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3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区,家庭。和是万事兴的前提,一个人,一件事物,不管是大,还是小,也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聪明,还是愚昧,这些外在的形式毫无影响,他们一律是和谐的。 和还包含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最终万物归为一,也就是道家所倡导的,万事万物处在和谐之中。
TOP
32#

一个人,一件事物,不管是大,还是小,也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聪明,还是愚昧,这些外在的形式毫无影响,他们一律都是和谐的。未知数是大是小,并不知道,但是,它必须是和谐的,才能列出方程。和谐是和外在形式无关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它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必须遵守。
TOP
33#

所谓家和万事兴,小家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要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研究中华民族“和的道德精神推进时代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和谐,共建美好家园。

TOP
34#


和文化精义:
    
         和的表现——和谐和睦,融合统一。
  
    和的过程——对平衡的理想状态的追求。在不同中寻找相同接近的事物或道理。
  
    和的规律——一要客观的承认不同;二要把不同的事物有机的合为一体。
  
    和的本质——世间不同的万事万物都存在联系,“和”就是满足这种联系的和谐有益方法、过程与结果。
  
    和的内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立统一,大同共生。

和的认识:
  
    对事物本源的认知——和生万物
  “一分为三”是万物存在的逻辑,当两种原不相干的事物相遇,就产生了新的、不同于原来二者的第三个东西,这就是事物的起源。
  
  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则大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指由于事物存在差异的最好注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不同本质的事物通过“和”的共处。相辅相成得以互相发展。
和的认识:
  
    对事物本源的认知——和生万物
  “一分为三”是万物存在的逻辑,当两种原不相干的事物相遇,就产生了新的、不同于原来二者的第三个东西,这就是事物的起源。
  
  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则大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指由于事物存在差异的最好注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不同本质的事物通过“和”的共处。相辅相成得以互相发展。



TOP
35#

“和”是中国从古到今一直遵循的一个原则。古语常说:以和为贵。只有和平的相处,这个社会才会进步。然而所谓的和不仅仅局限于人于人,国与国之间,现在的社会更多的需要我们去关注自然与社会。


各个国家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不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终于到今天,自然对我们开始发动报复了:雪灾、地震、旱灾···已经在世界各个角落蔓延开来。我们没有资格去责怪自然,因为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在现在看来,“和”是多么的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1 17:13:55编辑过]

TOP
36#

和”能嫁接无根树;“和”能点燃无油灯;“和”能使人活得舒服;“和”能世界更臻完美。国家为政之道讲究“政通人和”;家庭这个社会细胞讲究“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讲究“以和为贵”;商业或企业的经营者讲究“和气生财”;网络中的交流讲究“和谐美好”!一个小小的“和”字,和平的“和”,和气的“和”,和睦的“和,”和美的“和”,和谐的“和”……有着与国、与家、与人、与物都有许多教益的大道理。我们经常说的“家和万事兴”、“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都是“和”的另一种解释。
TOP
37#

“和为贵”,句出《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类似的古训很多,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说的“和”。儒家的“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是通过道德学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TOP
38#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和的重要性。

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名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名族品格。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包括和谐共处、维护统一、爱好和平等。

协调、和谐就是仇必和解,当相互之间产生对立、仇恨的时候要相互谅解、相互协调,和谐相处。

适中就是人和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度之内存在,所以我们要保持某种事物的存在,就必须使它存在上限度和下限度之间,这叫“中”。

当今中国讲求和谐社会之道,我们可以借鉴孔子“和”的思想,和谐社会是建立中国共产主义的基础。
TOP
39#

有形象的是现象,本质没有形象。有形象的东西是变换无常的,合谐是本质是能够永存的。合谐没有形象,它隐于有形之中,无处不在,合谐是真实因此可以长久。科学家发现了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可见吗?有形吗?即不可见,又无形象,但是,它确实存在,隐藏在有形事物之中。它们有能量,互相关联,也是客观的存在。由于它们的存在,世界才是合谐的。符合规律即是合谐,有人想不合谐,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规律有能量,谁想违反规律?做不到!如果能做到,违反规律,那还能算做规律吗!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背后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是变化的依据、标准、是绝对的。合谐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试金石。
TOP
40#

“和”的理念,最早孕育于远古的巫术礼仪之中的“乐”和“礼”。“乐”指的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和谐与匀称。西周时期,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对“和”的阐释,突出了“和”的作用,强调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而得其平衡,这种“和”能产生新生事物,而相同的事物加起来,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有质的变化,不能产生新事物。这种阐释,作为人类美德和社会理想的端倪,是早期儒家学说彰显于世的初衷。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使和谐思想系统化,形成了一种哲学观。孔子的至理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以“和”为准则,胸怀宽阔,能容纳百物,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博采众家之长,但不肯盲从附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孔子不仅将是否能够奉行“和”的思想作为划分君子、小人的标准,而且将其作为检验是否遵循先王之道的试金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人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也”讲的就是“礼”的作用是“和”。“和”就是和谐、安定、协调。要实现“和”的局面就必须有一定的秩序的“礼”,来达到“和”的目的。  

TOP
41#

     ----------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社会道德是指存在于某个社会的人们,为了“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显然,当社会中的人们都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没有社会矛盾的,和谐的社会
TOP
4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格局重新分化、调整,社会矛盾增多,人们利益冲突加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作为解决的途径之一,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要求法院通过审判对争执利益进行确认、分配。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冲突是对抗、竞争的。由于诉讼中对抗的激烈性,由对抗产生的影响常常不仅限于案件本身,而且对当事人今后的关系、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所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影响社会的和谐。-----------------和谐是国家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根本。。。。。。。。。。。

  

[em07]
TOP
43#

   [em07] 男子为了各自家庭而承担的工作,是努力支撑、发展和维护他们的家;至于女子呢?则是努力维护家庭的秩序,家庭的安适和家庭的可爱。
TOP
44#

   [em04]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TOP
45#

赞赏!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