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耻 [复制链接]

106#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知荣明耻。知耻是自尊自爱的重要表现。只有知耻,才有自尊,才会懂得自爱。它是一个正常人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因此,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的同时,无不注重人心的治理。行自身出,身由心使。俗语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力量。古人所谓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虽有唯心主义的意味,但其中确实包含有深刻的道理。

TOP
107#

      ”知耻而后勇”的人难得,抛弃所谓的“面子”,正视自己过失后,反而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杜甫流亡却有“隔江犹唱后庭花”之诗;李煜亡国,却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面对“耻”,他们没有回避,而是付诸笔墨,诗词传唱千年。再看现代,高晓松交通肇事后,没有耍横、回避或逃逸,而是当庭忏悔:“酒令智昏,以我为戒。”这种勇于认错的勇气,反而“够爷们”,获得了大家的谅解。
      相反,不敢承认耻辱者,是真正的懦夫。故宫博物院,面对“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中“撼”还是“捍”的质疑。先是狡辩道:“‘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后是发表声明道歉,表示未请示院领导。这种掩耳盗铃、欲盖弥彰的把戏,只能成为低级笑柄。再如日本军国主义,不但不悔改,而且还死灰复燃,美化侵华历史,参拜靖国神神社,这无异于自掘坟墓。故缺乏”知耻“就不能”后勇“,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TOP
108#

不敢承认耻辱者,是真正的懦夫。故宫博物院,面对“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中“撼”还是“捍”的质疑。先是狡辩道
TOP
109#

        无耻之徒则无廉,什么都无所顾忌了,哪还会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廉德人放在眼中,与其过得一贫如洗,不如放荡自己追求享乐。因此,对他们讲廉德无异于对牛谈琴,甚至是自找没趣。佛曰众生平等,但也只渡有缘人,同理,廉非万能,也只待知耻之人也。
TOP
110#

每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看清别人,而是认识自己,人孰能无过,但是知错能改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勇于承认才是关键。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知耻,是人向善的第一步,同样,知耻不是自己一个人是事情,很多时候自己无法看清自己,需要旁边人是帮助和指点。我们也不能因为旁人善意的指点而心生怒意。我们要都有知耻的勇气和决心,才能与时俱进。
TOP
111#

人有羞耻之心,才知道遵循礼仪,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TOP
112#

知耻,就是对自己不良的行为有羞耻之心,不做损害自己名誉的事。只有懂得羞耻的人,才懂得如何珍惜荣誉,才会严于律己,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人不懂自尊自爱。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为了金钱和私利, 甚至在外国人面前奴颜媚骨 、卑躬屈膝,既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又损害了国家的尊严;他们不分是非美丑,只讲江湖义气,跟着“哥儿们"去干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坏事,到头来违法犯罪,遭到众人唾弃;他们好吃懒做,作风轻浮,为了贪图安逸和享受,竟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结果受骗上当,后悔莫及。
TOP
113#



1



耻德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他是人的最

基本的道德修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人在对待事和做

事上能做到知耻,就能“羞为非也”。“行己有耻”、“有所不









  

9  

为”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塑造健康人格,以及纯化社会风气,有

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



知耻是道德认知之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

个体才能明善恶、

辨是非,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是个体道德建构的内在心理

机制,是道德素质之底线,是对所有卑鄙可耻的事物是一种强有

力的抵抗。

  

3

、知耻是百德之基





正因为知耻是百德之基,所以是“立人

之大节”。教人知耻,可以别禽兽,化风俗;可以使人知耻而后

知自尊自强





可以引导人从善、向善。

  

由是自然会得到这样的领悟: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

范,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然而,在我国近年

来的理论研究和道德实践中,耻规范与知耻教育受到了冷落,社

会道德某些方面的倒退和滑坡与此不无关系。因此,加强知耻教

育,培养羞耻心及“耻”德养成在现实学校德育中不仅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人们

的耻感下降,从枉、不正的行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颠倒的荣辱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会。抛弃正

当的是非善恶观念,

以膨胀的私利为荣辱标准;

以不该耻者为耻,

不以耻者为耻;放弃自律,追随无耻



;对于不正之风和无耻现象

的麻木和容忍等成为时尚的风气。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

不仅是非不分,而且廉耻不顾,常常是以耻为荣、以耻为乐。他

们有的是以权谋私、鱼肉百姓;有的是贪脏枉法、中饱私囊;有

的则制假贩假、赚取不义之财;有的嚼舌头;有的搬弄是非;有

的把错误当成优点,把不是当成理由。在这些人看来,只要能够

满足自己的私欲,干什么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有什么大惊

小怪,甚至还会因此而自鸣得意,乐不释怀。这种种现象破坏了

社会规则的效力,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腐化了社会风气。可

以说当今之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个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

