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的思想始于 “仁者自爱”的,然后发展为 “仁者爱亲”,再发展为 “仁者爱众”。虽然孔子非常重视 自爱和 爱亲,但仁爱并不局限于此。虽然孔子非常重视将 “仁爱”的思想植根于血缘亲情之中,但孔子的精神意识并不仅仅在于血缘亲情,不仅仅在于亲情之爱,相反,他主张超越这种关系,超越亲人之爱。他把 “仁者爱亲 ”的思想从血缘亲情扩展到普遍大众,提出了 “仁者爱众”的思想,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善待他人。《论语》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所说的 “人”,不是指长辈和兄长,而是指没有血缘关系的普通大众。这个“爱人”也叫'爱众'。其含义正如孔子弟子子有若所言:“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见,“仁爱”的思想内涵已不再局限于自爱和爱亲,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把仁爱思想扩散到社会,以展现 “克己复礼”的和谐画面,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