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惟有乐道,才能安贫。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颜回是贤人啊!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人们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困顿,颜回并不因此而改变他的快乐心态。颜回是贤人啊!”(回:孔子弟子颜回。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吃粗粮,喝淡水,曲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这当中了。不合义理的富裕和高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肱:胳膊)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译:内心反省,不感到内疚,那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的心胸坦荡;小人的心中常常感到忧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译: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译:父母健在,兄弟无病无灾,是第一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乐事;得到天下的人才而教育他们,是第三乐事。


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


译:忘却脚,什么样的鞋子都适合;忘却腰,什么样的带子都适合;忘却是非之争,心里就感到舒畅;内心不变,不屈从外物,遇到什么事情都舒适。开始时舒适,而且一直处于舒适之中,这是忘掉舒适的舒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译:太阳出来便劳作,太阳落山便休息,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并且心安理得。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


译:与人和谐,这是人乐;与自然和谐,这是天乐。


孔子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译:孔子说:“……君子能够通达道理,叫通;君子不能通达道理,叫穷。今天我抱负着仁义之道,遭逢乱世,这怎么可以叫“穷”!所以,内心反省而通达道理,面临灾难而不丧失品德。天气寒冷,霜雪降落,我此时才知道松柏的生命力。”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周敦颐《通书?颜子》)


译:人人都爱富贵,颜回却不爱富贵,不追求富贵,却是在贫困中自得其乐,这是什么心理呢?天地之间有至高无上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爱,可以去追求,这些都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富贵。颜回看到大的,忘却了小的。看到了大的,心灵就安宁,心中安宁就不会感到不满足。不感到不满足,那么,处在富贵或是贫贱中,就是一样的了。


这道理在天地间,须是直穷到底,至纤至悉,十分透彻,无有不尽,则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译:在天地之间的道理,应当探索到底,那便在最细微之处,也要了解得十分透彻,没有不穷尽的,那么,万物之中没有一物会形成心灵的障碍。心中安宁,哪有不快乐的? 朱子曰: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念矣。([]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


译:朱子说:贫困中要忍耐,忍耐到了熟透之处,自然就没有忧愁的心态了。


有志于道者,必透得富贵、功名两关,然后可得而入。不然,则身在此,道在彼,重藩密障以间乎其中,其相去日益远矣。([]罗钦顺《困知记》卷上)


译:有志于道义的人,必须穿透富贵关、功名关,然后才能进入道中。不然,就是自身在这里,道在另外一处,两者之间有重重屏障,自己同道相分开,而且愈来愈远。


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后乐。是乐者,乐其所苦者也。众人快欲适情,身尊家润,惟富贵之得而后乐。是乐者,乐其所乐也。([]吕坤《呻吟语?治道》)


译:圣贤手脚磨出老茧,到处奔忙,身心疲惫,只待天下安宁了才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是将自己的辛劳作为快乐。一般人满足自己的需要,放纵自己的情欲,自身尊贵,家庭荣耀,只有得到了富贵,才感到快乐。这种乐,是将自己的安乐作为快乐。(胼手胝足:手脚磨出老茧。胼胝,指手脚上的硬厚皮。)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在宁静的环境中保持着的宁静,不是真正的宁静,在喧闹的环境中能够静下来,才是善性本来清净的真正境界。在欢乐的场合中欢乐,不是真正的欢乐,从苦难中得来的快乐,才是心灵本体的真正显现。


君子终身是乐,虽贫贱、患难时,中有自得,毕竟忧他不倒。小人终身是忧,纵富贵已极后,患得患失,究竟乐亦非真。([清]申涵光《荆园进语》)


译:君子终生都有快乐,虽然在贫贱、患难之时,心中自得其乐,忧愁毕竟不能使他倒下。小人一生都是忧愁的,即使富贵到了极点,仍然是患得患失,这样的快乐终究不是真的。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译:贫贱是苦境,能够善处的人自然得到快乐;富贵是乐境,不能善处的人更是痛苦。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1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人活得实在,做事情正直,说什么就是什么,诚诚恳恳,每天充实,就算不是有车有房有充实的生活也就足够了吧!
TOP
3#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必须保持笑容。笑一笑,十年少。我们要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管有多苦难,只要自己用心去做就可以了。
TOP
4#

孔子是想当官,他主张积极入仕。而他做官不是为了钱,不是为地位,不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

阳货用逼才让他出来做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真正高贵的该是人的内心才对。

真正内心高贵的人,不忧不惧,正如孔子困于陈蔡,却能安静地弹琴。

TOP
5#

寻孔颜之乐,孔颜所乐何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凡事能自得其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寻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

无愧于己,无愧于人。当然我更向往的是那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乐!

TOP
6#

孔颜之乐,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空明和豁达。虽箪食瓢饮,而自得其乐。所谓其中有真意,欲辨以忘言。那是一种自然而然,从心里显现的一种生命的本初的快乐。是一种自然地,不加以造作的与天地同乐的一种大乐,所谓至乐无乐,吾身即是天地,天地即是吾身,何来人,我,众生,寿者相?!