知耻,其迫切程度犹如渴极需水、饿极需食一样。恐怕也正是基

于这样的原因,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

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它不仅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意,符合国家

和民族的愿意,更符合传统的道德文化和道德发展规律。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德育

工作,却成为一块“软肋”,我们的德育对象——学生,学习目











10  

的迷失、人生价值观错位、群体秩序混乱、冷漠嫉妒心态膨胀、

诚信缺失、纪律松散、道德滑坡的“群体无意识”现象有愈演愈

烈和扩散的趋势。部分青少年学生道德信仰逐渐淡漠,未成年人

犯罪比率逐年上升的惨痛事实,使德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广泛的质

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来文化的冲击,多元价值取向

的两难抉择;社会传媒错误的导向;学科教学的过度评价,学校

和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考试一手硬,德育工作

一手软”,只问成绩,不管品德;学校和教师面对多元价值的无

能,弱化道德教育的责任而放任学生自由选择等等。但最根本的

原因还在于知耻这一“大端”教育的缺失和虚浮,致使学生缺乏

对道德价值核心的认同和感情,离开了起码道德意识的驱使,失

去了道德原动力。

  



先贤告诉我们:

“教人,

使人必先知耻;

无耻,

则无所不为。

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

慕”





(

许鲁斋

《许文正公遗书》

)



“人须知耻,

方能过而改”





《朱

子语类》卷九,十四)



“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

大端”

(

康有为:

《孟子微》卷六

)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教训更让

我们懂得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知耻”教育应该是

学校德育最关键、最起码的内容。荣誉感促人上进,知耻则是上

进的开始。知个人之耻,就能维护个人人格的尊严和荣誉;知国

家之耻,就能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因此,学校德育应注重培

养、激发和保护存在于人们内心的“耻感”或“羞耻之心”

,把知

耻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

产生知耻情感,形成知耻意识,把握知耻标准,为学生道德品质

的全面发展浇铸成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那

就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知耻”正是

这震撼我们心灵的道德规范,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是崇高

的,又是平凡的;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天

天面对,事事相关。每一天,我们都面临是非荣辱的选择:路过

十字路口,是停下遵守信号灯,还是快步抢行;看到别人有困难,

是热心相助,还是冷漠处之……举手之间,是善恶美丑;点滴之

中,有是非荣辱。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教育和千万人的实践,

才能蔚然成风,

才能成为改变社会风貌的强大力量。让知耻教育,

从你、从我、从他、从在座的每一位做起吧!
TOP
114#

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人,需要有廉耻之心。知廉耻,你才能去按照道德的约束,去做该做的事。若一个人,连廉耻之心都没有,不知他还有何?
知廉耻,讲信义,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不论你在何时,都不能丢弃。
TOP
115#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向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至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不致远,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因此,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的同时,无不注重人心的治理。行自身出,身由心使。俗语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力量。古人所谓“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虽有唯心主义的意味,但其中确实包含有深刻的道理。
        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人们的耻感下降,从枉、不正的行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颠倒的荣辱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八荣八耻”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安邦问题上的高瞻远瞩。讲话对于分清是非、善恶、荣辱的界限,对于在全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准,对于如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55:18
TOP
116#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中庸》。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让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
TOP
117#

人要有知耻知之心,而当今许多官员便是少了这种知耻之心。知耻辱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若是一个官员全然不因自己的卑劣行径感到羞愧的话,那他与道德二字也就无缘了。作为一个官员,知耻辱,方能在心中保持一片净土,成为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官员。
TOP
118#

        古语云“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羞耻之心是约束我们行为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催人奋进的良策所谓知耻而后进,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羞耻之心的人必是大贤大恶,心中无所惧无所羞,那么还有什么是不敢做的?
TOP
119#

        “廉”者,知耻而后勇,即不懂得羞耻的人是谈不上“勇”的,更谈不上“廉”,知道耻辱而决然反抗的只能算是小勇,知耻后能忍受耻辱而不为小利小义动摇自己信念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勇,才有资格言“廉”。故而太史公曰:“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此相反,不知廉耻者,禽兽不如也,例如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为攫取巨额暴利而不顾他人的生命财产等,甚至敢于和法律相抗衡,例如巨贪慕马之流,非廉者所为也。既然不顾廉耻,那他们的行为即使赔上性命也如蝼蚁一般无勇可言。
TOP
120#

《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樵者目金而知耻,耕夫让畔以成仁。” 宋 曾巩 《叙盗》:“此谓养之既足,导之既明,则为盗者知耻而自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