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为亲解忧 [复制链接]

211#

经典学习九、为亲解忧     云南财经大学    赵所丽     211层
         我们要常跟父母联系。很多大学生都是到异地求学,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我们与父母不再住在一起、见面次数减少了,父母自然会挂念我们,“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父母肯定很希望我们能时常给他们打电话,因此我们要常跟父母联系。在学习之余,常给家里打打电话,给父母报报平安,与父母谈谈心,也好让父母放心。
最后,我们应尽量减少父母的经济负担。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任然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我们上的大学并不是免费的,我们要交高昂的学费以及各种学杂费,这是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现在物价飞涨,生活费那边还有一笔不小的开支,由此可见一个大学生的消费还是挺高的。然而挺多大学生的家庭都不是很富裕,供养一个大学生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还是挺困难的,因此我们能不买的东西尽量不买,不要与同学攀比,不应该追求名牌,不要讲究吃得多好。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父母的经济负担,不要给父母太多压力,不要让父母太劳累,多关心关心父母。
如果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我想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基本上尽到了自己所应尽的孝道。当然尽孝的方式还有很多,我们一定尽心尽力。
TOP
21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爱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好的为亲解忧。
只爱自己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谦卑的奉献。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人与人之间有同情,有仁义,有爱。所以,世上有克已助人的慈悲和舍己救人的豪侠。但是,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最真切的感知。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世上最关心他的也还是他自己。要别人比他自己更关心他,要别人比关心每个自己更关心他,都是违背作为个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性的。结论是:每个人都应该自立。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物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物的一架机器罢了。
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失败者往往会成为成功者的负担。
失败者的自尊在于不接受施舍,成功者的自尊在于不以施主自居。
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
尽管世上有过无数片叶子,还会有无数片叶子,尽管一切叶子都终将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绿芽。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我们没有工夫读自己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草率。

最后编辑邓会珍 最后编辑于 2018-07-07 13:56:49
TOP
21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孔子说:“父母在世,自己不出远门,出游必须有明确的方向。”
  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父母每天都会被很多的烦恼所困扰,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事业上的,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解决烦恼,排忧解难。即使我们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可能我们的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给我们的父母带去宽慰与欣喜,让他们少点烦恼。或者说只要我们顺从父母,不给他们徒增多余的烦恼,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
TOP
214#

古人所云的孝之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又讲“父母生之,弗敢自杀”,这些话语给人以将人自己的身体健康完整与否和父母对于子女的生育之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目的不过于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是被父母所牵挂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怕是孩子的小疾病或者小擦伤都足以让父母担忧。
人之为孝,理应是为父母排忧解难,尤其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所导致父母的忧虑。面对孟武伯对孝的疑问,孔子的回答便也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当子女远游,尽管这是为人父母从内心来讲是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子女的健康幸福与否更是因为父母难以知道而导致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更加难以放下。
我们都将报喜不报忧,这句话讲的既是相隔两地的子女之于父母,也是父母之于子女。心智成熟的子女不愿让父母知道自己在他乡所遭受的苦楚,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但会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担忧,自己的苦楚也不会因为向父母哭诉之后就能够被解决。当然,父母作为真心待自己的人,向他们倾诉苦楚,自己的内心也会好受一些,但是,这样一来,被苦楚所困扰的也就包括了自己的父母。子女应当是不愿发生这样的情况的。
按照中国现在的社会情况,有大量的来自中西部小城市的年轻人前往大城市和东部城市,为了更好的学习,为了更好的出路,也为了自己的理想。小城市放不下自己的远大抱负,这是很多中国年轻人内心的真实话语,谁也难以否认这一点。就这样,中国年轻人不得不远游,而是否真的是有方之游,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自己也说不清楚。在每一个寂静的夜里,舔舐异乡带给他们的苦楚的也只有他们自己。父母是不知情的,他们是不会告诉父母的。
但是,父母又哪能真的不知情,即便子女不说,对于独自前往异乡的子女,父母也是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或许过得并不轻松。所以,父母与子女就达到了这样一种默契,彼此道一声“天冷了,记得多添一件衣裳。”类似于这样的话语,在每一次联系中,都反复地出现,除此之外,再难有其它。
TOP
215#

契嵩对孝道特别推崇的同时,又尤为强调佛教对孝道的贯彻以及佛法对于发明孝道的意义。他认为僧侣虽然出家修行,但亦应不忘“色养之孝”,主张“得减其衣钵之资”,用来供养父母,这一方面的行孝观点可以说是对儒家的妥协,与此同时,契嵩着力强调佛家所独有的行孝方式,也即所谓的“以道报恩”,他强调:以道报恩,何恩不报?以德嗣德,何德不嗣。己虽不娶,而以其德资父母;形虽外毁,而以其德济乎亲。也就是说,佛教徒虽出世而不婚不嫁,对于父母形色之养难免有所欠缺,但其所做的善行,会为父母取得福报。
TOP
216#

