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331#

儒家行仁之方,即实践仁爱的方法,主要通过推己及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在孔子的思想中,行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理念,更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践行的具体行动。以下将详细探讨儒家行仁的几种主要方法:

推己及人: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意味着,自己想成功时,也要帮助他人成功;自己想实现理想时,也要帮助他人实现理想。这种方法强调了个人与他人的共同成长和共赢关系。

博施济众:子贡曾问孔子,如果有人能广泛施惠于民并且普救众生,能否称为仁。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这表明,博施济众是非常高的道德标准,接近于圣人的境界。虽然难以完全实现,但这种理念激励人们尽力而为,广泛地帮助他人。

克己复礼: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一种通过自我克制和遵循礼仪来实践仁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非礼勿视、听、言、动,即所有行为都要符合社会规范和礼仪,从而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亲仁善邻:孔子强调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善待邻居。这种思想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与邻里和睦相处,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忠恕之道:孔子提出“吾道一以贯之”,即忠和恕。忠是对他人的真诚和尽力,恕则是理解和包容他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原则要求人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综上所述,儒家行仁的方法不仅是一套理论指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日常行为规范。通过推己及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亲仁善邻以及忠恕之道,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共处。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TOP
33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是与道同体的本体论概念,人若是想要行仁必先从其自身改变即近取,刘蕺山根据《中庸》“慎独”之说,将“独”提升为天地、万物和人的本体,谓之“性宗”,又引《大学》中的“慎独”之说,强调“意”为心之主宰,谓之“心宗”;行仁之方便在于从内在的意根体悟超越的独体,即“性体即在心体重看出”,由此从内展开到天道本体,首先便是收束自身以观自身的几微的不掺杂任何私欲的仁体,从而能“我欲仁,斯仁至矣”,并由此推扩至性与天道。
TOP
33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论语·里仁》篇中记载:孔子对曾子说他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回答说是。孔子走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孔子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在这里,孔子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实现“仁”的方法的,那便是“忠”与“恕”。“忠恕”是孔子推行仁爱之道的基本方法,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经常以“忠恕”之道行事,那么他便接近于“仁”了。
      首先,孔子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社会上的人是一个群体,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的。那么在这个群体中的个人要想行仁德,就必须在自己自立、通达的同时也要让别人也自立、通达,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我欲仁,斯仁至已”真正内涵。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每一个实践主体要从自己的身边一点一滴的做起,然后再给予别人一种帮助、一种影响,让别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能同样立得住并通达人间,让别人自己体验自己的生命,这便是孔子所追求的真正的仁人品格。
      其次,孔子进而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仁”的原则之一。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由此便可以看出孔子所奉行的“恕”道是一种尊重精神和一种同理心。孔子强调自己所不爱的东西不能强加给别人,他同样谴责那种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君子所终身奉行的“恕”道应当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和沟通的理性,这同样也是一个真正的仁人所应该具备的品德。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洪亮 最后编辑于 2024-06-23 23:36:05
TOP
334#

怎样践行仁道呢?“仁”距离我们很远吗?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孔子看来,“仁”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想行“仁道”,就可以做到。那有的人可能会想既然行仁道这么简单,每一个人不是都可以成为仁人了吗?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虽然一些小事,比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等都是行仁道的表现,但是真正的“仁人”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向仁之心,甚至可以为了“仁”放弃生命。这样看来,普通人具有向仁之心是可以实现的,但要成为仁人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怎样践行仁道呢?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想法是行为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要注意时刻鞭策自己,培养自己的向仁之心。其次,就是具体的行动了。抽象地说行仁道而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是不行的。下面我就谈谈怎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量力而行,不能逞强,如果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仁事”,不仅不会对事情带来好处,还会伤及自身。比如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小孩子看到别人落水一定要向大人呼救,不能自己冒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来说明这一点。第二,“勿以善小而不为”,有的人可能认为一些小事并不能说明什么,就忽略小事,在小事上放纵自己,其实,正是“细节决定人品”,细微处往往也是关键处,能否在小事上做得好,是考察一个人是否真心追求仁道,是否真正用“仁”的标准要求自己的重要标准。就暂且先谈这两点我的感受和思考。
TOP
335#

顾名思义,行仁之方就是践行人道的方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我觉得这句话最好地表达了行仁之方。自己要先提高自己的修养而后再去施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336#

孔子认为,“行仁”应该是每个人内心的诉求,是由自己自觉践行的,而非迫于别人的强制才去做的。他强调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要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赖于外界的力量。
TOP
337#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君子之间交往的雅趣与高尚目的。在古代社会,文人墨客们常通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化活动来结交朋友,这种以文会友的方式,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才华与修养,更在交流中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尊重。而“以友辅仁”,则强调了朋友之间在品德修养上的相互扶持与促进。君子们在交往中,以仁为准则,相互勉励,共同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这种友谊,超越了物质的交换与利益的纠葛,是建立在共同理想与追求之上的精神纽带。因此,“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仅是对古代君子交往方式的赞美,更是对现代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化期许。
TOP
338#

