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至于手足至亲跟前,总以和睦为第一”。“和谐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它涉及的面宽而广,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和平共处”“和气生财”“君子和而不同”,它们表现了人得一种理想的内在交往,避免争斗与矛盾的产生。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在社会上生存,不对社会做任何有害于社会的事,对好的行为和礼仪进行广泛的传播等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不乱砍乱伐,节约资源。为了和谐,我们需要拥有一颗诚挚的心;为了和谐,我们需要得理饶人;为了和谐,我们必须提高节约的道德素质。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 合作等含义。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很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有时是相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由此而构成多样化的和谐世界。
我们的生存坏境,人与自然讲求和谐,我们的家庭讲求和谐,人与人之间在学习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讲求和谐。
看起来,对于和谐产生于差异的理解,也是所谓东海西海,文心相通的。人们都意识到,无论是饮食的调味,音乐的谱写,情爱的沟通以及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把差异乃至相反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达成和谐。那种以为把同样的事物置于一起,或者强求不同的事物变得一律便是和谐的做法或想法是完全背离事物的本性的。记得文革时期,不仅舆论一律,而且举国之人服饰几近无差别,女性也着男装,美其名曰“不爱红妆爱武装”,这样的整齐划一哪里是和谐,完全是单调专壹。这种不真实的和谐掩饰了矛盾和危机,人类社会许多灾难正来源于此。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和,还要和而不同,这样不仅可以让文化多样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变的不那么难了
七. 关于和谐的名言: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
"美在和谐。"可见,和谐 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和”是孔子思想中占有终极地位的概念。孔子追求的社会乃是以“和”为特质,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各守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尽其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人还要与社会和谐一致,这种和谐是指个人的思想、行为与社会思想、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一致。
乡射礼中的“谦让贵和”
《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在乡射礼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从射礼开始前的请宾、进门、宾主酬酢、射礼过程中主人、宾、射者等参与人之间都是谦虚礼让,一团和气。乡射礼的最后有一个“旅酬”的环节,“旅”就是“众”的意思,“旅酬”就是参与射礼的人要饮酒。其中胜者要为败者敬酒,在这里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意思:一是罚酒,射箭比赛输了说明此人德行和射艺不如别人应当给予惩罚来鞭策其努力修德练艺;二是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谦虚而主动向败者敬酒,以谢“谦让”之意。这和我们现在一些体育比赛有所不同,胜者往往会得到物质和精神的丰厚奖励,其形象被众人捧起进而演化出“追星”现象,如果胜者缺少谦虚的道德修养就会更加自满。而对于败者则出现了一种与之极端相反的现象,甚至还有这届比赛是胜者接受众人追捧而到另一比赛失败后则会迅速被冷落的反差。如果这样的风气蔓延,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就会滋长。相反,古代射礼中给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文化景象,胜者敬败者既可以警醒胜者戒骄戒躁,对败者也是一种鼓励。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举行射礼最重要的是明礼仪,修德行,传递为人做事的道理,而不是比赛决胜负。另外,当射箭比赛结束后报靶者报告成绩时并不是直呼其名,而是以“某藕上射或下射”代替名字,一方面可能是古代等级观念强,射箭之人中有长者或地位比自己高贵者不便直呼其名,即使年龄和地位与报靶者想当直呼其名也是不合礼的;另一方面可能是考虑到败者的自尊心。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指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不妄与人争。我认为乡射礼中的“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营造一种和谐的礼仪氛围,即上面所提到的在旅酬过程中的和敬之教;另一方面“和”也体现在射者在射礼中的容貌体态上面。“行乡射礼时,乡大夫要向围观的众庶征询对射手表现的评价。评价的项目有五条:‘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 这里的“和”、“容”以及“和容”就是指射者的容貌和体态要合乎礼乐规范;第三个方面就是礼宜乐和。“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礼乐教化是儒家教育思想中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乡射礼中有两次用乐,第一次是宾主酬酢之后有一段合乐,用的乐章是《诗经·周南》中的《关雎》、《葛覃》和《卷耳》以及《诗经·召南》中的《鹊巢》、《采蘩》和《采蘋》。第二次是第三番射时,用的乐章是《诗经·召南》中的《驺虞》。因为乡射礼中所用的乐章都来自《诗经》,所以也称“诗乐”,其中有些本身包含教化的意义,如《采蘩》曰:“被之僮偅,夙夜在公”在于教导人们尽职尽责,“陈力就列”;《葛覃》是描写已经出嫁的女子因看见黄雀聚鸣而渴望回家探望爹娘、同父母团聚的诗,其中蕴含了思念父母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孝”的理念;前面提到的《驺虞》,则隐喻贤人之多。第三番射与前两番射相比是难度最大也是最有意义的,原因就是增加了乐,并且要求射者容貌和射姿要合于音乐的节拍,称之为“和容”和“兴舞”。于是第三番射就是一个礼宜乐和的过程了,也是整个射礼的最高潮部分,整个教化过程就像是“润物细无声”,这也是教育的最佳境界。三番射的难度依次增加,第一番射不计算成绩,第二番射计算成绩但没有谐乐,第三番射则要求做到礼宜乐和。由此我们还可以得知,教育乃至做一切事情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孟子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做到循循善诱,所谓“循循然善诱人”,还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强硬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学习也应该循循渐进,不能“欲速而不达”。这对我们现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老师不愿教学生烦感学等问题的解决有启发意义,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和无论在世界任何领域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和是矛盾激化的良药,是情感联系的推力,是时代进步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