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556#

为仁由己,孔子认为,“仁”产生于人的良好情感之中,人若对于父母兄弟有“情”,便会行孝悌之道,若是对邻里乡亲及社会成员有“情”,便会以仁义的态度对待社会成员,这便是说“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即所谓“为人由己,而由人哉?”(《颜渊》),孔子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中提出了践行“仁”的道德修养方法,具体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性,包括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的实践要求,而具体做法包括“求之于己”、“笃信好学”、“躬行实践”三者,(1)孔子十分看重人自身的主体性意义,他认为“求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不可假手于人,推动力应该是自己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实践对象也应局限在自己的社会行为而非他人,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以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仁道”。坚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和“内省不疚”,严于律己的同时宽于待人,扪心自问无愧于他人就无忧无惧了;(2)孔子毕生追求知识,孜孜不倦的钻研真理,但又并不为了知识而知识,他认为知识的获取理应伴随道德的沉淀和德行的提高,“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批评了脱离道德修养的盲目追求学问的行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认为古时的学者治学是为了成全自己,而当今的学者只是为了追求名利、向他人卖弄学问而学,孔子的求学之道始终是坚持学问和处事结合,将知识同步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坚持“为己而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躬身实践,亲身体验。(3)行“仁”的关键在于“躬行实践”,当事人必须身体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得来的道理,容易理解但太过抽象,难以按照“仁道”的要求付诸实践,孔子对于言行合一的要求极度重视,主张“先其言而后从之”(《为政》),人不能夸夸其谈,必须躬身实践而后谈其事,做不到的事切勿夸口,对于心口不一、言行相悖的人,孔子厌恶的将其归为“伪君子”的行列,认为其“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如同当代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身体力行者是判断道德修养的标准。
TOP
557#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践行仁道需要通过以身作则、循道守德,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富贵,面对贫贱要有定力,坚守仁德。
(—)知行合一,遵守仁德准则
如何遵守道德准则?坚持弘扬以身作则的理念,做到内化于心,并将遵守道德准则付诸实践,严以律己,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坚持以德养心,以身垂范的重要原则,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加强道德修养,为实现坚守仁德提供坚实基础。
第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仁德准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深入挖掘个体仁德中蕴含的“仁”的精神元素,使之成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养分。同时将其运用于仁道教育之中,更深层次地发挥教育的感召力,让其内显于心,外显于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个体仁德得到进一步的传承。
第二,知行合一,实现目标。认同是践行的逻辑起点及基础,要深化对个体仁德的认识,使之成为人们内化于心的价值准则。践行是认同的逻辑结果,将仁德融入实践,不断将其转化的精神力量外化于自身的实践行动。认同与践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实现践行仁道的目标。
(二)坚守仁德,富贵取之有道
通过遵守仁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于礼,为践行仁道提供思想路径。
发挥宣传工作影响力,促使国民更好地亲近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注重发挥历史事件教育作用,通过诚信故事,例如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等,强调仁道德重要性。讲仁道故事,通过鲜活的事迹,汲取古人智慧,增强仁道的吸引力。注重发挥日常生活实践,通过倡导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楷模事迹,更好地感化人,更好地实现仁德由外在感知向内在体悟的转化。
TOP
558#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能迷失于功利,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遵循道德规范,心怀仁爱,且培养多元的兴趣爱好来丰富内心世界。在当下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富贵,而忽略了道德与仁爱的坚守。真正的君子应如孔子所言,即便身处贫贱,也不会违背正道去获取财富。颜回能长久守仁,更值得我们学习,在忙碌纷繁的现代生活里,我们也应时常自省内心是否有仁,努力让自己在日常琐碎、匆忙乃至困境中都不背离仁道,以塑造更美好的人格与社会风尚。
TOP
559#

这段材料再次强调了“仁”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并探讨了“仁”的实践与践行。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多种方式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并提出了践行仁道的具体路径。
首先,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的话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概括了他对理想人格的期许。他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立志于大道,依据道德准则行事,在仁德的基础上实践与修养,最后,身体力行地投身于“艺”——即文艺、礼仪、历史等学问的学习。此句中,“仁”不仅是道德行为的根基,更是指导人生方向的原则。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内心的品德修养,也应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涵盖了从思想到行为的全方位发展。
接着,《论语·里仁》中的论述则阐明了“仁”与人生选择之间的关系。孔子指出,不论富贵或贫贱,都不能违背仁道。即便面对富贵的诱惑或贫贱的困境,君子都应坚守仁德,选择正当的途径生活。这段话强调了道德实践的坚定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仁道,即便在匆忙和困境中,也应坚定不移地依循仁道。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无疑是高标准的,他认为,“仁”是成功的基石,唯有依道而行,才能成就真正的名声与人生价值。
《论语·雍也》中的“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则通过对颜回的称赞,突出了一种理想化的“仁德境界”。颜回心如止水,始终如一地坚守仁德,孔子认为,他比其他人更为持久和纯粹。通过此对比,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仁”的修养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坚持,而非一时的情感流露。这不仅是对颜回的肯定,也是对后来者的一种激励——要追求持久的德行,而非短暂的行为表现。
总体来看,这段材料在强调仁德的重要性时,提出了践行“仁道”的具体方式:首先是通过内心的坚守,其次是通过行动的实践,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要坚守正道。孔子通过“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以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等话语,不仅构建了儒家理想人格的标准,也提供了实践这些标准的具体路径。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道德规范,而是贯穿一生、实际运作的德行准则。
TOP
560#