行仁之方在于从自身做起,每个人都是实践仁爱的主体,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检视来提升个人修养,进而造福社会和百姓。孔子强调,实践“仁”是个人的自觉行为,通过“能近取譬”的方式,即从自己做起,从眼前的实事做起,来体现仁爱。他提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认为君子应该说话谨慎,行为勤奋敏捷,避免空谈。孔子还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通过自我约束来减少过错,并通过自我反省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更高的生活境界,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百姓服务。孔子的这些思想,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境界的基础。
TOP
339#

孔子论仁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仁”的乐观态度,他认为“仁”并不遥远,只要个人有意愿去追求和实践,就能达到仁的境界。这强调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子贡问仁
    子贡进一步向孔子请教,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贡认为,如果君主能够广泛施惠于民并周济大众,这是否就是仁呢?孔子回答说,这不仅仅是仁,而是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连尧舜这样的圣君也难以完全做到。孔子进而指出,作为仁者,应该在自己追求立身和通达的同时,也帮助他人实现这些目标,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从日常生活中推己及人,这是实践仁道的具体方法。
仲弓问仁
    在另一段对话中,仲弓向孔子询问仁的定义。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孔子提出了仁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包括尊重他人、谨慎行事、不将自己的不愿强加于人,以及在公务和家庭中避免引起怨恨。
仁者之道
    最后,还引用了《论语·雍也》中的一句话:“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句话指出了仁者的行为特点,即他们总是先付出努力,面对困难,然后才考虑收获。这种先难后获的态度,是仁德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通过孔子与子贡、仲弓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仁”的概念及其实践方法。孔子认为“仁”并不遥远,只要个人有意愿并付出努力,就能实现。同时,他还强调了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包括推己及人、尊重他人、谨慎行事等。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TOP
340#

“仁”的含义比较广泛,有多种解释,主要的含义是“爱人”。
他的“仁者爱人”的口号,并不是主张无原则地爱一切人,他要区别善恶,分别加以对待。他认为仁者有识别力,既能“好仁者”,又能“恶不仁者”。对仁者与不仁者的分别是有阶级性的,以爱民、利民之事作为具体的比较验证,奴隶制的统治者是不仁者,封建制的统治者是仁者。
TOP
341#

怎样践行仁道呢?“仁”距离我们很远吗?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孔子看来,“仁”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想行“仁道”,就可以做到。那有的人可能会想既然行仁道这么简单,每一个人不是都可以成为仁人了吗?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虽然一些小事,比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等都是行仁道的表现,但是真正的“仁人”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向仁之心,甚至可以为了“仁”放弃生命。这样看来,普通人具有向仁之心是可以实现的,但要成为仁人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怎样践行仁道呢?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想法是行为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要注意时刻鞭策自己,培养自己的向仁之心。其次,就是具体的行动了。抽象地说行仁道而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是不行的。下面我就谈谈怎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量力而行,不能逞强,如果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仁事”,不仅不会对事情带来好处,还会伤及自身。比如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小孩子看到别人落水一定要向大人呼救,不能自己冒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来说明这一点。第二,“勿以善小而不为”,有的人可能认为一些小事并不能说明什么,就忽略小事,在小事上放纵自己,其实,正是“细节决定人品”,细微处往往也是关键处,能否在小事上做得好,是考察一个人是否真心追求仁道,是否真正用“仁”的标准要求自己的重要标准。就暂且先谈这两点我的感受和思考。
TOP
342#

既然要践行仁道,则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所谓君子爱财有道。更不能只存流于表象,花言巧语,自我安慰。不仅要从行动上体现“仁”,更要从精神上忠于“仁”。只要想做到“仁”,那一定就可以。
TOP
343#

回复 62楼王卓的帖子

孔子所说的道包含了天道、人道,但重心是强调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孔子讲天道,目的是让人效法、借鉴天道来探究人道。孔子主张“道不远人”(《中庸》),认为“道”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玄远空虚的,直接指向“人”,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强烈的“现实特性”。孔子讲“仁者人也”(《中庸》),孟子解释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上》)。孔子把“仁”作为人道,视为人的内在本质规定,要求人无时无刻都应向“仁”这一最高道德原则靠近。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徐复观先生认为《论语》是一部“仁书”。换句话说,“孔学”亦即“人学”或“仁学”,“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TOP
344#

行仁之方即实践仁德的方法与途径,是儒家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儒家认为,仁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来实践和体现的。儒家强调“忠恕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基础。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忠恕之道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以自己的感受为参照,不做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实践仁德的重要起点。儒家提倡“克己复礼”作为行仁之方的具体实践。这里的“克己”指的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和冲动,而“复礼”则是恢复和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儒家认为,仁德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上,还体现在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上。通过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守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儒家还倡导“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这要求我们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要关爱他人,将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我们可以将仁德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TOP
34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行仁之方,在儒家学说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教诲。孔子所提出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无疑为践行仁德指明了关键路径。“恭”即待人以恭敬谦逊之态,尊重他人;“宽”是拥有宽广胸怀,能包容他人过错;“信”要求处世坚守诚信,言出必行;“敏”意味着行事机敏果断,把握时机;“惠”则是心怀仁爱,施惠于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五德,学会将心比心,从身边之事、亲近之人做起,逐步向外延展,日积月累,自然能迈入仁之高境,使人心归善,推动社会迈向大同之治,构建一个充满仁爱、和谐有序的美好世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