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

和的定义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合作、协调。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传统文化“和”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

  和谐原理包括:宽恕包容、仇必和解、中庸之道、适度存在、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

  在现代社会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以“和”为中心,俗话说:“天时有利不如地理有利,地理有利不如人与人和谐。”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面对全球化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研究中华民族“和的道德精神推进时代发展,以确立新的主流价值意识和道德建设标杆,造就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TOP
17#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十德”可分为两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一组;新“五德”——“忠、孝、廉、毅、和”为一组。10个字内涵外延,相对区别,难免有交*,主要取其本意、主意。“十德”既有内向的,就自身内心修养而言的;又有外向的,从与他人关系、社会关系、改造世界而言的。每组各字之间,均有次序,各有内在逻辑。两组各字之间,相互对应,仁忠、义孝、礼节、智勇、信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概括更加完整、丰满、全面。孟子认为,“四德”不是平行的,“仁”是之首,是“四德”之根本。原“五常”,“仁”为首,是根本,“信”贯穿;新“五德”,“忠”为首,是根本,“和”贯穿。“仁”也是“十德”整体之首,之根本。“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核心思想。“和”也是贯穿“十德”整体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

  “十德”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现实性。“十德”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体系。“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价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经济,有政治,有实践,有家庭,有国家。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是要义,是精华,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伦理规范。“十德”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十德”是个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标,很崇高的境界。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彻底做到,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往之、为之奋斗之,不懈努力,不断地接近,直到永远!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至德要道。中华民族坚持“十德”、弘扬“十德”、追求“十德”、实践“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和谐的,我们的国家一定是非常发达的,我们的民族一定是非常强盛的,我们的人民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TOP
18#

: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还把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
十德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现实性。十德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体系。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价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经济,有政治,有实践,有家庭,有国家。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是要义,是精华,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伦理规范。十德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十德是个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标,很崇高的境界。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彻底做到,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往之、为之奋斗之,不懈努力,不断地接近,直到永远!

TOP
19#

古人都意识到和谐的重要性。更何况经过了几千年后的我们?和谐是人们生活之本,是人们与人交往之本,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进而团体与团体和谐相处,最后发展到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只有构建和谐才能求得发展。有了和谐,战争和争吵就会销声匿迹,人民生活在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没有了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没有了因战争而失去至亲的悲痛,更没有了因为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而造成的伤害,那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和谐,共建美好家园。
TOP
20#

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为什么要解方程?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和谐才能解决问题,和谐就是条件。斗争只是手段。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迫不得已,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为了达到和谐,双方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更高的和谐,斗争更微妙复杂。就象两个球队。这就象比赛,两个球队。有人看球赛,就是看输嬴。有人则不然,他们欣赏的是和谐。比赛,激烈的拼抢,有时还大打出手,他们不和谐吗?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合谐的。他们表面上势不两立,其实,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达到观众的满意。自己技艺纯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合谐包含着斗争,与此同时也有妥协。合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有阴有阳,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物质的本质,物质不灭定律
TOP
21#

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气、名节、操守、节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敢、坚强、刚毅。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用之,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TOP
22#

和谐共处、维护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等,义理经典中所阐述的关于“和”的道理很多,“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孔子弟子有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崇尚的是指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思想之源,可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左右的西周末年,当时郑国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语出《国语郑语》)的思想,大致意思是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强制同一(同)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不能够连续不断的永远长有了。
     2008
8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总导演张艺谋曾用活字印刷的表现方式向全世界展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中国字——“字。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关于的词语,诸如:百年好合、鸾凤和鸣、琴瑟合鸣、和睦相处、和衷共济、温馨祥和、内和外顺、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心平气和、和和美美、和颜悦色,和风细雨、欢乐祥和、情投意合等等,可见中国人内心是非常重视这个字的。

和谐,已经成为现在最流行的观念。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为什么要解方程?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和谐才能解决问题,和谐就是条件。斗争只是手段。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迫不得已,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为了达到和谐,双方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更高的和谐,斗争更微妙复杂。就象两个球队。这就象比赛,两个球队。有人看球赛,就是看输嬴。有人则不然,他们欣赏的是和谐。比赛,激烈的拼抢,有时还大打出手,他们不和谐吗?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合谐的。他们表面上势不两立,其实,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达到观众的满意。自己技艺纯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合谐包含着斗争,与此同时也有妥协。合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有阴有阳,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物质的本质,物质不灭定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出《论语子路》,大致意思是:君子与人相处,不盲目附和,且善于用自己的意见去完善别人观点的不足之处;小人与人相处喜欢盲从附和,却不肯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与意见。

TOP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

后来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所以,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

“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是“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不求齐一;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所以,求同存异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运用和发展。

TOP
24#

和则利万物,和则万事兴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和气做人是快乐的源泉,就如有人所说的一样,你给世界多少微笑世界将回报多少微笑给你,当你善意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时,你得到的也将是满满的善意,“兼相爱,交相利”,而幸福就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慢慢涌出,德莫大于和。

TOP
25#

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自古至今,因国界、宗教、种族、主权、经济利益的歧异,思想、语言的差别,乃至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所引起的冲突不胜枚举,以至常常上演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剧。和为贵的观念,对匡正今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弊病,不无裨益。

TOP
26#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
TOP
27#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为什么要解方程?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和谐才能解决问题,和谐就是条件。斗争只是手段。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迫不得已,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为了达到和谐,双方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更高的和谐,斗争更微妙复杂。就象两个球队。这就象比赛,两个球队。有人看球赛,就是看输嬴。有人则不然,他们欣赏的是和谐。比赛,激烈的拼抢,有时还大打出手,他们不和谐吗?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合谐的。他们表面上势不两立,其实,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达到观众的满意。自己技艺纯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合谐包含着斗争,与此同时也有妥协。合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有阴有阳,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物质的本质,物质不灭定律。
TOP
28#

“礼之用,和为贵”“和气生财”等等,这些古语、俗语中都蕴含着中华文化。

心和、人静,方做事。家和、人平,方兴旺。国和、人齐,方能盛。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和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我们才能腾飞!

TOP
29#

[原创]

  如今 我们提倡发展和谐社会,但我们只是全中国十几亿人之一,说到建设全中国的和谐社会,我们力量很薄弱,但我们却可以把我们身边的关系处理和谐,让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进行的有条不紊,从小处和谐进而才能社会和谐。首先,我们应做到家庭和谐,与父母保持和谐的关系,与长辈和其他兄弟姐妹友好和睦,懂事、谦让,家人之间永远没有深仇大恨。其次,同学朋友关系和谐,我们工作生活中,除了父母家人,跟我们联系最多的就是同学和朋友了,真正的朋友会在关键的时候帮你一把,所以,善待同学,友好互助,我们的一生会更加顺畅精彩。
TOP
30#

“和”既指人与人的和谐,又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我们对社会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正确把握“中庸之道”,努力寻找各种关系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不能偏执,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努力解决社会生态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建构新型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