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16#

所谓学习之道不外三个地方 眼到 心到 口到

孔子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他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你还不如好好去学。

TOP
17#

    《庄子》所述为大智,其思想上可揽月,下可捉鳖,精鹜八极。心游万切,读其文章如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
TOP
18#

再好的学习方法都是别人的,要想成功,我觉得首先自己要量身摸索一套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TOP
19#

要想学有所成,就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所学科目感兴趣才能学得起劲,

还需学习一些有用的课程,学习那些实用性强的课程才学得有意义,

要有冒险精神,要敢于犯错误,要有求知欲,要懂得把自己犯过的错误当成是成功的垫脚石

要有首创精神,不能满足于老师所教授的一切,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要学会独立思考

要有学习的热情,把已经知道的知识放在一旁,带着未知一切的心态学习才会获获得更多

TOP
20#

     学习之道,简单的四个子,却蕴含着今天中国太多的头痛问题,怎样去搞?怎样搞好?这些都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处处是学,要学处处可以,孔子游历千山万水,方解学于心,形学于神,只要有心向学,哪里都有学问。

TOP
21#

学习与人类一样古老而年轻

    在人类产生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学习仅仅停留在自发阶段,是人类战胜自然的手段。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野蛮时代的人类如果不向先辈学习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文明时代的人类如果不向先辈学习畜牧业和农业,也只能像自己的远祖一样靠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可见,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战胜天敌,对付瘟疫,种植谷物,获取粮食,成为莎士比亚所说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靠的就是不断的学习。

    古人云: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渔樵耕读”成为农耕社会的四种主要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更是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血液融为一体。直到今天,“渔樵耕读”还是我们在吟诵古诗词时所向往的一种恣意田园、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进入工业社会,人类靠学习科技,获得了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知识,盛开了工业文明之花,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是一场规模宏大而旷日持久的学习接力赛:前代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通过总结、积累、概括、提炼、升华,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人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时代相袭,代代传递,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学习的历史。学习是文明延续发展、人类生存活动的桥梁和纽带。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目就是《学会生存》,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之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TOP
2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我最喜欢的关于学习的论述,加上自己反应比较慢,所以看书的时候总是愿意慢慢地看,常常将书中的话逐句加以思考,所以书的空白处常常写满了自己思考的结果和疑问,虽然有时挺累的,但看完书后特别有成就感,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只是现在已经不这么做了,看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因为对书中的内容没有兴趣,兴趣是思考的原动力。

TOP
23#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事实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回到“智”正道上来。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智”便会流于狡诈。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在书中“智”包含了几个内容:一、求实精神 二、实践精神 三、批判精神 四、创新精神 五、坚持真理 六、学习目的 七、智的价值八、仁智统一 九、知行合一 十、学习之道 而学习的目的,又可以包含1、增长知识 2、养成品性 3、遵行正道 4、培养能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道理,悟出其中的道理以及流传下来的经验。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积蓄了千万钱财,不如自己掌握小小的技艺。积累钱财,钱总有用完的一天,而如有一技之长,则可以在这个社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口饭吃。所以要学习别人的方法,而不是只顾着别人的结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年轻时不努力,衰老时枉自伤悲。年轻的时候刻苦努力,荒废了学业,到了老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只有空悔恨,这句话将作为鞭策我的座右铭。
TOP
24#

这个“仁”字,谁就理解了真正的孔子哲学思想体系和真正的中国文化。“仁”由“人”和“二”构成,有人因此将它理解为由二人所构成的一种类似亚瑟和夏娃的亲密关系,即爱或爱情。这种理解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与现代词语“仁爱”的意思非常吻合。不过,如果我们就因此心满意足,以为自己已经穷尽了“仁”的一切含意,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应该理解,正像我们可以将现代词语“道德”、“道义”、“道理”、“道路”视为对于古代词语“道”的直接解释一样,我们不仅可以将“仁爱”视为对于“仁”的直接解释,而且也可以将“果仁”(桃仁、杏仁、花生仁)视为对于“仁”的直接解释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观念,而且在《论语》的记载里讲“仁”的次数最多(据统计在150余次),因而后来的研究者都不否认他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孔子讲“仁”,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如“樊迟问任。子曰:‘爱人。’”即讲究“仁”德的人,是“爱人”的。所谓“立人”,则应以“立德”为先,这 个“德”就是指的“仁”德,即有“爱人”的德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里所表述意思是: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欢某个别人,而又能够厌恶某个别人。这个思想似乎有些矛盾,难以理解。但接下来,“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强调立志要实行仁德,那总是没有什么坏处的。孔子还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段话语很值得思考:我未能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未曾见到过厌恶不行“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无法用什么来崇尚他;而厌恶不行“仁”德的人,他之所以行“仁”德,只是不能让不“仁”德的东西添加在自己身上。又有哪个人在一日之内使用他的力量在施行“仁”德上呢?我没有见过他的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一日用其力于仁”)的人还是有的,只是我不曾见到过罢了。应该说,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是以行“爱人”的“仁”德为号召的,是一种“做人”的崇高的思想观念。并且,对 照《论语》的原文意思,连周游列国的孔夫子对这样实行“仁”德的人,还未曾被发现过,那就是说作为“仁”的思想观念那样地“做人”该有多么高尚。

