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5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复制链接]

361#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所谓的孝,只是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对于年轻人而言,保持敬爱和悦的窘态最难。遇有事情,年轻人替长者们效劳;遇有酒食,让给长者享用。年轻人往往想到的是父母抚养自己是理所当然,而孝不孝敬父母和长者是他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样就犯了一个很大的很大的认识上的错误。所以,小孩子从小就要进行孝道方面的教育,大人当然要给他们作出一些榜样,让小孩子明白孝敬也是理所当然的。

TOP
362#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做人之本。孝历来被人们所歌颂,传承。古代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百里负米……的感人孝子。咱们暂且不说古时的父母是否在物质与精神上都得到了满足。光说子女们为父母们所做的这一切就足以感动我们。现在社会,物质对了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古时候的情况了。我国很多地方已经走到了温饱线上,甚至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现代家居陪葬的事。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特殊国情,现在社会对于孝的标准:赡养。这样一个法律义务已经足以让孝实现。可是我们身边还是有以捡破烂为生的老人;在菜市场捡菜的老人;住在破屋里的老人……有很多这样的老人,有子女却得不到赡养,孤零零一个人等待着,默默的守望着。都说养儿防老,可是这样一个个悲剧的上演,我们的道德底线还能支撑得住吗?
TOP
363#

在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是尽量离父母近些,出门要报告去的地方,计划。放在现在,就是你即便出门在外不能让父母担心,要不断报告所处的环境,报平安。从十月怀胎到养大成人,无不渗透父母的心血和汗水,这其间有“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百般呵护和疼爱,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遍叮咛和牵挂,有“不为己身苦,常怀儿女忧”的万种柔情和眷顾,这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情和爱比海还深、比天更高。饮水要思源,知恩当图报。作为沐浴父母无限关爱的儿女该怎样回报呢?唯有孝,才能无愧于双亲.
TOP
364#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TOP
365#

孝是会意字,上为“耂”,下为“子”。上面一个“土”字加一撇,意为“不耕作”;下为“子”,指“儿女”,“耂”与“子”联合起来表示“放弃耕作,专心侍候老人”,意思就是要我们尽心侍奉父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田间耕作是古代一个农业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但家中老人生病也需要子女花费时间照顾,能够舍弃生业专心侍奉老人就是一种孝。孝不是一种子女的自我牺牲,而应是爱的艺术。《论语》第二章第五节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说得很清楚:“无违”的意思是生时以礼相待,死后以礼安葬,以礼祭祀。以礼相待的意思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照;以礼相待让人与人保持距离;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的水泥从父母去做越礼之事。以礼安葬,以礼祭祀是对先人的追思,对自身的鞭策。所以,“无违”是之无违于礼,而不是无违于长辈的任何意志。
TOP
36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李洪艳

学号:11311018

时间:2012512

电话号码:15288233702

尊敬父母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儒家千年处世哲学与生存智慧。

《弟子规》细述弟子在家,出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细述家庭伦理道德,强调孝心孝行,表现对父母的孝敬,对构建“和谐家庭”起促进作用,细述了实际准则,强调通过礼仪文明促进与他人相处,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促进作用,细述生活规范,强调通过习惯养成,达到自我管理,对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学习《弟子规》,我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习了《弟子规》以后,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与邻居和睦相处。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道的人,向他学习,虚心请教。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虽然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顺敬听父母则顺犀”,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例如,每当我要来上学的时候,妈妈对我说了很多,我反而觉得她非常唠叨,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我非常反感,不想听,现在回想起来好惭愧。通过学习《弟子规》,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正直,要诚信,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的确给自己带来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在宿舍与室友相处不来,整天总是抱怨,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成绩在突出,对他人不够尊重,我行我素还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学习《弟子规》之后,相信在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同学的关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遇到事情冷静思考,不急不躁,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当一名教师,十分耕耘十分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人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己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情怀都是非常有益的。  

