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68697071727374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096#

“仁”被儒家视为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它体现了人性中最本质、最光辉的部分。子将“仁”定义为“爱人”,即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这是“仁”的核心内涵。儒家认为,“仁”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也是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通过孝悌等家庭伦理的实践,人们可以逐步培养起仁德,进而实现个人修养的完善。仁”在儒学中演化为了仁德、仁爱和仁政三个主要方面,分别代表完美的个人修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完善的政治统治。具体德目包括忠、信、恭、宽、敏、惠、智、勇等,这些德目都是“仁”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体现。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它要求统治者以“仁”为治理原则,实现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仁政体现了儒家对理想政治统治的描绘,即统治者应克服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地管理国家。 在儒家思想中,“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道德心理基础,礼是行仁的节度。 通过“克己复礼”,人们可以将礼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要求,从而实现“仁”的境界。“仁”的理念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来实现“仁”的理想境界。随着时代的变迁,“仁”的理念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仁”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如关爱环境、尊重多元文化。
TOP
1097#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仁者爱人”的意思是能够爱别人的人才是仁人,在这个定义下仿佛只有先具备爱人的能力才能谈“仁”。但孔子又将“仁”视为一种重要的品德,德、正、直三者就可以用“仁”这个概念来统筹。“仁”这一概念因此就有抽象性的特点,它不仅涵盖了正直、道德等品质,还超越了一般的道德规范。“仁”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和理想人格。
TOP
1098#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唐]韩愈《韩昌黎集?原道》)
“谓”一词,十分贴切。所谓仁,是包含着博爱又不只是博爱,可以说xx是仁,却不可以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说“仁是xx”。而博爱谓之仁,其实也只是将发乎内心的那种感觉谓之爱,这种感觉不仅仅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所有人,故而谓之博爱。如何才是博爱?就是在有这种感觉时候,不会代入任何所受爱之人的身份,地位。博爱所具有的这种内涵,就是仁所涵盖的内涵,故而谓之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是要所行先发乎仁,再在以仁为根本的基础上顺势分析最理性最合适的行为。最近刚好又看到“观棋不语真君子”,观棋语,影响的会是局中人和语者,在局者不论输赢,只要受到了语者的影响,那最后的结局都将不会是原有的结局,局者不论输赢,都不会痛快,而语者,自己在说的时候爽了,但实际上按照局者的思路也未必能有破局之势,最后也不过是引来争吵或不快。在这里,观棋不语者之所以谓之真君子,是因为不语者,能够体会到被语者的感受,哪怕真的自己说的再对,也会将被语者的快乐减少,烦恼增加。这是仁,是第一时间的感同身受,考虑到后面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便是基于仁的理性发挥了。最后确定,最合适的行为就是不语,行而宜之谓之义(这里的不行动,也是行,是选择的行为就是不说话)。沿着仁义这样的方式去行为,这样的路就叫做道,依靠自己的仁,而非外界的压力如是非观念,监督或者利益等,这样的就是德。道和德其实都是对与仁和义的描述,是“将这样的东西称作道或者德”,因此这两个字只是对仁义的再一次称谓,因此道德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是随着仁义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道德成了标准,并且反过来成了外界来影响人,使得人的行为并非发自内心,那这样的行为就是不仁的。什么君子论迹不论心,不过是对心历路程的草草略过。论心不是什么羞耻的,只有对心历路程越发清晰了解,才能越发了解自己,并不断使得自己的行为归于本心而不是因为道德的标准。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TOP
1099#

仁是一个内涵丰富且深远的概念,它不仅是儒家道德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中最为人称道的价值观之一。首先,仁在儒家思想中被定义为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从“亲亲”(爱亲人)开始,然后推己及人,广泛地爱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对他人的爱主要表现为“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爱是有差等的、推近及远的爱,体现了儒家对于人际关系亲疏有别的理解。其次,仁也是一种内在的德性,是人性中最本质、最纯粹的善良。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他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仁作为人的基本品德,要求人们做到客观公正,喜欢真正的善人,憎恨真正的恶人。。最后,仁在儒家思想中还与社会规范、国家治理紧密相连。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克制自己的私欲和冲动,恢复社会的规范和秩序,从而实现仁。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概念,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该宽厚对待百姓,以民为本、为政以德。
TOP
110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的定义探讨犹如开启一场深刻的思想盛宴。“仁”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邃。从传统经典中去溯源“仁”的定义,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哲对话。它不仅仅是一种善良的品德,更是一种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通过对“仁”的学习,我们能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安守之道,懂得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以更加包容和慈悲的胸怀面对生活的种种
TOP
1101#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内涵的概念。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基石。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政”,“仁”的定义贯穿于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之中,成为我们理解人性、社会和道德的重要钥匙。
孔子是“仁”的概念的奠基者。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但并未给出一个固定的定义。相反,他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和态度来阐释“仁”的内涵。孔子说:“仁者爱人。”这句话简洁而深刻,揭示了“仁”的核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种爱不是狭隘的亲情或友情,而是一种普遍的、无差别的爱。它要求我们以同理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他们的生命和尊严。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他提出“仁政”的概念,主张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不仅体现在对亲人的关爱上,更应扩展到对人民、对万物的关爱。这种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的扩展,体现了“仁”的普遍性和包容性。
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被视为“仁”的具体实践方法。这句话不仅是一种道德戒律,更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行为之前,先思考自己的感受,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仁”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了“推己及人”的重要性。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不仅要求我们关爱自己的长辈和晚辈,还要将这种关爱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这种从“老吾老”到“及人之老”的扩展,体现了“仁”的普遍性和实践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