TOP
25#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TOP
26#

学习与人类一样古老而年轻

    在人类产生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学习仅仅停留在自发阶段,是人类战胜自然的手段。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野蛮时代的人类如果不向先辈学习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文明时代的人类如果不向先辈学习畜牧业和农业,也只能像自己的远祖一样*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可见,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战胜天敌,对付瘟疫,种植谷物,获取粮食,成为莎士比亚所说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就是不断的学习。

    古人云: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渔樵耕读”成为农耕社会的四种主要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更是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血液融为一体。直到今天,“渔樵耕读”还是我们在吟诵古诗词时所向往的一种恣意田园、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进入工业社会,人类*学习科技,获得了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知识,盛开了工业文明之花,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是一场规模宏大而旷日持久的学习接力赛:前代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通过总结、积累、概括、提炼、升华,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人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时代相袭,代代传递,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学习的历史。学习是文明延续发展、人类生存活动的桥梁和纽带。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目就是《学会生存》,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之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TOP
27#

人的一生都在无止境的学习当中,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貌似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你掌握了方法,他也会是个快乐的过程。首先,我们要虚心求教,只要自己不会的就应该不耻下问,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其次,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有耐心和毅力。最后,学习了以后要会用,不能读死书。只要这样,我们一定会学有所成的。

TOP
28#

  所谓智即知高于天。古时智写成知,也就是说,知者为智。知有知行,知己,知人,进而知地知天,天为大道,自然之力,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知之大成。所以,将知置于天(日)上,是与小知(慧)相区别。以示真正的大智者,应懂得天理运行之道,要有观天下而自处的平淡,要有行宇宙而不枉的风范。所以,知高于天,是一个境界,智的境界。


TOP
29#

窗体底端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更大一点说就是明白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的学习,不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吗!你只有知道了其中的道理,你就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了!从小的来说呢,就是俗话说的听人劝,吃饱饭!你只有能听别人的意见,我指的好的意见,坏的那叫偏听偏信,你才会不犯错误,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快乐!而一个能听懂先人话的人,再加上他能听进身边人的好的意见的话,那着个人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窗体顶端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TOP
30#

中华义理经典中所说的“智”正如前面谈到的“礼”一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等,而且也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重视文化、教育;从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做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批判性学习,并且学会反思,不断的进行总结;自身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是经典之一“智”所提出的重视教育、文化的精神,理性的精神,科学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反思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问题,是国家发展计划的一个大项,教育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文明程度如何,它为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良的人才资源,更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人力动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它的许多教育思想和观念直到现在依然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如:

因材施教。孔子的学生如此众多,而且每人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才呢?孔子的办法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宋代的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归纳过孔子的教学方法,“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认为这是孔子取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是识才,真正地了解学生。孔子了解学生的办法和途经很多,主要是通过谈话法和观察法。比如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坐在一起,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学生发言时,孔子认真地听着,不轻易打断,也不立即加以详论或下结论,从谈论中了解学生的志向和抱负。孔子观察学生也有自己的一套,“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他认为看一个人平时的所作所为,观察他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再考察他的志向、抱负,这样就可以把人看得清清楚楚了。其次是育才,在了解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他不同的教诲。以言语见长的子贡,难免有言过其行,夸夸其谈的毛病,所以,孔子就要他先做后讲。子路和冉有,一刚一柔,性格完全相反,他们俩问同一个问题,孔子则有完全相反的回答。对冉有,孔子要求他遇事要果断,听到了就去做,不要畏缩。对子路,孔子要求他要三思而行,不可鲁莽。

    这也是“智”中所提到的“学习之道”之一因材施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