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耻 [复制链接]

151#

说到知耻,更多想到的一句话是“知耻而后勇”。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
认识自己似乎是战胜自己的前提,不知己不知彼如何能取得胜利?很多时候我们都自认为很了解自己,忙碌中无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殊不知最容易被欺骗的恰恰是自己。我们总善于为自己编织很多自欺欺人的借口,披上很多自我保护的外衣,结果一阵纷乱之后被打倒的竟是自己。
有勇气认错,才有勇气改错,才有可能纠正错误。越军败北,勾践召集国民,当众认错:“寡人无能!”放下面子,敢于认错,才能重新争得信任,才能率民以蕃,重振国威!“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马前”,需要的是大智慧,大勇气!
自省身心之过,不失改善之念,敢于改正错误,扬弃旧我,才不失为一个大勇者!
TOP
152#

人,需要有廉耻之心。知廉耻,你才能去按照道德的约束,去做该做的事。若一个人,连廉耻之心都没有,不知他还有何?
知廉耻,讲信义,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不论你在何时,都不能丢弃。
TOP
153#

知耻是良知的先导,是人进入文化层次的前提,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把“知耻”二字写入校训可谓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一个新举措。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因此,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的同时,无不注重人心的治理。行自身出,身由心使。俗语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力量。古人所谓“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虽有唯心主义的意味,但其中确实包含有深刻的道理。
TOP
154#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同样是工作之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想做一个成功的人生,必须懂得礼义廉耻。
TOP
155#

孔子"知耻而后勇"的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明白了这三个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TOP
156#

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也就是:没有羞耻之心,不具备做人的资格。做人首先要能分清是非,可能不能约束自己在正确的是非观之下生活,就需要羞耻心了。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说:“知耻近乎勇”。知耻是良知的先导,是人进入文化层次的前提。康有为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所以,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必将大行其道。
TOP
157#

“知耻而后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重要的是,人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并从内心深处感到羞耻,这样的话他才能取得进步。倘若一个人无法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这说明他无法正确地分辨是非。而这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不利于一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因为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就,需要他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和羞耻心。
TOP
158#

“耻”这个字对人而言太重要了,孟子就曾经提醒我们“耻之于人大矣”。这个“耻”在中国古代写作“恥”,是一个“耳朵”旁加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就是提醒我们什么叫“耻”,就是说我们每当闻听别人说我们的过失,而心生惭愧,表现在外面,就是面红耳赤,所以这个“耻”是心有所惭而产生的一种感受。
TOP
159#

知耻而后勇,这绝不是一句虚言。人一定要知道羞耻才能勇于改正错误。如果一个人连羞耻都不知道,那么他一定活的很可悲。因为他会活在一个自欺欺人,还会被人欺的世界里。
不知耻者必自侮,因为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只会一直欺骗自己。不知耻的人还总会将错误放到别人身上,欺人而不自知,可笑至极。一个不知羞耻,自欺欺人的人被他人所欺侮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不知道是谁率先提出“人至贱则无敌”这种可笑的论断的,但我知道那个家伙一定是个无耻之徒。
请你记住,你是一个人,人应当知耻。人而无耻,何以为人?当然,如果有些家伙为所谓的无敌连人都不做。我也拿他没什么办法,只能朗诵臧克家的那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TOP
160#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照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
“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TOP
16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是导,引导。“政”,是法制政令。“齐”,“所以一也”,让大家都行为一致。用法制禁令来领导人民,用刑罚来整齐人民。“民免而无耻”,人们能够遵守法令,免于刑罚,但心中并没有耻感。无所羞愧,虽然不敢为恶,但为恶之心还在。这就是耻感文化。儒家讲“知耻”作为做人的底线,若人到了不知廉耻的地步,几乎就不承认你是人类了,如孟子所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齐之以礼”,“礼”,是制度礼节,还有大量的仪式,这是仪式的庄严、文化的熏陶、文明的教化。今天我们说企业文化,有理念,有行为规范,有仪式,其出发点,也是因为企业文化是高于制度的,可以去到制度去不到的地方,在制度之上、制度之外,还能规范人的行为。 “有耻且格”,“格”,是“正”,“格其非心”。人自己心里有个标准的格子,自己能约束规范自己。这个“格”,就是知耻。
TOP
162#

耻,一边是心,一边是耳。一个人心底偶尔冒出一个不妥的念头,或听到一句想洗耳朵的话,会有不好意思,这不好意思,就叫耻。无耻,就是没有这不好意思。用南怀瑾先生读经的话说:“真正爱面子这一点心思,培养起来,就是最高的道德。”古人将“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对国人的行为和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有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儒家强调“耻”意识是道德的基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并把“礼、义、廉、耻”称为四德,是做人的根本。孔子的弟子问他“士”的标准,孔子说“行己有耻”。意思是,修养自己,要知道什么是羞耻。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更是一种自新的力量。正确面对、勇于承认并积极纠改错误,也许会暂时丢一点面子,但赢得的是更加珍贵的公信和人心。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当地人将其同南山猛虎、江里蛟龙并称为地方“三害”。但周处有知耻之心,知道自己被乡里视为祸患,于是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后被乡里举荐为官。因为知耻,使周处认清自我,弃恶从善,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周处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知耻的力量。只有知耻,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才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官知耻要有官德,为商知耻要有商德,为医知耻要有医德,为师知耻要有师德。知耻方为大丈夫,《礼记·中庸》中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只有深怀荣辱之心才更富有激情与干劲,才能在人生旅程中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TOP
163#

     “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是人的德行和人格的基本要求和前提。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以恶为羞耻的心,是道义的发端,这种心应该是人人都要有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羞恶即知耻之心,那么他和禽兽是么都有什么区别的。孔子也非常强调“耻”,在在他的治国思想里就有体现,孔子提倡的是德政和仁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让百姓有了羞耻之心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让百姓归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在是孔子所说的关于与人交往中应具有的羞耻之心,君子应该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如果话说的很大,而行为却跟不上,是件十分羞耻的事。《管子》也十分重视“耻”,他将“耻”与“礼”“义”“廉”三者相并列,当做是国家的“四维”,并且将“耻”看作是这思维中最根本和重要的。
    知耻,不但是中国传统的美德,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知耻而有所不为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净化社会风气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TOP
164#

人们处于羞耻之境的尴尬反应和避免再次落入这种尴尬状态的心理,能够激起人们摆脱恶行,努力向善的精神。“行己有耻”,在人们的行为中,如果能够由耻辱感来“把关”,人们就能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理想人格而反思、自省、向上。孟子曰:“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不以不如别人为羞耻,怎能赶上他人呢?就是说以不如别人(主要是指道德修养方面)为耻辱的话,就能够为了避免耻辱而奋起直追,在德性上赶超他人。在道德修养方面,耻感起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堤防作用,但这种作用不仅仅是针对他人评价和自身反省作出的行善行为的调整,也是对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的自律。
常常有人用“道德滑坡”、“世风日下”来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严厉的批判,不管有没有夸大其辞,这种声音的出现本来就说明问题已经存在。确实,现实生活中的部分人奉行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他们对利益的追求超出仁义道德的范围。在这样的时代精神下,重新研究儒家的耻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可以说“行己有耻”、“有所不为”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塑造健康人格及建设现代文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TOP
165#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每天的生活状态都是有差别的,即使我们可以的遏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时候不经意之间还是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要明白这些事情不该做,有自己的原则,做了之后要积极的改正,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能从一开始就不犯错误,只能在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中反思总结自己的行为准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