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遵循正道 [复制链接]

106#

儒家的文化传统使我们将“孝”视为首要的道德标准,一个人须要孝,然后才能成人。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不孝顺父母时,首先就将他视为德行不好之人。邓晓芒老师说过,中国人的情感是被规定了的,社会认为你必须爱父母、爱长辈、爱亲友,但实际上情感应该来自内心。所以孝也不一定是无条件的。在孝之前还有“正道”,所谓正道便是仁义,当父母行不义之事,我们首先做的应该是明辨是非,其次再劝谏父母,不能一味地迁就,否则那就是愚孝,是不符合道义的。所以我们应先做一个人,然后才能尽孝。
TOP
10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孝是中国文化里古老而又珍贵的传统美德,我们因为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受到他们的养育与教育,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照顾我们,用他们最好的年华来陪伴我们,直到我们长大。我们爱他们,敬他们,我们希望他们健康喜乐。春秋时期楚国的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不敢毁伤”;我们走正道,不敢辜负父母对我们的希望。
       但同时孝也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如若我们还想要使其传承,就必定要丢弃其中的糟粕,赋予其新的更正确的内涵,比如愚孝,这是不可取的,再比如打着孝的幌子行不义之事,或是因为过于孝而是双方的地方成了不平等的统治,这些都是不可取且对个人或是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危害的,我们对父母应该是感激与敬爱,而非畏惧与服从。
       就比如《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意思是父亲有争辩的儿子,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当父亲有不义行为时,做儿子的不能不向父亲争辩。也就是说当父母有错误的时候,小错可以委婉的劝解或者容忍,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不能让他们犯错,这是我们的责任,这些才是孝中需要我们传承的东西。
TOP
108#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将孝与悌紧密联系起来,要求我们在家需要尽孝,在外则对待他人需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般。这里的实质内容是将孝文化延伸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之中,希望我们在社会上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有谦恭友让的品质。在孝悌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呈现出人人爱人的景象。
TOP
109#

遵循正道是对父母和子女双方的期望。当父母有过错时,子女可以委婉地向他们提出,进行劝说,但要以“谦恭的脸色、轻柔的声音、和悦的态度”来进行。生活中父母也难免会有做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我们不可以因为是父母就偏袒无视,但提醒时仍要注意使用子女与父母间应有的态度,不可逾矩。
TOP
110#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父母孝是子女的义务,真正做到孝则需要遵循正道而为。何谓遵循正道?遵从正道即遵从道义,对父母孝不等同于对父母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认同,父母的过错和不当的行为,子女应该以符合礼仪规范的语言进行劝说,如此不仅做到了孝,还避免了父母陷于不义之中。
        对于遵循正道的孝在《三字经》中也有提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生,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谏父母之过也是孝的内容之一,而用符合礼仪规范的方式解谏父母之过则符合遵循正道之孝了。
TOP
111#

什么是真正的孝?曾仕强老先生曾说过,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所谓诸子百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易经》的道理,但是最终的成果表现在“孝”这个字上。孝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它的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就是老少两代的天伦关系。正是因为孝道,才使得一代代人承上启下,使得优秀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上不但不会中断,而且其影响力还不断扩大。但是,孝道不等于孝顺,孝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孔子的中庸之道讲求是变通,灵活处理问题,而不是折中,更不是绝对化。因此,孝不是绝对地顺从父母,唯父母之命是从。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应该从反面来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当然会有错的时候,面对父母的过错,孝该如何践行?很多人对此都有误解,认为不顺就是不孝。但是,顺父母之错,则是置父母于不义,这其实才是不孝。孔子很明智,在辨明是非道德的基础上决定顺还是不顺。对于父母之是,顺也;对于父母之非,不顺。至于如何做到不顺而孝,这讲求方法和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合情合理的处理方式彰显了中国人的大智慧。这对现代人处理家庭伦理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斑可以窥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的伦理关系处理相对西方来说复杂得多,但是,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种智慧绝不是简单的字面理解,而应化简为繁,多方求证,深入研究,灵活运用。孝不是愚孝,不是孝顺,孝就是道。
TOP
112#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行动十分迁腐的人,只要始于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不得不说,这句话使我万分感慨,老者们不厌其烦地强调着“正道”,或许与之有几分相似的道理。
        中国人谈正道,是有层次的,是递进式的。从一家之中,遵从道义以孝敬父母、长幼有序,到在道义、君主和父母之间抉择,以道义为先,充分凸显了古人的大智慧。这反映出中国古人不仅考虑了日常实际的层面,而且也在原则上有坚定恒久的坚持。比如,谈到正道的例子,说到了和父母有不同意见,或者提建议不被采纳时,须是尽力而不动怒,这在道义上是个体对亲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性情气质的砺炼。另外,如果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父母却坚持不当的做法,这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应当坚守内心正义之理,或争辩或阻止父母,以防止错误的进一步发生,避免造成不好的影响。
         循正道,不仅仅是饱读诗书气自华的君子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我们要明白的是,循正道,是明事理、头脑清醒的人必走的路。人们常常说做人做事要清清白白,要能站在阳光下不怕身歪不正,难道不就是在强调这一点吗?
TOP
113#

