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论语·里仁》篇中记载:孔子对曾子说他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回答说是。孔子走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孔子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在这里,孔子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实现“仁”的方法的,那便是“忠”与“恕”。“忠恕”是孔子推行仁爱之道的基本方法,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经常以“忠恕”之道行事,那么他便接近于“仁”了。
首先,孔子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社会上的人是一个群体,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的。那么在这个群体中的个人要想行仁德,就必须在自己自立、通达的同时也要让别人也自立、通达,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我欲仁,斯仁至已”真正内涵。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每一个实践主体要从自己的身边一点一滴的做起,然后再给予别人一种帮助、一种影响,让别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能同样立得住并通达人间,让别人自己体验自己的生命,这便是孔子所追求的真正的仁人品格。
其次,孔子进而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仁”的原则之一。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由此便可以看出孔子所奉行的“恕”道是一种尊重精神和一种同理心。孔子强调自己所不爱的东西不能强加给别人,他同样谴责那种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君子所终身奉行的“恕”道应当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和沟通的理性,这同样也是一个真正的仁人所应该具备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