”,做儿女的出门在外应该多与父母保平安,让父母知道你的实时位置,这不仅仅是为了免除父母的担心,更是拉近了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当代很多人为了工作、结婚、学习,远离家乡,父母总是一边希望孩子能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一边害怕孩子太累太辛苦,这都是父母给予我们沉甸甸的爱。
TOP
243#

回复 13楼梁玲的帖子

亲情,是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也是我们永恒的依靠。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总会遇到各种烦恼和困扰,但只要有亲情的陪伴,我们便有了前行的力量。
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日常关切、共度难关还是倾听心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蕴含着深深的关爱和牵挂。正是这份亲情的力量,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惧风雨、勇往直前。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或许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心中有爱、有亲情的力量,我们便能战胜一切。我们应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和陪伴他们,让亲情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TOP
244#

“父母在不远游”作为子女的我们,要为已经逐渐变老的父母着想,不要让他们担心。孝是什么,孝就是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挂在口头上的那一句句。父母不要我们物质上的给予,而是仅仅希望我们能够多陪陪他们,希望我们有个好一点的生活,平平安安的,作为儿女的我们,要懂得为父母解除烦忧,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孝顺的孩子。只要让父母不担心,经常回家陪陪爸妈,和爸妈聊聊天,就可以啦。这不需要很多时间,但是很多人就是连着一点点时间都很吝啬。直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那么,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放下手中的事情,好好陪陪爸爸妈妈吧!好好珍惜给了我们生命的人吧!
TOP
245#

孝顺是一个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才把我们安全的抚养长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样高,如海水一样深,这一种恩情,我们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感染了疾病,这样子,才不会使父母操心你的身体,晚上睡觉时,不要把父母帮你盖的被子踢掉,这样不仅回让自己受凉,还会让父母再起来帮你盖被子,这样会把父母累垮了。不要学坏,要帮父母做家事,在家里的時候,要帮父母做一些事,分担父母的工作,最后我希望我自己能够做个孝顺的好孩子,不让父母操心的好孩子,虽然我自己不是那么的孝顺,但是我想我只要在更孝顺父母,不再跟父母亲顶嘴,那就好了。
TOP
246#

回复 6楼刘传锐的帖子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家庭观念逐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面对过去,新一代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比如平常多关心、孝敬父母。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对家庭和谐、代际传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而为人,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TOP
247#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庭责任的重视与尊重。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当父母健在时,子女应尽量不远离家乡,以便能够随时照顾和陪伴他们。但如果有必要远行,也应该有明确的计划和方向,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向和归期,以免他们担忧。
在我的生活中,我始终铭记这句话的教诲。我尽力在父母身边陪伴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同时,我也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因此我会在必要时外出求学或工作。但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定期回家探望,让他们知道我的近况和计划。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既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又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TOP
248#

回复 10楼银翼的雪的帖子

“父母在,不远游”意味着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不应该长时间离开家乡去远方游历或者工作。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极为重要的品德,而孝顺父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陪伴和照顾他们。长期远离父母可能会使得子女无法履行赡养和照顾的责任,这与孝道相悖。

“游必有方”则是指,如果确实有必要的理由需要外出,子女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并且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和行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父母安心,知道子女的安全有所保障,同时也是对父母关心的体现。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家庭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于孝道的深刻理解。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而孝道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关键。在父母健在时,子女应该尽可能地陪伴父母,只有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才应该外出,并且要确保父母不会因为自己的外出而担忧。
TOP
249#

我们这个民族对家庭有着别的文明无法比拟的神圣感,正是以无数个神圣的坚固的家庭为舟,我们的文明渡过了岁月长河来到今天。在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占据着特定的伦理位置,有着不同的生命经历和道路选择。《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儒家极为强调家庭成员伦理责任的担当和良好家风的培养。为亲解忧的要求不只是子女对父母的单向义务,实际上检验着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慈爱程度与子女对父母尽责的敬爱程度。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当父母为子女规划的道路同子女的选择的道路发生冲突时,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坚持自己的志向,同时也尊敬和理解父母的道路,不废弃父母所立的家风遗训和事业。这是因为父母最大的忧愁莫过于自己的心愿和价值被子女否定和漠视,个体是会死亡的,但通过种类的繁衍,人的美德、功业和语言获得了某种“不死性”。当然这不意味着子女不能有自己的选择,《孝经》认为子女对父母的过失有劝谏的义务,“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在现实中,我们不能排除有的父母因为不能自爱与互爱而把对爱的索取转移到孩子身上,体现为对孩子的索取与控制。总的来说,传承是道路延续的要求,如果父母坚守的正道一定要继承,反之,子女也可以有自己的坚持,每个家庭成员都懂得为其他成员解忧的家庭才是健康的家庭。
TOP
250#

本篇“为亲解忧”选取了孔子的言论,从孝道的角度阐释了古人对家庭责任与情感的深刻理解。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强调子女在父母健在时要尽量陪伴左右,若需外出则要让父母放心有据。这不仅是对子女行动的约束,更是对父母情感的体贴与尊重。另一则“父母唯其疾之忧”,直指孝道的本质:让父母不为自己的安危与健康担忧。孝,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奉养,更是在情感上给予父母安心和慰藉。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许多子女远离故乡、奔波忙碌,更应铭记孔子的教诲,常怀感恩之心,关心父母的感受,用实际行动去减少父母的忧虑,让亲情以陪伴、沟通与守护得以延续和升华。这不仅是家庭幸福的基石,也是中华美德的传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