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


1      万物一体


消除我同万象万物之间的界限,泯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让万象万物作为心象出没于我的心灵中,充养着我的心灵生命;让自己的精神流注到万象万物中,感受万物的生命律动,让自己的生命精神同万象万物的生命精神交融在一起,互相贯通,这就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


译:天被称为父亲,地被称为母亲。我们这些渺小的人,居于混沌的天地之中。所以天地万物,即是我的身体;天地的主宰,就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



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宋]张载《正蒙?诚明》)


译:世人的心灵,为他的见闻经验所局限。圣人则能穷尽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心灵不被耳目见闻所束缚。他们看待天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属于大我的。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保己是私未忘。([]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仁者与万物为一体。不能与万物为一体,只因没有忘掉私欲。


眼将山共青,心与月俱白。([] 楚石和《寒山诗》)


译:眼中视野与山同为青色,心中感觉与月一样洁白。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鸟鸣虫叫的声音,显现着以心传心的奥秘。红花绿草,无不是表现大道的形态。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树林间松树的风声,石块上泉水的响声,在宁静的环境里去听,领会到自然界的美妙音乐。野草上升腾的烟雾,闪烁的光辉,水潭中映现的云影,在悠闲的时候去看,就可以看到了天地间最上等的色彩花纹。(文章:交错的色彩花纹。)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花栽在花盆里,就丧失了生机。鸟关在笼子里,就减少了天然的情趣。不如让山里的鲜花和鸟自然交错,成为美丽的图景,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人就会悠然自得地领会到自然的情趣。


2      天道人道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


译: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


译:从前圣人创作《易》,将用来顺从性命之理,因此确立天的道叫阴与阳,确立地的道叫柔与刚,确立人的道叫仁与义。


大抵道无天人之别,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其分虽殊,其理则一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一)


译:大概道没有天和人的差别,道在天就为天道,在人就为人道。虽然有所区别,它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3、天、地、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译: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但总是扶助着善良的人们。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庄子?在宥》)


译:我与日月争辉,与天地相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


译: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因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荒淫)而消亡。用治理来对应天道就会吉利,用混乱来对应天道就有凶险。注重农业生产而且节省费用,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调养得当而且活动适时,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天道而不违背,天就不能使他遭受灾难……天有时令,地有财富,人能够治理,这就叫做人能够与天地相配合。


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


译:什么是根本?答:天地人,是万物的根本。天生长了人,地抚育了人,人成就了自己。天赋予了人孝悌的品质,地提供给人衣食,人用礼乐成就了自己,这三者相互依存,合成一体,缺一不可。


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译:人对下掌管万物,对上参入天地之中。


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南朝?宋]何承天《达性论》)


译:没有天地,人也就不会产生;没有人,天地就不会充满灵气。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朱熹《中庸章句》)


译:天地万物与我本来是浑然一体的,我的心端正了,天地之心也就端正了。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宋]张载《经学理窟?气质》)


译:心地宽广,万物通畅;心地狭小,万物都有弊病。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为天地万物之主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答季》)


译:人是天地万物的心灵,心灵即为天地万物的主宰。


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以和为贵。”

我爹爹最喜欢的一句话“家和万事兴”

TOP
3#

人——调和

资源——整合

家庭——和顺

邻里——和睦

社会——和谐

世界——和平

——六“和”天下万事兴!

TOP
4#

正心修为,本立道生。而人之本就在于符合宇宙间的运行规律,不妄动,因时而动。
TOP
5#

天人合一,关键还是看人心。我的文学功底浅薄,所以说不出这些富丽堂皇的话,只想讲一些比较简单的道理。自然是会变的,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固定不变,冬天过去之后必然是春天,有花开就会有花谢。暴雨暴雪,山崩地裂,在历史上也都有过,没有什么必要过度的计较,不是不在乎一次而失去的无辜的人的生命,而是我们无法和自然计较,它听不懂,也不会听。我不相信什么自然会惩罚人类之类的说法,现在人们关注的问题只是自作自受而已。自然永远是美丽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说是通过不停的和自然斗争的结果,但是有没有想过这其实一个人类适应自然的结果,“适者生存”,自然不会选择弱者。人类如果还想继续发展下去,还是得要不停的适应现在的环境。