曾经一直不能理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含义,直到今天,我终于有了一点理解。母亲常常对我说,妈妈会支持你的决定,但我会慢慢变老,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我不能陪你做,到那时,希望你能够让我知道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让我知道,我才能放心。是啊,父母不是想要束缚我们,他们是爱我们,担心我们。所以,我们不应该再为他们增添忧愁,而是照顾好自己,好好长大,让他们放心。外出远游时,别忘了告诉父母,自己在哪里,情况怎么样,这是为人子女对父母应当尽到的一份责任。
TOP
21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为亲解忧也是尽孝里不可忽视的,孝其实也是不想父母为孩子担忧,并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但在生活里照顾的非常周到也是不足够的,这是物质层面的照顾,对于父母的精神层面也应该考虑周到,孩子出去远游父母肯定会担心的,与其让父母担心,最好还是不要出远门,在家也能更好地照顾父母,在细心照顾父母,让父母安度晚年后,想出远门了,也不要选太近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哪里会有陌生感,但也是这种陌生感最能锻炼人的能力和性子,在尽孝的同时,也别忘个人的修养提升。
TOP
218#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认为唯恐让父母担忧子女的疾病是孝的,我认为其实子女为父母的疾病而感到担忧更是孝的。当父母生病后要更加尽心赡养父母,照顾好他们,在自己能力之内,尽最大努力使他们的到良好的治疗。在照顾他们的时候要有耐心,如果因工作而无法亲自照顾,也要请可信的人照顾,并且即使工作很忙,也要抽时间陪伴他们,使他们心情愉快。这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这是我的父母已经做到的,也是我将来必须遵守的。
TOP
219#

为亲解忧,为亲人解除忧愁。在我看来,为父母解忧的最好方式就是要与父母多沟通多联系。
父母最担心的人其实不是自己,而是子女。看到子女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父母会很欣慰;而子女一旦遇到了什么困难,最挂念的也是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的时候,不去远的地方,外出游历也要有明确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这句话说的正是要与父母多联系与沟通。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也不发达,所以出远门父母就会特别担心,因为他们不知道子女的情况,会担心子女吃不饱穿不暖。而现如今,世界成为地球村,我们有了出远门的条件,但同时也不能忘记在家乡还有父母在等待着我们的消息,分享近期的生活、闲暇时打打电话,让父母知道我们过得很好,不让他们挂念担心,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为亲解忧最好的方式。
TOP
220#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尚在的时候,不宜远走。”这句话深刻的体现了中国的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对父母的孝道,重视对父母的责任与照顾。然而,夫子的话常常可以辩证的看待,“游必有方”。这个方字充分体现了古人思辨的哲学思想。有人将方字解释为“方式、规划”,有人将其描绘为“方向”,还有人译为“道义”。意思是,“如果所作所为合乎义理,便也可以接受”。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当今社会,信息和交通飞速发达,为我们得远游提供了便利。我们在孝顺父母的同时也要注意实现自我价值。
TOP
221#

唐代诗人孟郊写过一首有名的诗歌叫《游子吟》,诗中表达的主要是一个母亲对出门在外的儿子的担忧与牵挂之情,让人感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因此我们回报父母的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为父母解忧。我们出门在外,父母都会问我们,关心我们的生活,身体健康,会牵挂着我们,我们总会觉得唠叨,会很厌烦,但仔细想想,这正是父母对我们的担忧与关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以好的状态来令父母消除担忧,假如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父母才会担忧,比如,孟子提到过五种让父母受辱的行为,说明了我们的行为会给父母造成直接的影响,如果做了不好的甚至是坏的事情,就会让父母蒙羞,败坏父母的名声,因为,每个子女与父母都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父母在他人心目当中的地位和印象,如果我们有好的行为,那么父母也就会得到好的声望,相反,父母就会背上骂名。因此,我们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尽力给父母赢得一个好的评价,要注意生命健康安全,不要去做会伤害到自己的事,如打架斗殴,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等,因为我们如果受到伤害或者陷入困难境地,直接受到影响也还是父母,因此为父母解忧也就间接地等于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TOP
222#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并没有多少人能够长久的留在父母身边,不论是求学、立业还是其他原因,我们都必须要远离父母。而出门在外,自然不能让父母过于牵挂,虽然不能晨醒昏定,但可以通过语音视频来让家人知道你的近况如何。不同于“家书抵万金”的时代,当代保持联络的成本已经相当之低,那么我们当然更应该在“远游”之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方”,才能更好地为父母解忧。
TOP
223#

自古代起,孝就是永恒的话题,它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可能是黄香温席,卖身葬父,也可能是辞官归乡照顾双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孝中愚昧的部分也越来越少,我们对父母不再是一味的顺从,“大义灭亲”也日渐获得其在社会和孝文化中的合理地位。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丢失了孝的传统。如今借助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去表达对父母的关心。随着我们的成长和视野的开拓,父母逐渐跟不上我们的脚步。在时代的滚轮匆匆向前时,我们对身后的父母应该多一点耐心和关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爱的回馈和传递。
TOP
224#

为亲解忧绝对是孝的体现。而父母最大的忧便是对孩子的挂念。在外怕孩子冻着饿着,孩子回家必会好吃好喝的照顾着。而随着我渐渐长大,我也体会到了“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为了让父母少操心,我也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尽量不做让父母担心的事,这也算是为亲解忧了吧。
TOP
225#

        “爹娘生咱身,拉扯咱成人,父母养咱筋骨肉,恩情比海深……”每次提到孝,我的脑海里就不断循环这首歌的旋律。是啊,从个人层面来讲,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拥有的,最为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是德行之首;从国家方面来讲,孝又是古代帝王治国的法宝。由此,孝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比重就可见一斑了。“百善孝为先”,无论是《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还是《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从古到今,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强调孝的重要性。一个不孝之人既不会获得他人的信任,更不被社会所接纳。
        真正的孝不是光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从细微处着手,一点一点做出来的。孝包含很多的方式,因人而异,其中,“为亲解忧”就是孝的重要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相伴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求”,“儿行千里母担忧”,出门在外,父母难免会担心儿女的吃穿住行,而不让父母担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好照顾自己。为人父母的心愿再简单不过,不图大富大贵,只图平平安安。“父母唯其疾之忧”,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把自己照顾好,多向父母汇报自己最近的生活与学习情况,让父母放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多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及其他需求,帮助父母解决忧虑之事。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孝就成为我们应尽的责任与做人的本分,这不仅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早起的一声问候,更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践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