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52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论说,揭示了改造人的系统过程和要素,集信仰教育、文化塑造、作风管理和环境熏陶于一体。盖学莫先于立志,“志于道”则心正而无有邪趣;“据于德”,则道得于心而有所依循;“依于仁”,则仁德常用而惟仁是依;“游于艺”,则小节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坚持本末兼该、内外交养,使之日用无间而涵泳从容,则忽不自知而入于圣贤之人生境界。
TOP
527#

当代大学生要践行孔子的仁爱之道要做到践行,实践中能够深化对仁爱之道的理解。通过正确认识并践行仁爱之道,把握学习规律,就能学有所得。孔子总是鼓励人多学习,多行动,总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
TOP
528#

“仁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仁爱、仁慈、人道等价值观。以下是关于“仁道”的一些解释以及如何践行的建议:
1. 仁道的含义:
  仁爱与关怀:对他人表现出关爱、同情和善意。
  仁慈与宽容:对待他人宽容,不轻易发脾气或抱怨。
  尊重与平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人,不论其身份、地位或背景。
  人道与正义: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困境,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帮助。
2. 践行仁道
  培养同理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尊重他人:对待他人要有礼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关心他人:关注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提供实际的支持。
  践行正义:在面对不公正的情况时,敢于站出来维护正义。
  自我反省: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
  教育与传播:通过教育和宣传,将仁道的价值观传递给更多的人。
总之,仁道是一种关于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追求正义的道德理念。通过培养同理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践行正义等方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道,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529#

首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子教育我们要以一种宽厚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别人,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不干涉他人的自由,以平等和公正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要“孝顺父母”。孔子认为孝顺是仁道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和关爱父母,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也要把这种孝顺的精神推广到社会中,尊重长辈、关爱弱势群体,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

第三,要“爱人如己”。孔子认为仁道的核心是爱人,我们应该像爱自己一样去关爱别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人群,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平等。

最后,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是孔子教育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欺欺人。在践行仁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践行仁道。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和虚心的态度,不断向他人学习和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

总之,践行仁道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努力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TOP
53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文化。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平共处原则已成为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名片,也续写着我国的和平外交史。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基因已经渗入到这个民族的血液与骨髓里,它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流逝,也不会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TOP
531#

践行仁道应该分为“忠恕”和“由己”两个方面。
“忠恕”实践仁道的方法,是孔子一直坚持的根本原则。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朱子说:“尽己之谓忠”。也就是自己是真心诚意、尽力地去为他人做事,不欺骗自己和他人,即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天,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朱子说:“推己之谓恕”。人都有共同的好恶,因此要将心比心,基于自己的意念,去推测揣摩他人的意念。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和“恕”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在《大学》中也叫“絮矩之道”。忠恕就是仁道的一体两面,是仁的实际运用。“尽己”和“推己”其实是难以分开的,我们只有真正尽己了,才能推己。
“为仁由己”也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基本精神。
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孔子强调为仁必须基于自己内心的自觉,一定是我想要去成就仁德并亲自去实践,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成就仁德要依靠自己,而不能由别人例子来替自己做)其次,“为仁”这件事完全是自我可以决定,人有完善道德与成就道德的可能性,这体现了人在道德方面的自由。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成就仁德,仁德就开始显现了。仁德其实不是很遥远的事情,人只要有自觉,只要自身想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这种念头本身就是“仁”的体现了,努力去做道德的事情,那就是在实现仁德了。总之,“仁”就是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自由的体现,仁者就是那些充分实现了自身主动性的人。
港台新儒家曾用西方哲学家康德与儒家进行对比。他们认为孔子“为仁由己”体现了康德的“自律”。如果不涉及康德“自律”背后的一套理论预设,仅看“自律”这个词,我们会发现确实和儒家精神很接近。道德是自觉自愿的,并且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而不受外在的因素所决定。这种思想,在孟子那里还发展成为“仁义内在”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思想。
TOP
532#

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爱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要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尽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仁者。向君子看齐,用仁来约束自己。
TOP
533#

“仁”的表达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况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TOP
534#

“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仁”的境界,决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TOP
535#

