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求实精神 [复制链接]

346#

孔子所倡导的"智",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与掌握,更是一种洞察世事、明辨是非的睿智与判断力。它要求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运用理性之光,穿透表象的迷雾,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真理。而"求实精神",则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强调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反对空谈误国、虚浮不实。在孔子的教诲中,我们学会了以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以严谨的学风探求学问,以务实的行动践行理想。这种精神鼓励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勇于面对现实,用实际行动去改变世界,而非沉溺于幻想或逃避责任。身为大学生,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学术!
TOP
347#

“真理是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知成果 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从此可见,墨子已经有了对求“真”的方法论上的朴素思考——实践,体现了墨家学派务实、求真的思想特点。于生活中,我们也应用这中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轻易为谣言所迷惑,思考他人言语的真实性,从而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TOP
348#

求实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态度,它强调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决策和行动2。求实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传承的一种价值观1。

求实精神的内涵
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凭经验看问题,不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变化发展的新情况1。
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3。
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1。
问题导向:把存在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弄准,以解决问题为目的1。
成果转化:将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工作、促进发展1。
求实精神的重要性
党的传家宝: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传家宝1。
科学决策的基础: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真实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2。
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1。
涵养政治素养:党员干部要以求实精神涵养政治素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
求实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态度,它强调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决策和行动2。求实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传承的一种价值观1。

求实精神的内涵
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凭经验看问题,不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变化发展的新情况1。
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3。
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1。
问题导向:把存在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弄准,以解决问题为目的1。
成果转化:将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工作、促进发展1。
TOP
349#

孔子强调“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在告诫人们不要空谈,要注重实际行动。这体现了求实精神的核心——言行一致。一个人若只说不做,便是虚浮不实;只有将言语落实到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例如,孔子周游列国,虽历经磨难,但他始终践行自己的理念,努力推行仁政,这种身体力行正是求实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学习方面,《论语》也倡导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求实的学习态度。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知识,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求真,是求实精神在学术领域的体现。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注重自我完善,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抱怨他人。这种自我反思的态度,也是求实精神的一种体现。它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真实地剖析自己,不逃避、不推诿,以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
《论语》中的求实精神,贯穿于个人修养、学习态度以及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它教导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以真实为基础,以行动为准则。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摒弃浮夸与虚假,以务实的态度去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
TOP
350#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这句话强调了实践验证的重要性。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可靠的,只有有证据支持的言论才是可信的。这种对实践和证据的重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求实精神的共同追求。
贾谊在《汉书》中指出:“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这表明,听取他人言论时,必须用事实来验证,否则就会陷入空谈。这种对言论和事实关系的强调,体现了对求实精神的践行。
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提出:“能必副其所。”这句话强调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即主观认识必须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这种对名实统一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真理的尊重和对实践的重视的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求实精神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理论中,也体现在历史人物的实践中。例如,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实践。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充分考察了秦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古代圣王的治国经验,并结合百姓的实际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不仅符合秦国的国情,也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商鞅变法的成功,正是对求实精神的生动诠释。
再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张居正深入考察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简化赋役制度、减轻百姓负担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张居正的改革实践,同样体现了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和对实践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求实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科学研究、政策制定还是个人生活,我们都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空谈,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求实精神是国学智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客观真理的追求和对实践的尊重,要求我们在言行中做到名实统一。通过学习经典,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求实精神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我们以传统文化为指引,践行求实精神,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TOP
351#

读完“求实”这一章,我心里最先冒出的是一句老话:“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古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并不是嫌话说得多,而是提醒我们:话再漂亮,若不能落到地上,便只是风。墨子讲“言必有三表”,听起来像给论文列提纲,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句判断,既要有来路,又要有去处,更要在百姓日用之间验一验真假。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能落地的点子才算真点子”。
再往下读,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语气很冷,却极实在。他把天地当作一面大镜子,人再怎么吵,镜子也不会因此扭曲。君子做事,就像农民种地,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不会因为隔壁邻居说三道四就改节气。所谓“道其常”,正是求实精神最朴素的样子:认准对的事,一天天做下去,把结果交给时间。
王充补了一句“事莫明于有效”,把标准说得更干脆。古人没有实验室,他们检验真理的办法就是“放到事上看看”。这就像老中医试方子,先小剂量煎一锅,看病人喝下去是出汗还是拉肚子,再决定要不要换方。方子行不行,不靠嘴硬,靠病人退烧不退烧。
说到“名与实”,徐干一句“名者所以名实也”,把名实两者的顺序摆正了。生活里我们常把顺序弄反:先起个好听的名字,再想办法凑内容。好比先挂“专家”招牌,再去找学问。古人不干这种事,他们讲究“实立而名从之”,就像蒸馒头,面发好了才叫馒头,面没发透,叫“开花糕”也没人信。王夫之把话说得更绝:“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意思是名字不是老天爷赏的,而是人干出来的。人若空有其名,迟早露馅。
顺着这条线,我又想起孔子那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在蔡、陈之间,粮尽炊断,弟子饿得站不起来。有人问他:“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话听来平常,却把求实精神说到骨子里:处境再难,也不拿漂亮的空话骗自己。
朱熹也反复叮嘱学生:“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身上推究。”他最怕学生把圣贤书读成“口头经济”,卖弄两句“天理流行”,转身却连自己的书桌都理不清。他打了一个比方:读书如吃饭,咽下去要长肉,若只在喉咙里打转,不但无益,反而噎得慌。
颜元的话更直白:“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他把“习”字看得很重:习,就是小鸟练飞,一次次摔下来再扑腾。人若不肯在事上摔打,只在书斋里摇头晃脑,终究是一只“纸鸢”,飞得高,却经不起一阵风。
我越想越觉得,古人谈“求实”并非板着脸说教,而是带着一点“土气”的可爱:他们信泥土里会长出真理,信汗水能冲掉虚浮。墨子为了试一张车轴是否合榫,会亲自推车上坡;李时珍为验一帖草药,敢自己嚼嚼看。这就是实事求是。
“求实”说到底,就是先承认世界不会为我们改变节奏,再低头把手里这点事做到最好。墨子、荀子、王充、朱子、颜元,他们用的词不一样,说的却是同一件事:别糊弄自己。能把自己糊弄住的人,也能糊弄世界,但世界迟早会拆台。
写到这里,我想起老家的一句土话:“庄稼不认字,但认得肥。”庄稼不会因为人背了几句农谚就疯长,它只认人是不是按时除草、合理施肥。天地的规律如此,人事的规律也如此。把“求实”嚼碎了咽下去,不过就是一句话:说到做到,且先做再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