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耻 [复制链接]

61#

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

一个人需要有廉耻之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曲折,在鱼目混淆的事情中,知道正与否。

人一定要知道羞耻,这样才能勇于改正错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TOP
62#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

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因此,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的同时,无不注重人心的治理。行自身出,身由心使。俗语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力量。古人所谓“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虽有唯心主义的意味,但其中确实包含有深刻的道理。
TOP
63#

人之为人,贵在知耻。无耻之人,非人也。知耻之人,乃为世间之圣灵。若人之无耻,则与畜类有何别?更有甚者,竟以无耻为荣,美其名曰:顺世。今泱泱礼国,礼仪之不存,尊严之不屑,均此等鼠辈之效也。若非人之人不除,纵百姓之福足,国之强盛,又岂能久存乎?一个人的成长,不要太顺了,斗志,又是是需要耻辱来激发的。不要逃避灰色的过去,那是耻辱,但,那也是你前进的动力。正视他,正视那些让你痛心的耻辱,用他不断地刺痛你的心神。还想回到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吗?不是的话,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奋斗,知耻而后勇。

TOP
64#

知耻而后勇

知道自己的耻辱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

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

认识自己似乎是战胜自己的前提,不知己不知彼如何能取得胜利?很多时候我们都自认为很了解自己,忙碌中无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殊不知最容易被欺骗的恰恰是自己。我们总善于为自己编织很多自欺欺人的借口,披上很多自我保护的外衣,结果一阵纷乱之后被打倒的竟是自己

TOP
65#

       孔子云:行己有耻;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欧阳修云:廉耻,士君之大节。   而我最记得的是顾炎武,其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凡俗,其更进一步说:若社会无廉耻,则祸败乱亡无所不至;还有一路,只是野说,多见于绿林好汉豪言岂不被天下人所耻笑?!叹!这帮绿林好汉铿锵然,真强过各朝各代的贪官们!再看看我们身边,官员们为非作歹、贪污成风,哪里有什么廉耻心,而“贪心花心色心倒是层出不穷。真应了顾炎武那一句:若社会无廉耻,则祸败乱亡无所不至!知廉耻,才能做好人、做好。所谓就是不贪,就是羞愧,有心就能抑制住贪欲之念,有所不取;有心则会泯灭非分之想,有所不为。。有无廉耻心,还是贪官和好官的根本区别之一,有廉耻心是做人做官的根本,有些人没做好首先是因为没有做好,问题在于:嘴和心不一致、言和行不一致,大言不惭的后面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卑鄙和行为的龌龊。这些放纵贪心欲火、空口说白话的行为,都反映着廉耻心的缺乏。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应该具备这样的境界:能够廉洁是基本的,同时还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做一个对国家对人们有益的人。

TOP
66#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

  

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TOP
67#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TOP
68#

如果你还知道羞耻,证明你还有救,如果你已经不知道羞耻的感觉了,那么恭喜你 ,你已经不可救药了
TOP
69#

                                                                                          儒家的耻感意识

耻感意识历来受到儒家重视。孔子对耻有明确而具体的论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①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是虚伪的表现,言行表情与内心不一致,就是违背了道德要求,所以是可耻的。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要做到恭,“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②。但是,“足恭”却会走向反面。“足恭”就是十足的恭顺,卑躬屈膝,其心必是奸诈,所以是可耻的。对人心怀怨恨,表面却非常友好,表里不一,内外相悖,也是可耻的。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③孔子主张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⑤“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⑥时于他人,则“听其言而观其行”⑦。有道德准则的人,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言而无行或言过其行,均为轻言欺人,都是可耻的。因此,人在发表言论时,必须要有情绪制裁,即自我约束和自我警惕,否则,便会出现大言,大言而不惭,做起来就会出问题,正所谓“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⑧。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孔子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⑨“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⑩一般来说,在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既贫且贱,那么就是可耻的,因为他肯定是懒惰,没有尽心尽力。当然,邦有道而采取卑鄙手段改变贫贱,也是可耻的。孔子在这里讲的是积极人世精神,当社会为个人创造了良好环境时,应奋发有为,而当乱世之时,如果只贪图俸禄,或不择手段聚敛财富,更是可耻的。所以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11乱世不能行道,要隐退以保持节操。如此看来,进与退皆与耻有关。正因为耻在人的道德方面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提出“行已有耻”12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无论或言或行,都要怀有耻感,用耻作为道德意识上的自我警诫和自我约束,分清是非、善恶、荣辱、美丑之界限,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为所欲为。

  人在什么情况下不当耻呢?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3问学求道,即为了提高知识修养和道德情操,使自身更趋完善,而求教于他人,不应该感到羞耻。“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4。“衣敝蕴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15君子为人处世,要维护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正因为心中有道,所以才不以“恶衣恶食”为耻,不仅如此,即使与达官贵人在一起,也不应有耻感,否则会舍弃道德准则,丧失人格尊严,这便是真正可耻了。基于此点,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并对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大加称赞。由此可见,有耻与无耻是有严格标准和界限的。

TOP
70#

通常听长辈教训人的时候会这样说“人要脸树要皮,你这样做还要脸吗?你还是人吗?你连树都不如!”不要认为这话说的重了,树没了皮能活吗?人若没了羞耻心连脸都不要了那他还是人吗?可不就连树都不如了?!所以说,就算你不知道知耻很重要不知道怎样才叫做已经知耻了,为了不被别人骂,你也要做的很“知耻”。这是一种规则,你不得不遵循。更何况,有很多事情都是知耻才能后勇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成为春秋霸主。这就是“知耻而后勇”!知耻之于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句诗“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中窥见一斑。
TOP
71#

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荣辱观,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荣知耻,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其成员能有正确的荣辱观,尊道贵德、崇仁尚义,弱小也能变为强大。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精神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她虽然饱经忧患,虽然灾难深重,但始终屹立不倒、不可征服,就在于她的人民受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正确的耻感。前贤提倡的“正确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志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先烈“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的豪气,激励着无数人为正义、为自由、为尊严而战。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尊严,都是与中华民族的这种宝贵的荣辱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TOP
72#

道德责任感只有植根于知耻这个母本上,才能萌动、产生、发展和升华。磨练道德自制能力,必须以知耻为基础。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哪些事不该为,哪些利不该得,这种道德自律始终离不开知耻的磨练。知耻是领导干部清廉为政的必备品德。领导干部身负管理公共事务重任,其官德如何,事关人民群众福祉,涉及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和决定着民风。知耻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关系民族兴衰存亡。清代思想家龚自珍云: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TOP
73#

   有着一颗羞耻心,会更好的约束自己不去做那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会知道什么是“有可为,有可不为。”
TOP
74#

知耻,是人们的一种自知,是自尊的另一种表现,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所以人若没有知耻心,则将祸乱世界。是所“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淮南子 泰族训》中也有提到:“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知耻而后进,正是说人只要知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进行的一种改进。


支持很重要,不知耻者遭人厌。

TOP
75#

孔老夫子曾教导我们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梦想。而大部分人到了某个年纪之后,就只剩下修身齐家的愿望了。 好学、力行、知耻,不在于治国平天下,而在于心中那一份实实在在的安慰。好学。即非圣人,则不能生而知之。学而知之亦或是困而学之。其实结果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好”,在于心境。力行。“仁”在于恻隐之心,更在于脚踏实地而非滔滔不绝。 知耻。一直觉得“知耻”才是这三句话的核心。人可以不学,可以无为,但一定要“知耻”。“知耻”则尚有未来之希望,有努力之基础。知耻而后勇,这才是真真正正应该力行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