实践仁道应了解仁,关于仁是什么的话头,孔子随处指点,并未予以明确定义,但综合其说,仁应是一普遍超越内在的精神实体,是宇宙秩序亦是人间秩序,因此,仁从境界上讲,应是万物一体之境,把万物都看成我的一部分,是吾体吾性,而“万物一体”也只能从境界上讲,从自我意识的内在结构讲,而不能从现实直接切入,因为现实只有同情之了解,而无真正的感同身受。由万物一体贯彻下来,才好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正是将万物视为同体,显微无间,才能确保仁爱的差等次序背后有一个形上原则的支撑,只讲远近亲疏过于流俗,只谈无有差别近于杨墨,仁之为仁的准则不单单局限于人际交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更要紧的是为天地宇宙万物确立起一个终极价值依据,为人间秩序找到一个合理合法合情的最终源头。
TOP
536#

人因其仁体的生生大德而有其“能推”之心,明道言:“[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耳,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牟宗三曰:“其所以能推之正面积极的根据则在心。心是道德的本心,本心即性,此亦是即活动即存有者,故能起道德之创造(道德行为纯亦不已),而可实践的、彰显地表现出[万物皆备于我]之义”。人之践行仁道是就其能自觉地承担起道德实践的主体性而不昏弊于物欲而言的,孔子称赞博施于民而济众是谓圣人,但其真正肯定的并非从以济众为目的的外王,而是从以仁为核心的内圣之进路推充至极,缺失了这层内圣的信念、对超越的天道生生至德的信仰,则人会浸溺于世间的滞后而迷于权利、财力、物力。因此人在体贴到人的真内涵时,便会自觉地呈现道德,四端之心自觉地呈现,事事不离于仁道。
TOP
5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论语•颜渊》篇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对于每一个实践主体而言,是否“为仁”是完全取决于主体本身的,所以孔子才会说“为仁由己”。在这里,孔子明确地提出了道德行为的主体与道德实践的主体都指的是人自己。人是孔子仁道思想中的主体,孔子的仁道思想不但要求把人本身看作是目的,而且要求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要具有实行仁道的能力。在孔子看来,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仅仅是被爱、被尊重的对象,而且更要给予别人以爱、以尊重,作为“仁爱”的主体,人本身就蕴含着自主、自决的力量,即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人自己决定应该如何行仁、如何去爱、尊重别人。要想“为仁”,就必须把“仁”作为自己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并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
(一)为仁由己
孔子十分强调作为实践“仁”的主体本身的自觉的努力程度。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每个实践主体自身的道德追求,这种道德追求的的动力一定是来自于自身内部的而不是来自于别人或者从别处获得,其道德追求的实践方法应当是严格要求自己而非要求别人。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即是说要达到“仁道”这个最终目标最主要的是看实践主体自己的努力,更进一步而言,孔子则更加强调要严于律己,要宽以待人。这也就意味着只有严格的要求自己,深刻的反省自己之后,才不会有什么忧愁的事和恐惧的事。人的内心才能真正强大。
(二)笃信好学
除了强调实践主体自身的努力之外,孔子也很强调实践主体本身的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学问,其目的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当一个实践主体的学问提高之后,他的道德境界也同样应该提高。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一样,他同样主张做学问应当是成就自己,而不是装饰自己去向别人炫耀。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是自己内心很强大的人,而不是到处炫耀自己多么有学问的外强中干的花架子。孔子主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要求做人应当与做学问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才能在行仁德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三)躬行践履
孔子认为,实行仁道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实践仁德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当下最切近的事情一步步做起。书本上的知识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但是按照道德的要求去真正实践这种知识就不是很容易了。因此,孔子十分强调学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学了知识就要去付诸实践,嘴上说了就要自己行动起来,他十分重视“言行一致”。他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先实践后,才能说出来;能实践到的就说,实践不到的就不要说。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否则就是伪君子。所以他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以是否付诸实践、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最基本的标准。
TOP
538#

仁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其内涵包括亲亲、善邻、恤孤、悯贫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倡导互帮互助、相互尊重。在当今社会,践行仁道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践行仁道并非高不可攀,它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帮助他人、公平对待每一个人,都是践行仁道的体现。同时,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也是实践仁道的有效途径。
仁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际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积极践行仁道,让这份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TOP
539#

当代大学生要践行孔子的仁爱之道要做到践行,实践中能够深化对仁爱之道的理解。

通过正确认识并践行仁爱之道,把握学习规律,就能学有所得。孔子总是鼓励人多学习,多行动,总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

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对其自身修养,学识理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辈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努力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学习生涯中,博学、审问,在做人处事上,慎思、明辨,在人生道路上,笃行不止。
TOP
54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如何做到“仁”?孔子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第30章)。是说,至于仁人,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如何做到“立人”和“达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第4章)。立人先立己,达己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忠恕”具体内涵和具体实施的最好解释。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