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与“仁”的关系 [复制链接]

1#
  早在先秦时期,“智慧”往往被写成“知”,孔子比较早地重视“智”,他说:“知者不惑。” (《 论语·宪问》)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必须要勤学好问、善与人沟通才能达到博学智慧、懂得规律方法的程度,唯有“仁且智”才可成为君子,“智”是“仁”的前提,《礼记·中庸》有言“知”“仁”“勇”为“三达德”,这被认为是“五常”的雏形。 孟子在“四端说”中提出,“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是非之心,智也。 ”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还陈述了“仁”“义”“智”的关系, 认为: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 斯二者弗去是也。” (《孟子·离娄上》) 由此可以看出,“智”的内涵并不复杂,其本质是一种道德智慧,是指导人“明是非”“晓仁义”的道德取向,就普遍逻辑而言,唯有知晓是非善恶,树立合乎天道的价值观,才能以此为师,踏上堂皇正道,践行仁义之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