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451#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实践仁先从孝悌开始,孝悌是仁之一事,仁之起始。人的孝行,最基本的是真诚深厚,即使是繁杂的礼节没有做到,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我认为作为子女,首先我们要多问候和关心父母,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唠唠家常,聊聊生活和工作。经常回家看看,特别是在父母生日或者是节假日时,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为父母过一个简单的生日或是送去一份节日祝福。有时子女会偏颇地认为向父母尽孝表达心意需用物质价值来衡量,其实不然,对父母的爱敬只要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便是无价之宝。
其次,在父母身体抱恙时作为子女,我们要服侍在侧,不能有丝毫怨言。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父母可以无怨地照顾抚养子女,子女更应以双倍的爱心加以偿还,这样才算是尽到孝道。
最后,真正做到不让父母唯其疾之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做儿女的,要珍惜身体,注意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心忧虑,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进取,努力上进,也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
TOP
452#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这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是新时代倡导的孝老爱亲思想观念。 孝,我们不仅要从物质上孝敬父母,更要从精神上去孝敬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的去孝敬父母,让父母从心里觉得幸福。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关爱老人,善待每位老人,坚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孝”铭记在心中,融入到血液中,让它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TOP
453#

提到赡养父母,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意思是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我深受这句话的影响,很深,很深。个人认为自己是个懂得孝敬父母,绝对会赡养父母的人,所以也想告诉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孩子,好好的对待你们的父母,不要拒绝义务和责任而不赡养父母,他们是你最最亲的人啊!更不要上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现在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把我们看做生命和爱的延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换位想下有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假如你的孩子和你一样,你会怎样,也许你会找很多借口理由说你要丁克或者不婚,那是你的选择,但是人的选择也是会改变的,即便你做到了,那也是极个别,你生长中国这样的一个被传统文化熏陶了几千年的历史大国,你保证了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所向的,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赡养父母是义不容辞的。
TOP
454#

真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人最初的一种状态,是没有任何欲望世俗参杂的最为纯粹的一种赤子之心的一种状态,是我们深处的一种纯洁心灵安宁,灵魂归属之处。热忱之心不可失,我们待人接物的真诚状态,才是维护社会的和谐状态以及做到有长久的稳定的关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我们只有用真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的适合自己的答案和财富,才能解决问题,找到合适的状态自身内部的和谐,才能拥有和其他人和谐的一种状态,只有这样社会才能长久的和谐状态,要做到对人人真诚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这便要求我们先真诚的对待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习,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诚的天然的,我们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以及情感是没有任何的复杂因素的参杂的,是天然纯粹的联系,真诚便也蕴含在其中,我们要学习真诚,那便是要在尽孝道之中学习真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以同样的态度来回馈父母的爱,也在给予父母爱,在这种互相的关系之中,学习到真正的爱,学习到真诚的真谛,做到真正的进行孝道。
TOP
45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孝道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瑰宝,但是我们依旧要奉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对孝道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与实践。在中国社会里,孝顺的人被社会所认可,不孝顺的人通常会遭到社会的冷眼与排斥,因此便会沦为另一个极端,即“愚孝”。家中的长辈往往会将自己的地位置于家庭的最高点,将子女地位贬低,并且强迫子女必须顺从自己,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男女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男方家长因为不满女方,会用孝顺的压力来对儿子进行施压,要求更换伴侣,如果没有听从,便是“不孝顺”的表现。女方家长优势也会因为男方没有具备买房买车的条件,要求自己的女儿离开男方。再次,子女都不得不因为孝顺的压力,离开自己的伴侣,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便是一种“愚孝”的表现。
因此,孝道是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来实现的,并不是通过一味地委曲求全,或者伤害自己、损害自己来实现的。
TOP
45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且早已铭记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崇高无上的,父母的辛苦付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呀呀学语,到学会走路等,都倾注了长辈们的心血,在我们病重时,也都是父母长辈精心照顾,将我们抚养长大。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中国人对于孝道的理解,因此,孝顺父母成为了中国人的一大美德。“千里背母上大学”的刘秀祥是对孝道对完美的诠释,在母亲有间接性精神病的情况下,其他子女相继离家而去,只有他一人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在一贫如洗的生活里,刘秀祥为母亲梳头、洗脸,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为了让母亲不忍冻挨饿,刘秀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这是中国人孝道的深刻内涵,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在慢慢变老,孝顺父母并不需要大富大贵,只需要每天做好一件小事,为父母尽心尽力就好,不要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TOP
457#

