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求实精神 [复制链接]

346#

孔子所倡导的"智",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与掌握,更是一种洞察世事、明辨是非的睿智与判断力。它要求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运用理性之光,穿透表象的迷雾,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真理。而"求实精神",则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强调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反对空谈误国、虚浮不实。在孔子的教诲中,我们学会了以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以严谨的学风探求学问,以务实的行动践行理想。这种精神鼓励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勇于面对现实,用实际行动去改变世界,而非沉溺于幻想或逃避责任。身为大学生,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学术!
TOP
347#

“真理是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知成果 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从此可见,墨子已经有了对求“真”的方法论上的朴素思考——实践,体现了墨家学派务实、求真的思想特点。于生活中,我们也应用这中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轻易为谣言所迷惑,思考他人言语的真实性,从而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TOP
348#

求实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态度,它强调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决策和行动2。求实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传承的一种价值观1。

求实精神的内涵
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凭经验看问题,不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变化发展的新情况1。
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3。
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1。
问题导向:把存在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弄准,以解决问题为目的1。
成果转化:将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工作、促进发展1。
求实精神的重要性
党的传家宝: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传家宝1。
科学决策的基础: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真实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2。
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1。
涵养政治素养:党员干部要以求实精神涵养政治素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
求实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态度,它强调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决策和行动2。求实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传承的一种价值观1。

求实精神的内涵
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凭经验看问题,不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变化发展的新情况1。
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3。
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1。
问题导向:把存在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弄准,以解决问题为目的1。
成果转化:将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工作、促进发展1。
TOP
349#

孔子强调“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在告诫人们不要空谈,要注重实际行动。这体现了求实精神的核心——言行一致。一个人若只说不做,便是虚浮不实;只有将言语落实到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例如,孔子周游列国,虽历经磨难,但他始终践行自己的理念,努力推行仁政,这种身体力行正是求实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学习方面,《论语》也倡导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求实的学习态度。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知识,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求真,是求实精神在学术领域的体现。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注重自我完善,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抱怨他人。这种自我反思的态度,也是求实精神的一种体现。它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真实地剖析自己,不逃避、不推诿,以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
《论语》中的求实精神,贯穿于个人修养、学习态度以及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它教导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以真实为基础,以行动为准则。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摒弃浮夸与虚假,以务实的态度去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
TOP
350#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这句话强调了实践验证的重要性。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可靠的,只有有证据支持的言论才是可信的。这种对实践和证据的重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求实精神的共同追求。
贾谊在《汉书》中指出:“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这表明,听取他人言论时,必须用事实来验证,否则就会陷入空谈。这种对言论和事实关系的强调,体现了对求实精神的践行。
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提出:“能必副其所。”这句话强调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即主观认识必须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这种对名实统一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真理的尊重和对实践的重视的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求实精神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理论中,也体现在历史人物的实践中。例如,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实践。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充分考察了秦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古代圣王的治国经验,并结合百姓的实际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不仅符合秦国的国情,也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商鞅变法的成功,正是对求实精神的生动诠释。
再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张居正深入考察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简化赋役制度、减轻百姓负担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张居正的改革实践,同样体现了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和对实践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求实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科学研究、政策制定还是个人生活,我们都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空谈,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求实精神是国学智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客观真理的追求和对实践的尊重,要求我们在言行中做到名实统一。通过学习经典,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求实精神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我们以传统文化为指引,践行求实精神,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