TOP
367#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儿时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又浮现在脑海路边开放野菊花,飞来一只小乌鸦。不调皮、不玩耍,急急忙忙赶回家。它的妈妈年纪大,躺在屋里飞不动。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是呀,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然而父母也在一天天变老。希望游子们能时常打个电话问候关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以后成家立业了,也莫忘把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享受儿孙之福,安度晚年。

TOP
368#

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所给予的,作为一个孝子就不能轻易伤害更不能损伤,这是孝的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就是对父母尽孝。一个人树立了志向,能坚持真理,有所作为,使自己流芳百世,光宗耀祖,那就是尽孝道最圆满的结果。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没有奢望得到多少回报,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能健健康康地成长,能过得幸福快乐。人活在这个世上,如果连这点都在做不到,试问活着还有什么价值?
TOP
369#

父母亲是给我们生命的人,他们用世上最无私的爱养育我们,让我们长大成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孝顺和尊敬我们的父母。尊敬父母,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耐心的讲解;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父母的艰辛,尽可能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同时,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协助父母,即便一句简单的问候,他们也会很高兴。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也是尊敬父母的一种变现。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像如母亲节、父亲节我们都应该送上祝福。有时间,我们应该多陪陪父母亲,出门在外应该多惦记着自己的父母等等,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举动,却蕴含着浓浓地爱意,我们要加倍的爱我们的父母!
TOP
370#

父母亲是给我们生命的人,他们用世上最无私的爱养育我们,让我们长大成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孝顺和尊敬我们的父母。尊敬父母,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耐心的讲解;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父母的艰辛,尽可能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同时,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协助父母,即便一句简单的问候,他们也会很高兴。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也是尊敬父母的一种变现。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像如母亲节、父亲节我们都应该送上祝福。有时间,我们应该多陪陪父母亲,出门在外应该多惦记着自己的父母等等,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举动,却蕴含着浓浓地爱意,我们要加倍的爱我们的父母!

TOP
371#

“孝敬父母”似乎是个久违的话题,也似乎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最容易遗忘和忽略的环节。而孝敬父母恰恰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一门功课,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为什么总是那么难? 我们经常会说“等我长大了工作了,我就好好孝敬父母,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其实父母需要的不是你空头支票的“以后”,一起多过一篇文章很触动我,其中有那么一句话至今依然让我深思“没有哪一个父母会在原地等你”,我们在长大的同时父母也在慢慢变老了,我们要孝敬父母不一定非得等你工作了挣钱了才可以做,小事情也能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爱。多跟父母聊聊天,让他们知道你在想着他们,不要老是让父母生气,凡事多让着父母。

TOP
372#

儒家对“孝”曾作了多方面的详尽论述,有一句很精辟的概括:“竭欢致养。”(《后汉书·明帝纪》)这揭示了“孝”的最本质的内涵和要求:子女要尽力使父母生活快乐、幸福,在精神上的“欢”尤为重要,放在前面,要首先并最大限度地竭力去满足。上述“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也正是表现了这一思想,与此是相通的。儒家对“孝”的这一阐述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并突出了养老中最重要,又最难解决的问题----精神生活问题,表现出高超的智慧。与西方养老偏重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相比,儒家“孝”文化具有更为浓郁的人文色彩,对“人”有着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和关爱,有其特色和优越性,直到今天对于我们做好老人养老工作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TOP
373#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TOP
374#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是父母艰辛的把我们养大,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笨,或者说我们脏。也从来不会觉得带着我们丢脸。但是很多人在自己长大后,父母年老体衰后就开始嫌弃自己的父母,觉得他们丢人,其实这是很不孝的。我们应该爱父母,就像父母爱我们一样,是一种本能,很自然

TOP
375#

爱父母,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同时也是爱你爱的最无私的人,不管什么时候为我们付出最多的,最关心我们的永远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一定要带着感恩的心启程,学会爱,爱父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