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536373839404142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601#

行天下之大道的君王应该以“仁”治国,唐太宗曾经颁诏书大赦天下,规定不论罪恶轻重,即便是打入死牢的死囚犯人,统统予以赦免。这是居高位者对于他人的宽厚仁爱之心。我们虽不是君王,但也可以学习施“仁”政的统治者的思想内核。“四海之内,合敬同爱。”此时的“仁”面向万事万物,施行“仁”的对象是绝对平等的。对内,“对小家,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先爱自己,再以“仁”待亲友,人己一视。对外,“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不但待人如此,待自然万物也理应保持“仁”的守则。《论语.乡党》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而近期由于恶犬伤人事件引发的大规模流浪动物捕杀举动,则体现了《乡党》篇中的爱厩而不问马,以人类的一己私利剥夺大量无辜流浪猫狗的生存机会,违背了“仁”的博爱原则。在交友过程中,我们应当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一点体谅与包容,少一分批评和指责。
TOP
602#

仁的对象有很多,爱自己,爱亲人,爱人民,爱世间万物。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爱他人,物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得先自爱,只有会珍惜自己,懂得爱自己,我们才有权利去爱他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不珍惜的人,又怎么去爱他人。如果每个人都学会自爱,我想仁的其他对象自然会显露出来。
TOP
603#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一个人只有做到自敬自爱,首先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这样别人才可能来爱你!假如一个连自己都不爱自己的人又有什么里由期望别人来爱你?爱己爱人爱自然爱万物,这是一个不断递升的修养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TOP
604#

     《伤逝》中说“人必然要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观点:人一定得先爱自己,才能懂得如何爱别人;而爱别人又需要从最亲的人开始,所以下一步就是与亲人交换爱,并且在此过程中匡正自己,懂得爱人之道,爱亲人是必然的,因为家人永远是自己的港湾,也可以说是出于私心;私心满足了,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学着去博爱他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这个道理,在实践中逐渐学会无私奉献;博爱到一定境界了,就会发现,只对人有仁爱之心或许太狭隘,还要博爱万事万物,保护自然。如此便可在人生旅程中不断实践并步步深化仁爱的概念和程度了。
TOP
605#

儒家对仁爱有三个层面:亲亲—仁民—爱物,这三个层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亲亲,即对亲人的爱。孔子说:“立爱自亲始”,这启发我们做人应该有爱心,而爱心首先是孝心,培养爱心要先从孝顺父母、爱护亲人开始。仁民,即对百姓的爱。正因为对自己的父母孝顺,不忍父母受苦,才会不忍别人的父母受苦。将这种不忍之心推阔出去,即便是与自己无关的人,也会产生仁爱之心。爱物,即对万物的爱,对一草一木都充满了仁爱,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理想境界。即便我们达不到爱物的境界,起码可以从身边做起,从爱亲敬长做起。
TOP
606#

自尊自爱就是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就是要告诉自己“我能行”,就是要表现出自信。自信是自尊自爱的前提,有了自信,你会更加有激情,也就更快乐!当然,自信也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不难看到,不管是商海大潮中的弄潮儿,或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是奥运会领奖台上的运动健儿,他们的成功之花都少不了自信的浇灌,自尊自爱就是要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TOP
607#

施行“仁”是有层次的,一个人只有先自尊自爱,才有能力、有精力去爱他人、爱社会。所以,爱自己才是一切善行的开始。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却做不到自尊自爱,没有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不愿给予自己肯定的回答与正向的反馈。这样只是在折磨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会爱的人,又怎能能够去好好爱别人呢?
TOP
608#

首先,仁的对象是广泛的,涵盖了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等各个层面。在家庭层面,仁要求我们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在社会层面,仁要求我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在自我修养层面,仁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德行和境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其次,我深刻感受到仁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种冷漠和自私的态度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践行仁道,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素养,增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我认为践行仁道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关注身边的人,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感受,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仁的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践行仁道的行动中来。

总之,仁的对象是广泛的,涵盖了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等各个层面。通过践行仁道,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素养,增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TOP
609#

夫子认为“仁者爱人”,“仁”最直接的内涵就是“爱人”。因此仁的对象和仁的本质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仁爱并不同于“博爱”和“兼爱”,是一种有差别的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而不是无差别的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应该从爱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扩展到爱万物,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递进过程。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却口口声声说“爱天下人”。那么这个“爱”在我们的心里就难免会觉得有些虚伪。孟子也进一步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践行仁道,最先要保证的,就是我们要“爱人”。
TOP
610#

