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论语•颜渊》篇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对于每一个实践主体而言,是否“为仁”是完全取决于主体本身的,所以孔子才会说“为仁由己”。在这里,孔子明确地提出了道德行为的主体与道德实践的主体都指的是人自己。人是孔子仁道思想中的主体,孔子的仁道思想不但要求把人本身看作是目的,而且要求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要具有实行仁道的能力。在孔子看来,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仅仅是被爱、被尊重的对象,而且更要给予别人以爱、以尊重,作为“仁爱”的主体,人本身就蕴含着自主、自决的力量,即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人自己决定应该如何行仁、如何去爱、尊重别人。要想“为仁”,就必须把“仁”作为自己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并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
(一)为仁由己
孔子十分强调作为实践“仁”的主体本身的自觉的努力程度。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每个实践主体自身的道德追求,这种道德追求的的动力一定是来自于自身内部的而不是来自于别人或者从别处获得,其道德追求的实践方法应当是严格要求自己而非要求别人。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即是说要达到“仁道”这个最终目标最主要的是看实践主体自己的努力,更进一步而言,孔子则更加强调要严于律己,要宽以待人。这也就意味着只有严格的要求自己,深刻的反省自己之后,才不会有什么忧愁的事和恐惧的事。人的内心才能真正强大。
(二)笃信好学
除了强调实践主体自身的努力之外,孔子也很强调实践主体本身的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学问,其目的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当一个实践主体的学问提高之后,他的道德境界也同样应该提高。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一样,他同样主张做学问应当是成就自己,而不是装饰自己去向别人炫耀。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是自己内心很强大的人,而不是到处炫耀自己多么有学问的外强中干的花架子。孔子主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要求做人应当与做学问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才能在行仁德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三)躬行践履
孔子认为,实行仁道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实践仁德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当下最切近的事情一步步做起。书本上的知识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但是按照道德的要求去真正实践这种知识就不是很容易了。因此,孔子十分强调学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学了知识就要去付诸实践,嘴上说了就要自己行动起来,他十分重视“言行一致”。他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先实践后,才能说出来;能实践到的就说,实践不到的就不要说。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否则就是伪君子。所以他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以是否付诸实践、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最基本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