这段材料再次强调了“仁”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并探讨了“仁”的实践与践行。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多种方式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并提出了践行仁道的具体路径。
首先,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的话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概括了他对理想人格的期许。他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立志于大道,依据道德准则行事,在仁德的基础上实践与修养,最后,身体力行地投身于“艺”——即文艺、礼仪、历史等学问的学习。此句中,“仁”不仅是道德行为的根基,更是指导人生方向的原则。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内心的品德修养,也应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涵盖了从思想到行为的全方位发展。
接着,《论语·里仁》中的论述则阐明了“仁”与人生选择之间的关系。孔子指出,不论富贵或贫贱,都不能违背仁道。即便面对富贵的诱惑或贫贱的困境,君子都应坚守仁德,选择正当的途径生活。这段话强调了道德实践的坚定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仁道,即便在匆忙和困境中,也应坚定不移地依循仁道。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无疑是高标准的,他认为,“仁”是成功的基石,唯有依道而行,才能成就真正的名声与人生价值。
《论语·雍也》中的“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则通过对颜回的称赞,突出了一种理想化的“仁德境界”。颜回心如止水,始终如一地坚守仁德,孔子认为,他比其他人更为持久和纯粹。通过此对比,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仁”的修养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坚持,而非一时的情感流露。这不仅是对颜回的肯定,也是对后来者的一种激励——要追求持久的德行,而非短暂的行为表现。
总体来看,这段材料在强调仁德的重要性时,提出了践行“仁道”的具体方式:首先是通过内心的坚守,其次是通过行动的实践,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要坚守正道。孔子通过“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以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等话语,不仅构建了儒家理想人格的标准,也提供了实践这些标准的具体路径。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道德规范,而是贯穿一生、实际运作的德行准则。
TOP
561#

学习了这篇经典学习材料后,我深刻感受到“践行仁道”不仅是道德修养的追求,更是日常生活的实践。孔子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表明仁道是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人们应当坚守的道德准则。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道意味着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够坚守原则,不为富贵所动,不为贫贱所屈。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考验,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同时,孔子提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让我认识到仁道不是一时的坚持,而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内心的善良与正直。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TOP
562#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要求人们克制自身私欲,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例如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做到言行得体,这便是从外在行为上向仁靠拢。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是培养仁爱之心的关键。在对待他人困难时,能主动援手,如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倡导的,尽力帮助他人实现目标,在助人过程中展现仁道精神。
孟子也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强调从关爱亲人开始,逐步将仁爱之情扩展到众人乃至万物。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尽孝,对晚辈慈爱,对朋友诚信友善,这些都是践行仁道的具体表现。通过不断地在生活小事中实践这些理念,从自我修养到关爱他人,逐步将仁道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仁爱之心不断充盈,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朝着充满仁德的方向发展,让儒家的仁道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落地生根,成为人们道德行为的指引和准则。
TOP
563#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富贵贫贱名声等,皆为他物,其根本应在于仁,是以君子之道做了,那些东西自然而然地到了身上,亦或者说,在尝试获取这些东西时,也是依着君子之道。富贵是盈,贫贱是缺,然而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那只是人们所看到的,月亮就在那。在那里的月亮不论知不知自己被看作了阴晴圆缺,它只管做自己。只管做自己,便是要修己。修己,修的是颗心,是身,而不是去修他物。修己,便是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长此以往,方能如颜回一般“其心三月不违仁”。
TOP
564#

孔子关于践行仁道的论述,让我有了更深的体悟。他强调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并依从仁道,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人生方向的指引。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诱惑,我时常反思自己是否能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仍坚守道德底线,不违背良心。
孔子提到,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违背仁,这让我深感仁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有时会因为忙碌或压力而忽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是需要改正的。就比如之前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坏脾气往往都留给了最亲近的人”我们常常因为对于父母或者亲近挚友的态度会更差一些,而耐心与温柔却会留给陌生人。在种情况或许就是没有好好的践行仁道。
颜回能长时间保持仁心,让我敬佩不已,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践行仁道,而不仅仅是偶尔为之。通过这些论述,提醒自己,坚守仁道,以仁心待人,让仁成为我生活的座右铭。当个人想要发脾气或者因为一些事情而烦闷时,请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自己做的是否符合“仁”的标准,是否践行“仁”的价值,渐渐地便会柳暗花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