中国文化历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孝道仍然得到了全世界华人的认同,被视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质。如果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孝道的演进就不难发现,孝道与人类其他道德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正因为儒家孝道观是一种反映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具有生命的,不断流转变化的学说。细细品读经典,就能感受到这一文化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相信它也一定能适应今天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TOP
114#

孝顺总是在一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应该分开的看待孝和顺。不管处于什么目的,孝都是最基本的原则,不管自己怎养,都要保持一颗孝心。顺则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去思考父母的建议是否符合真实情况,对于现状的困境能否起到很好的帮助,对于一些不正确的地方,我们也要保持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让父母接受,尽量不让他们操心。
TOP
11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纹深岁月痕”从我们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辛劳是数之不尽的。而我们呢...前几天看到的一则小故事深深的震撼了我:一个年迈的父亲问坐在电脑前边工作的儿子:“窗外那是什么鸟在叫?”儿子说:“乌鸦”父亲又问了一遍,儿子有点不耐烦的有回答了一遍,第三遍时儿子就怒了。后来,父亲把自己记录的儿子的成长日志给儿子看,儿子小时候也问过父亲相同的问题并且不下十遍,父亲不厌其烦的回答着相同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待父母的态度,我们与古人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相去太远了。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认真学习古人的“下气 怡色 起敬 起孝”。
TOP
11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亦是如此。当父母有错的时候,一味地遵循父母的意愿并不可取,“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才是对父母真正有益的做法。
TOP
117#

所谓“正道”,就是正确的道路,是需要踏踏实实走过去的,没有什么“技巧”。所谓的找捷径、用技巧,其实是企图钻空子。如果“正道”有机可乘,有漏洞可钻,那就不是正道。正道,绝不允许扭曲。今天,我们需要有坚持正道的勇气、遵循正道的气节,这是信仰赋予我们的基本使命,不能有丝毫投机取巧心理。
TOP
118#

提到赡养父母,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意思是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我深受这句话的影响,很深,很深。个人认为自己是个懂得孝敬父母,绝对会赡养父母的人,所以也想告诉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孩子,好好的对待你们的父母,不要拒绝义务和责任而不赡养父母,他们是你最最亲的人啊!更不要上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现在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把我们看做生命和爱的延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换位想下有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假如你的孩子和你一样,你会怎样,也许你会找很多借口理由说你要丁克或者不婚,那是你的选择,但是人的选择也是会改变的,即便你做到了,那也是极个别,你生长中国这样的一个被传统文化熏陶了几千年的历史大国,你保证了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所向的,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赡养父母是义不容辞的。
TOP
119#

我们要遵循孝道,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实现自我的完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们生命离不开父母的滋养,我们初始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父母,无论无何,我们都需要着父母,在我们拥有着独立的完善的能力之前都处于在对父母的一种索取的状态之中,是享受着父母的一种无偿的赠与的,我们与父母的联系便是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要重,千丝万缕因此我们要遵循孝道,但是处在人类的社会之中,我们便是要受到一些规则的限制,不能够无理由的,无限制的完全顺从着父母,那是自我独立人格的丧失,也是一个家庭的丧失,父母也对我们也是如此,不能完全的放纵,那不是爱,那会成为伤害,因此我们要在孝道的同时遵守正道,以合理的合法的方式孝顺父母,满足父母的要求,在遵循之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孝,也是在帮助着父母更好的生活在晚年幸福时光。
TOP
120#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组成部分,我们自古以来便一直接受着“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如今作为大学生,我们正渐渐离开父母,但这并不是将父母遗忘的理由,我们应多多关心父母,避免“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