TOP
7#

有无混一,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万物与我一体,所谓色布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不二,空有不二。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何?道是何?何者可道?所道者何?!!!道可道,非恒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TOP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讲究儒以修身,道以养性,佛以治心。一般认为,儒是入世的,是一种家国共治的思想;道家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更多的也许只能用身国共构来诠释;佛家则有强烈的出世倾向,是一种了脱生死根本的智慧之学。易则号称弥纶天地之道。与儒佛道三家都有着深刻的痴缘纠缠。曾与予师广良先生探讨过佛和易的特色,广良先生认为,佛法是出世间法,易既是世间法又是出世间法。窃以为,易是弥纶天地之道的,所描绘的也仅仅是这个世间的生成,演化,灭亡的过程。应该是属于世间法的。易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得八卦,每卦又分三爻,为天地人。易弥纶天地,那么天地之外呢?佛家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谓真空生妙有,这种生,是一种化生,是因缘和合由地水火风假合而成的。所以相比儒家的修身治国齐家,道教的逆流成仙,他们兜来转去,始终在世间轮回流转。我更喜欢佛教这种根本解脱的圆融无碍的智慧。当然,无论是什么理论也好,大家所把握的只是真理的不同侧面而已。最终的真理还是只有一个的,所谓儒佛道也好,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只不过是世间人的分别心在加以分别而已。佛和易与我,不过是一种工具和载体,是我在学佛和易,不能让佛和易来限定我。我们要通过手指指的方向看到月亮,然后再忘记手指,所谓弃舟登岸者是也。

TOP
9#

为什么学佛,佛是讲究斩无明,断六欲的,而我是一个欲望很强烈的人,实在不应该学佛。正因为有欲望,所以才要学佛,才能断尘灭欲,斩断生生世世纠缠的因果。从而获得一种生命的大圆满和终极的解脱。

        为什么学易,易是很复杂的,我学会了预测难道将来去算命?或者认为太多进行占卜会泄露天机。学易也好,读研也好,很多时候已不是在学习知识,不是去学习文字本身,更多的时候我们学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和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整体的把握。所谓善易者不卜,因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按照阳明先生的讲法,叫做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TOP
10#

个人认为,佛是一种根本法,站在一种超脱于天地之外的最本源的点上来看这世间的万象,自得一种天然的自在和洒脱。再有佛是有一种包容的大慈悲之心,来化这世间的万物。闭门读佛经,开门迎佳宾,出门游山水。这是生命的层次和生命本身的一种愉悦。

         易更多的倾向是一种宇宙全息理论,这有点像从一片树叶推测出其所属的树种一样。预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这种宇宙全息的一种似真性的解读。根据阴阳,五行,八卦所显露的信息段,来勾画出整体宇宙信息的轮廓,再把信息段还原到整体宇宙信息中去,从整体宇宙信息的演绎趋势来推测某个特定的信息段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走向。既是似真性,就会受到对特定信息段和整体宇宙信息的把握程度和还原的准确性的影响。信息把握的越准确,越充分,还原程度越高,预测的结果就会越精确。

       从根本上讲,达到了佛家的离诸四相,易的通达天地演化之理,也就不需借用这些外在的媒介和工具了。但这世间总是无时无地不充满了诸多苦痛,所谓有受皆苦,受者,感受,感觉也。在我们没有这种修为的此刻,我们还站在红尘中,应该用一颗佛的大慈悲之心,用易的手段,来为众生减少一点这无边的苦痛,如此,吾心也可稍慰,也不枉我和佛和易结缘一场。如果这需要承担更多的苦痛,我愿意用我的个体生命来承受。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也。

TOP
11#

                 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
                 在简单的生活中追求一种简单的幸福,知足常乐,安贫乐道。

TOP
12#

"孔颜之乐"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道德人格,其乐是将自身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快乐体验。孔颜所乐并不是一个关乎生活质量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心里感受,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乐,超越世俗的乐,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后儒将孔颜的这种生活方式或道德境界概括为四个字“安贫乐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孔颜之乐”这一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即使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追求,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境界。这一道德观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不同际遇,既能安于贫贱,也能安于富贵,不以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穷亦乐,达亦乐,使苦乐超越穷达。

TOP
13#

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境界,其实正道出了孔子的生活原则,是他将对道义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呢?显然他们所乐者正是人生之正道,这种道也就是合乎正义、利于社会的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在这里,孔子和颜回所乐的“道”,它的核心精神就是孔子常说的仁。“仁者爱人”,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行仁德,以仁爱的原则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处以仁爱、宽厚的心态和情感关爱他人,善待社会,并且不断反省自身是否时时做到了仁,便可以心安理得地面对这个世界,这其中的快乐可想而知。“乐道”也并不是要拒绝财富,甘于贫穷,而是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也不能改变他们追求正道的精神和操守。
TOP
14#

颜回把自己从生命及生活的枷锁中拯救了出来。
许多的人在世间苦恼于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执着于自己永不能达到的追求,最终回望生命却无法看清自己生活的最终意义。
我认为颜回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不盲目的追求富贵,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吃着粗粮喝着淡水当然也就忽略了,因为那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方面。
个人认为也不能说颜回的快乐是从苦难中得来的快乐,对颜回来说,那样生活并不是苦难,因为他的心中生活本应该是那样,也就不存在吃苦一说,并不是吃苦他就为圣人,而是他真的看到了生活的真谛,生命的最终意义。
TOP
15#

易更多的倾向是一种宇宙全息理论,这有点像从一片树叶推测出其所属的树种一样。预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这种宇宙全息的一种似真性的解读。根据阴阳,五行,八卦所显露的信息段,来勾画出整体宇宙信息的轮廓,再把信息段还原到整体宇宙信息中去,从整体宇宙信息的演绎趋势来推测某个特定的信息段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走向。既是似真性,就会受到对特定信息段和整体宇宙信息的把握程度和还原的准确性的影响。信息把握的越准确,越充分,还原程度越高,预测的结果就会越精确。[em23][em28][em28][em28][em28][em29][em29][em2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