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求实精神 [复制链接]

331#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古人将世界的本源看做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从而生出世界万物。这便是承认了世界处于不息的变化之中,土汲取水而成木,水可灭火,火可点石成金,万物相互联系,此消彼长,只有立足于当下变化,勇于实践,才能发现真理。李时珍为证明《本草经集注》中穿山甲“常吐舌诱蚁食之”的习惯亲自进入深山探查,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王进喜率领钻井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以五天五夜建成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如若没有实践,事业永远无法推进,对于青年人来说也就永远无法收获实践带来的宝贵经验。
TOP
332#

      所谓智即知高于天。古时智写成知,也就是说,知者为智。知有知行,知己,知人,进而知地知天,天为大道,自然之力,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知之大成。所以,将知置于天(日)上,是与小知(慧)相区别。以示真正的大智者,应懂得天理运行之道,要有观天下而自处的平淡,要有行宇宙而不枉的风范。所以,知高于天,是一个境界,智的境界。
TOP
333#

每一项科学发明,每一种真理的发现,都离不开求实精神。在求学的路上,我们必须要保持求实的精神,才能把知识学透,才能有新的收获和发现。求实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断造福着人类社会。
TOP
334#

中国古人的求实精神,深深植根于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之中,强调实事求是、知行合一。这一精神不仅体现在古人的学问追求上,更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实践之中。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深刻诠释了求实精神的核心——坦诚面对自己的无知,不断追求真实的知识和智慧。古人明白,只有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
在科技领域,古人的求实精神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大发明的诞生,无一不是基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实践的深入探索。造纸术让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提高了书籍的制作效率,火药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指南针则为航海事业指明了方向。这些发明都是古人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求实精神。此外,在政治和社会治理方面,古人也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民情的政策和法律。《礼记·大学》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强调了通过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来指导行动的重要性。
中国古人的求实精神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未知,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TOP
335#

“求实”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揭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真理。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们的学习终究是要离开书本,去往更广阔的课堂。当学生们跟随老师踏上实践的旅途,看过了岳阳楼的胜景,行过了丝绸路的艰辛,走过藤王阁的斑驳,他们学会的,领悟的,将远3远超出书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就是基于能力的条件下,用行动和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长实践之路,虽然布满了荆棘,这是成为栋梁的必经之路,敢于尝试,敢于实践过程,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向阳而生。
TOP
336#

邓析曾在《刑名》提出了“名实之辩”——“按实定名,循名责实”,“名”是名字、名称,“实”即客观实际。在道家那里,实决定名;墨子也是赞成道家的说法的,对名的把握要从实出发,否则是抽象是、脱离实际的;在名家那里,“白马非马”的命题则把“名”和“实”进行了分离,将“名”抽象化了。
那么古代的名实之辩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在哪里呢?名实之辩内在价值之一就在于重塑礼的精神,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名正了,“名”和“实”能够互相一一对应了,那么言便能顺了,这其中的礼便符合道理了,事情便能办成了。需要强调的是,名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天生”的,而是“人造”的,带有人的特点,一旦被抽象化了便失去了具体的人的特点,那是不适用于整个社会运转的。
TOP
337#

燧人氏钻木取火,自此文明的火种燃遍了中华大地,我们也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跨越到了刀耕火种的时代,求实的基因从我们文明起始那一刻就融入了中华血脉。当下所有的经验、所有的理论、所有的成果,都是一代一代人为生存、为更好的生活而不断去实践、探索,经历干难万险总结流传下来的。
TOP
338#

真正的知识和认知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本身的深入考察和实践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三表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求实方法,考察古代圣王的事迹、百姓的耳闻目睹以及实践应用的效果,来验证言论的正确性。其次,名实相符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命名事物时,必须尊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不得随意改变或歪曲事实。事物的名称是由人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但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事物,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判断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和发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绝不能随波逐流。
TOP
339#

回复 7楼杨建新的帖子

       求实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尊重事实、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它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偏离客观实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弘扬求实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求实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只有立足于客观实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求实精神促使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不断深入调查研究,发挥科学研究的实证优势,从而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求实精神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必备品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只有具备求实精神,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性,才能在学术研究中探寻真理,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求实精神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智慧的人。
TOP
340#

求实精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无论是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还是国家的兴旺和发达,都离不开求实精神。在人生的路上最忌讳的就是浮沉不定的人生,因为浮沉不定的人生总是让人“飘在空中”落不到实地,让人在虚无缥缈的生活中度过,使得他们到最后得到的是空空的收获。。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应具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认为要做到求实,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执着,二是勇气。要执着于“求实”,对于学问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要有勇气同权威说不,不迷信权威,而又有自己的观点。就像在读经典时要读原文一样,重要的不是知道其中的道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灵体验,不预设立场,迷信就说法,才能更好的接受原文中的观点和内容,才能更加开阔自己的心灵,钻石心灵也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但是在寻求真理学问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是只有高瞻远瞩,才能高屋建瓴,这就要求我们广泛阅读前人的观点,透彻的了解学习和研究学问的方法,忠实原著,视野开阔,才能够全面细致的看待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TOP
341#

“求实”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揭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真理。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学习终究是要离开书本,去往更广阔的课堂。当学生们跟随老师踏上实践的旅途,看过了岳阳楼的胜景,行过了丝绸路的艰辛,走过藤王阁的斑驳,他们学会的,领悟的,将远远超出书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就是基于能力的条件下,用行动和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长实践之路,虽然布满了荆棘,这是成为栋梁的必经之路,敢于尝试,敢于实践过程,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向阳而生。
TOP
342#

  在《论语》中,孔子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即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其言语的真实性。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人们在面对知识和真理时,必须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TOP
343#

在中国文化中学者们很注重实践。提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尽信书不如无书。实践出真知。”等的说法。这都是强调实践的作用,学问要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真理不能只追求表面而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在当代实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的意义范围被确定在专指人的一种活动类型,一般来说,它总是同“理论”概念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即这种活动总是同人作为自然物质的机体运动联系着,总是同作为活动质料和活动对象的物质世界联系着,因此它是“可观察的”,是“实在的”; 在我们所熟悉的经典理论中,二者的“相结合”,二者在反复地、无休止地相互涉指和相互转换中,促进着人的思想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运动,成为我们对实践、也对理论进行理解的基本思维模式。这也表明其在现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可消失也是不可代替的。
TOP
344#

“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是指智慧、知识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孔子将“智”视为君子的一个重要品质,认为智慧是学习和实践道德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智”可以与“富强”、“文明”等价值观相联系,它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关于“智”的学习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知识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学习“智”意味着要不断追求新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2. 理性思考:“智”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包括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3. 终身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要。学习“智”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
4. 智慧应用: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智慧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社会价值。
5. 科学态度:“智”还意味着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科学规律,反对迷信和伪科学。
6. 全面发展:学习“智”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包括全面发展个人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TOP
345#

“智”通“知”,有认知、知识、智慧等含义。是指不违反“仁”“义”“礼”的道德规范与社会原则,遵循人类根本利益的生存智慧和原则,孔子的“智”体现在他对于道德规范的认识,他历来强调将进学与道德实践并重,同时也视“仁”与“智”作为互为前提的关系,“未知,焉得仁?” ( 《论语•公冶长》)。孟子明确提出了“智”的概念,认为智主要包含对人认知能力四个方面的要求,包括明晰是非对错的能力;分别道德境界和履行的能力;认知客观世界能力;“仁且知”的精神境界。董仲舒则在继承发展前人的思想,提出“必仁且智”,强调强调追求美好道德和探索知识并举,将“仁”与“智”的关系进一步捆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