TOP
6#

天人合一,古人就就讲究这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抱着敬畏自然的一颗心,善待自然,感悟自然……

佛学,道学,儒学,玄学,都已天人合一作为自身修养的最高境界,结合自身,感悟天地玄奇……

武侠小说中,天人合一也是武功至化境……

因此,天人合一,善待自然,感悟自然之力,我们才可以达至极境……

TOP
7#

      汉武帝时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虽然是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但仍然具有先人之见。人和天,一个有生命的动物,一个无生命的静物,似是无关的两者却有这些其相关的关系。我们皆知,我们依赖于大自然,依赖于天,但我们的占有欲又使我们想要控制天,相信我们的能力无限,这可能不是自不量力而是过于自信吧。夫妻之间还讲究相敬如宾,那我们共同依赖的自然也需要尊敬,随之就是自然对我们的回报,而不会是一度的报复。
TOP
8#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地具有准宗教的意义,同时它也具有准伦理的意义,它为良心提供自然的法则。正是如此,人和自然才保持了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在人与天地的各种可能关系中,只有天人合一是人与天地关系的最高境界。和是和谐。它不是僵死的一致,而是包含了差异的同一。在与天地同和的境界中,人经验到了和平、宁静。人陶醉于自然之中,仿佛居住于自身的家园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5 18:16:24编辑过]

TOP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以为这是对和的终极解释。天人合一才是真的和,关键还是看人心。其“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的思想也是“和”思维的宗旨。庄子指出:“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荀况提出:“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的观点,并认为“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

TOP
10#

我爹爹最喜欢的一句话家和万事兴。我家最信这句话。如果家庭不和睦,那事业从何谈起?如果家庭不和睦,那国家怎么繁荣昌盛?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如果国与家都不和谐、和睦,那我没有面目是国家强大起来呢?在此同时,我们也要与万物和谐。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保己是私未忘。([]王守仁《传习录》下)

和谐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社会走向和谐,天地万物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万物繁衍,一派繁荣景象。孔子的伦理思想,深入人心。所以,百姓也有应和的谚语,如:家和万事兴。百姓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和谐中兴旺发达。祝福家庭和睦,已成民风民俗。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之神就是象征和谐吉庆的神灵。和合之神的原型,相传是唐朝有缩地之术的万回僧,他能缩地万里,与亲人团聚,俗称万回哥哥。清以后,又以诗僧寒山、始得为和合二仙,一捧圆盒,一持荷花,取和谐好合之意。
      
当然,家庭和谐不可能从根本上清除才艺、志趣、爱好、习惯的差别。君子和而不同,要承认并尊重不同,差别不会也不应妨碍和谐。要乐于协调,善于协调。在一个家庭里共同生活,难免磕磕碰碰,千万注意,不可出言不逊,不提伤情之事,不发昧心之论,换位思考,为他人营造自由空间。
    
但是,和谐也不是主张一味忍让。宋代袁采讲得好,他说:人言居家之和者,本于能忍,知忍而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隐忍不发,一旦积之过多,发作起来,如洪流之快,不可收拾。所以,事情不要放在心里,记在心里,要随时交流,随时解决,更不可顺人之非,容人之过,要是非分明。敞开肺腑,光明磊落,这样的和谐,方能如蓝天丽日,永无阴霾。

和谐社会,其本质和基石是社会公正。和谐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内心的要求。和谐之道,是成熟了的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五千年智慧,去创造一个年轻而伟大的新国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发展,不是单一力量所能完成的,而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谐之道,乃中国和平发展之道。

TOP
11#

我爹爹最喜欢的一句话家和万事兴。我家最信这句话。如果家庭不和睦,那事业从何谈起?如果家庭不和睦,那国家怎么繁荣昌盛?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如果国与家都不和谐、和睦,那我没有面目是国家强大起来呢?在此同时,我们也要与万物和谐。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保己是私未忘。([]王守仁《传习录》下)

