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391#

结合为一个整体。知行合一一方面是理想境界,另一方面也是理论指导思想。
我认为,知行合一作为理的境界,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许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是懂道理的,知道应该怎样做,但真到自己去做就发现,由于种种限制,我们很难按照理想的方法去做。也有可能是因为个人原因,比如说上中学的时候,自己很贪玩,经常在心里都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可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就是做不到。
因此,对知行合一,我们只能在每一件事情中在每一个决策点上都以此为最高标准,仅个人的能力和客观约束条件进行权衡。
TOP
392#

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崇尚实践、重视实践的精神品格,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辩证方法,滋养着一代代青年“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真才。
课本是平面的,而世界立体生动;文字是无声的,而生活五彩斑斓。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在博万物中广其识,在涉世道中明其理,才能让青年人更好地汲取智慧、丰富思想、淬炼精神。
现在,有的年轻人感到困惑,不知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如何让所思所学更好满足社会所需。看村街巷道,博士、硕士医疗服务队为村民免费又诊,宜讲卫生健康知识。看田间地头,回乡返乡大学生教村民架起手机,通过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看赛事场馆,志愿者们以“最美的微笑”热情服务,擦亮阳光向上的青春名片。很多青年人表示,正是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实践历练中,逐渐找到了心中热爱,明晰了努力方向,蓄积了向上力量。对于青年人来说多到实践中去探寻、去体验,也许就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TOP
393#

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作为论证,说明人们在求得某一种科学知识以前,早就在那里实际地行动了。他还以美国革命和日本维新为例,进一步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导,“则行之决无所难”。据此,他认为,只要我们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迷信,努力以赴,夺取革命胜利“诚有如反掌之易也”。虽然孙中山先生的观点有些片面,可还是仔细思考仍然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平常我们认为只是就在哪里,只要我们抽时间学习知识就可以。就可以变得聪明智慧,可是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辛苦的去实践,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现成的。总有些路谁我们要自己探索前进的。如此才能达到智。
TOP
394#

孔子认为“知”与“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密不可分。他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性,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理解 。这种观念体现了孔子对知行关系的深刻洞察,即知识是行动的基础,而行动则是知识的体现和验证。“知行合一”不仅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在现代社会中,“知行合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孔子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深刻而全面的。他强调知与行的整体性、行的重要性、知行的统一性以及实践要求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TOP
395#

“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这一思想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而是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实现。知识和行动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王阳明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的知识只有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他反对空洞的学问和纯粹的理论探讨,主张学问应该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应该用来指导行动,通过行动来完善知识。
“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工作和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鼓励人们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以实践检验真理,以行动促进发展。
TOP
39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知行合一,是智慧与行动的完美融合。它教会我,真正的知识在于实践,真正的成长在于将所学付诸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让思想引领行为,用行动验证认知。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TOP
397#

“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认为知是行的指导,行是知的目的,两者不可分割,必须统一。知,指的是认知、理解事物的道理和规律;行,指的是实践、行动。在王阳明的学说中,真正的“知”包含了行动的意图,而“行”则是对“知”的验证和实现。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行动就会盲目;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深化认识。知行合一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学习和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认为“知行合一”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知行合一”也倡导了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它鼓励我们不仅要被动地接受知识,更要主动地探索、实践和创新。这种态度有助于我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TOP
398#

知行合一四个字常常能被我们看到,也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然而事实上没有多少人做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总的来说就是要将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又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不能光说不做也不能什么都不知道盲目去做。若是要学习一门技术,就得参与到这门技术活动中,而不是只在嘴上说,只在脑袋里面想。只有将头脑中的想法践行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掌握这门技术的要领。同样,就像文中所说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要做到真正的道德高尚,不能只是了解了道德知识,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人的道德瑕疵,还有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自省,别人没有做到的自己是否做到了。
TOP
399#

从中国哲学的视角来看,“知行合一”这一思想强调了道德认知与实践之间的统一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传习录》中提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点明了知识与行动不可分离的关系。这种观念不仅提醒我们道德认知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更强调了实践是认知的真实体现。
在现代生活中,“知行合一”可以引导我们避免空谈理论,注重将所学付诸实际。例如,在学习中,理解知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孝道还是承担社会责任,都应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将行动深化为德行。
这一思想还提醒我们,真正的道德修养始于内心一念之发,善念需珍视,恶念应克制。从自身出发,践行“知行合一”,不仅能提升个人品格,更能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真正实现内圣外王之道。
TOP
40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一思想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在实际生活中,要求我们不仅要明白道理,还要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是在认识和实践中的高度统一。一个人如果真正理解了某个道理或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付诸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理论上。例如,一个人明白了孝顺的道理,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关心照顾父母,而不是只说说而已。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要求我们将认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TOP
401#

“智”要求我们具备明辨是非、洞察事理的能力和追求知识、增长智慧的态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理性分析各种资讯,不盲目跟从谣言和不实信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面对复杂的投资选择时,通过深入研究市场规律、分析风险因素做出明智决策。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也是“智”的体现。“智”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能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TOP
40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王阳明先生曾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语精妙地阐释了知与行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知”,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道德良知的体悟;“行”则是将所知所思付诸实践。古之贤士多能践行此道,如大禹治水,心怀治水之智,更有亲力亲为、三过家门而不入之行,以救苍生为己任,将知识与行动完美结合。在当下,我们亦应秉持知行合一之精神,于学习中领悟道理后,积极投身实践,在工作和生活里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自我修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让知识与行动相互促进,绽放光芒。
TOP
403#

《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此言知行合一之理,于今世仍振聋发聩。
回溯历史,王阳明龙场悟道,倡“知行合一”,其弟子王艮践行“百姓日用即道”,将圣贤之学化作黎民百姓之实。观今之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知识唾手可得,然知而不行者比比皆是。有人高谈阔论环保理念,却随手丢弃垃圾;有人深谙健康之道,却沉溺于熬夜与垃圾食品。此皆知行不一之弊。
我自身亦由此弊端。常立志学习新知,却常因惰性搁置;知晓待人以诚,却在琐事中失于计较。知行合一,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时刻自省,以行动践行所知,方能不愧于心,不悖于道。
愿与诸君共勉,以《论语》为镜,知行合一,于浮躁尘世中,修得一颗笃定之心。
TOP
404#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不仅停留在理论上,更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例如,他升任庐陵县令后,将“知行合一”思想运用于政务管理,取得了实际效用。在平定江西中南部土匪和宁王朱宸濠叛乱的军事行动中,他亲自选练民兵,制定作战方案,严明军纪,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告诉我们,相对于道德知识,道德践行更为重要。“行”是“知”的体现和检验。知而不行,只是空谈,无法真正体现道德的价值。我们应该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与此同时,自我反省和修正也很重要,要学会发现和修正自己的问题,逐渐完善自己。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来的道德知识总是浮于表面,是飘在空中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把他们拉下来,落实,做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