仁的对象有先后层次之分。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对于孔子而言,仁是人自身挺立的基点,是“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放也矣”的自立。但人自立之后,则面对着可能未立的他人,人便要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欲是四体不言而喻之呈现,是自然展现出来而能使人闻其立、见之达,以其呈现出来的圣人气象言传身教与耳濡目染,使他人能体仁并近仁。最后则是性与天道的不可闻,此时仁的对象便是天地化育的整体。
TOP
611#

当代大学生要践行孔子的仁爱之道要做到践行,实践中能够深化对仁爱之道的理解。通过正确认识并践行仁爱之道,把握学习规律,就能学有所得。孔子总是鼓励人多学习,多行动,总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
TOP
612#

"仁者爱人",那么,仁的对象究竟有哪些呢?第一点是自尊自爱,“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自尊自爱,保持自身的物质与精神充足,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么能有爱别人的意识与能力呢。因此,爱自己是爱别人的开端,从爱自己发展成为爱别人是一个过程。第二点是爱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中的前提是“老吾老”以及“幼吾幼”,在爱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之前,首先要关心爱护自己家的老人与孩子,没有这个大前提,这句话之间的关系就不成立,条件不满足,结果自然也就无法达成。“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第三点是爱人民,这便是较高层次上的仁了,这是一种大爱的表现,爱人民,爱国家,人民互敬互爱,社会安定祥和,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理想中的社会。第四点是爱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而不是人类对于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与破坏。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若是人们不爱惜自然,不保护自然,自然早晚会被彻底毁灭,绿水青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垃圾污水,人们的生活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爱护自然其实也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活。以上就是仁的对象,加深对仁的理解,践行仁的行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TOP
613#

爱己者,仁之端也,此乃修身立德之始基。自我关爱,非自私自利之狭隘,而是深谙自我价值与潜能,懂得珍视自身健康、情感与智慧,以此作为培育广泛仁爱之心的起点。正如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个体对自我的温柔以待,正是内心光芒外溢,照亮他人的前兆。

可推以爱人也,意味着当我们在爱中滋养了自我,这份爱便自然而然地向外延展,如同春日暖阳温暖万物,无远弗届。我们学会了以同理心去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以善意去回应世界的纷繁复杂。爱,从此不再局限于个人狭小的天地,而是成为了连接心灵的桥梁,构建社会和谐共融的基石。
TOP
614#

“普天之下,互敬互爱”这一理念,让我深感温暖与希望。它倡导的是一种超越种族、国界、文化的全球视野,强调人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在这个多元共存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信仰观念和生活方式。然而,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如果我们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人,以互敬互爱的原则去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就能打破隔阂、增进理解、促进和谐。这种全球性的互敬互爱精神,不仅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基石,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渴望。
TOP
615#

内容是关于古代中国思想家们对于“爱”的多种理解和阐述,涉及自爱、爱亲人、以及爱人民、爱自然等层面的道德观念。
一、自爱与自尊
扬雄《法言·君子》 :
核心观点 :人必先自爱、自尊,而后能赢得他人的爱与尊重。自爱是仁德的极致,自尊是礼仪的极致。
王安石《荀卿》 :
核心观点 :爱自己是仁爱的开端,这种爱可以推及到爱他人。
二、爱亲人
《孟子·尽心上》 :
核心观点 :爱要由亲及远,从亲人推广到人民,再推及到万物。
《孝经》 :
对“德”与“礼”的独特见解 :强调不爱亲人而去爱他人是“情德”,不尊敬亲人而去尊敬他人是“礼”的一种特殊情况,但这种表述似与传统儒家思想有所出入,可能是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解释。
三、爱人民
孔子《论语·学而》 :
孔子对年轻人的教诲 :强调年轻人应在家孝敬父母,外出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余力则学习文献知识。
《墨子·兼爱中》 :
墨子的兼爱思想 :主张视人如己,无论国家、家庭还是个人,都应一视同仁地爱护。
总结
    通过不同思想家的言论,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爱”的深刻理解和广泛实践,从自爱、自尊出发,扩展到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最终追求一种兼爱天下的崇高境界。这些思想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指南,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