和谐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社会走向和谐,天地万物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万物繁衍,一派繁荣景象。孔子的伦理思想,深入人心。所以,百姓也有应和的谚语,如:家和万事兴。百姓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和谐中兴旺发达。祝福家庭和睦,已成民风民俗。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之神就是象征和谐吉庆的神灵。和合之神的原型,相传是唐朝有缩地之术的万回僧,他能缩地万里,与亲人团聚,俗称万回哥哥。清以后,又以诗僧寒山、始得为和合二仙,一捧圆盒,一持荷花,取和谐好合之意。
      
当然,家庭和谐不可能从根本上清除才艺、志趣、爱好、习惯的差别。君子和而不同,要承认并尊重不同,差别不会也不应妨碍和谐。要乐于协调,善于协调。在一个家庭里共同生活,难免磕磕碰碰,千万注意,不可出言不逊,不提伤情之事,不发昧心之论,换位思考,为他人营造自由空间。
    
但是,和谐也不是主张一味忍让。宋代袁采讲得好,他说:人言居家之和者,本于能忍,知忍而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隐忍不发,一旦积之过多,发作起来,如洪流之快,不可收拾。所以,事情不要放在心里,记在心里,要随时交流,随时解决,更不可顺人之非,容人之过,要是非分明。敞开肺腑,光明磊落,这样的和谐,方能如蓝天丽日,永无阴霾。

和谐社会,其本质和基石是社会公正。和谐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内心的要求。和谐之道,是成熟了的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五千年智慧,去创造一个年轻而伟大的新国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发展,不是单一力量所能完成的,而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谐之道,乃中国和平发展之道。

TOP
12#

我爹爹最喜欢的一句话家和万事兴。我家最信这句话。如果家庭不和睦,那事业从何谈起?如果家庭不和睦,那国家怎么繁荣昌盛?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如果国与家都不和谐、和睦,那我没有面目是国家强大起来呢?在此同时,我们也要与万物和谐。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保己是私未忘。([]王守仁《传习录》下)

和谐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社会走向和谐,天地万物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万物繁衍,一派繁荣景象。孔子的伦理思想,深入人心。所以,百姓也有应和的谚语,如:家和万事兴。百姓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和谐中兴旺发达。祝福家庭和睦,已成民风民俗。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之神就是象征和谐吉庆的神灵。和合之神的原型,相传是唐朝有缩地之术的万回僧,他能缩地万里,与亲人团聚,俗称万回哥哥。清以后,又以诗僧寒山、始得为和合二仙,一捧圆盒,一持荷花,取和谐好合之意。
      
当然,家庭和谐不可能从根本上清除才艺、志趣、爱好、习惯的差别。君子和而不同,要承认并尊重不同,差别不会也不应妨碍和谐。要乐于协调,善于协调。在一个家庭里共同生活,难免磕磕碰碰,千万注意,不可出言不逊,不提伤情之事,不发昧心之论,换位思考,为他人营造自由空间。
    
但是,和谐也不是主张一味忍让。宋代袁采讲得好,他说:人言居家之和者,本于能忍,知忍而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隐忍不发,一旦积之过多,发作起来,如洪流之快,不可收拾。所以,事情不要放在心里,记在心里,要随时交流,随时解决,更不可顺人之非,容人之过,要是非分明。敞开肺腑,光明磊落,这样的和谐,方能如蓝天丽日,永无阴霾。

和谐社会,其本质和基石是社会公正。和谐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内心的要求。和谐之道,是成熟了的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五千年智慧,去创造一个年轻而伟大的新国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发展,不是单一力量所能完成的,而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谐之道,乃中国和平发展之道。

TOP
13#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TOP
14#

天人合一的境界对我们来说还太难,心被见闻经验所局限,被欲望偏执所妨碍,要与天地万象融为一体谈何容易。但生活中总有些东西能触动我们,山河湖海、草木虫鱼,都蕴藏着造化的灵秀之美,只是我们是否能去发现和感受。生活本就是对周遭环境的体验,学习一下贾宝玉的“情不情”也未尝不可。

TOP
15#

天人合一,那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怎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我觉得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它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吧。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