孝敬父母要及时,不可怠慢,我们总想着来日方长,却不知离别总是来的猝不及防。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们在长大父母在变老,我们一边高兴父母的长寿,一边又忧伤着父母的衰老。所以孝敬父母一定要及时,不要落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们无法预测幸福和苦难哪一个先来敲门,只能珍惜父母在世的每一分珍贵的时光。在外求学完成作业后给父母打打电话,聊聊天,让父母心安;在父母身边时,放下手机,多给父母一些关爱,帮母亲做做家务,与父亲下下棋。
TOP
458#

古语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我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心,从内心尽孝才是真正的孝道,理智的尽孝才是对孝最好的诠释。黄香暖席,卧冰求鲤是孝,但如果以此来要求人人尽孝都要如此岂不是强人所难。并非极端孝迹才能证明是真正的孝顺。
TOP
459#

庄子论孝时曾说:发乎诚心,自然而然。我们有一个邻居便是在外人面前表现的对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格外的爱戴,家里表现的格外的和谐,实则不然,他们家的长辈经常要做很多辛苦的劳作,还一直被那个邻居训骂,这就是虚假、不真诚的孝。而我们所讲的真诚孝亲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出于真诚的爱;二是不刻意,不矫饰,不做作;三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一切出于真情和自然。
TOP
460#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这是出自《孝经》中的一句话,这是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是最为尊贵的,人类的行为是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这句古语告诉我们孝道是人类众多品质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善心,善待自己的父母,尽到做儿女该尽的责任,以炽热孝心待我们最珍视的父母。
也就是说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多为自己的父母着想,他们将我们养育成年是一件辛苦的事,我们要学会谅解父母,在父母忧心的时候替父母分忧,在父母难受的时候细心照顾父母,在父母最需要你的时候陪伴在父母两侧,要有一颗孝心,善待自己的父母,用心的爱自己的父母,将自己的对于他们的爱用行动表现出来,让他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我们对于他们的爱,将我们的孝心全方位的投入到他们的身上,让他们过的舒心畅快。
TOP
461#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孝”在一个家庭中往往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若谁被人扣上一个“不孝”的帽子,那么这个人就要时时被人诟病。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所表现出来的“孝”都只是为了“孝”而孝,自己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心理,总之做就对了。可我们之所以要对长辈尽孝,是因为这是一种产生于情感的必然,我们关心,爱护父母长辈,并非是源于客观法则的要求,而是我们本心使然。从古时流传出来的二十四孝,在现在看来就过于偏激了些,为了尽孝,已经失去了自我尽孝的本心,只是在父母长辈的权威之下衍生出来的适应习惯。故我们在尽孝时,应更大程度上放大我们的本心,而非为了孝却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
TOP
462#

孝,我最深有体会的可能不是对父母而是对外公外婆。小时候爸妈上班很忙,很多时候我都是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是他们带我长大,陪我成长。后面初高中住校生活,让我和他们的相处时间变得很少了,知道有一个学期,外公因为心肌梗塞住院了,我才彻底明白了亲情的可贵。周末一有时间就回家陪他们,听听外婆的唠叨和外公一起下象棋看电视,缠着外婆教我织围巾,甚至我在网上学会了一道菜做给他们吃,他们都能念叨好久...
TOP
46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在这方面无需别人评判,关键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同时,孝顺与否也体现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试想,一个人连生养他的父母都不孝顺,他怎么可能真诚地对他人施以善意。所以,我们应该首先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真诚的人。进而才会有真诚的朋友与你惺惺相惜。
TOP
464#

1.    孝顺父母
《中庸》中“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古人交朋友,先要观这个人在家庭,对他的父母是不是很孝顺。若不孝顺父母,父母说的话他也不听,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你供给他的生活所需,你也不能够做得很好,这些都是没有做到孝顺啊。百善孝为先,善的先决条件就是看他是不是尽到孝道。在《孟子•万章》孟子说:“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唯顺父母,可以解忧。”天下之欲,人都喜欢的美色,金钱富贵都不能解忧愁,只有孝顺父母,才可以解忧。孟子推及尧舜孝顺父母,解忧愁之心。
2.    养志
情感上的“敬养”或称为“养色”,可使父母达到快乐,像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做法能使父母手舞足蹈、笑声不断,但这只是外在的、表面的快乐,其实要使父母真正快乐,需要满足父母精神深处的需求。因为人的精神除了含有“情感”等可直观地因素外,还有很多更高内容的要求。
“养志”说应是孟子最早明确提出来。《离娄上》有:“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日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日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孟子认为,曾子和曾元在赡养父母时都能做到“养体”,但比较而知,曾子是个孝子,而曾元却算不上。这是因为曾子在“养体”时同时能够遵从父母的喜好去做,也就是做到了“养志”。可见,“养志”的原初含义就是奉养父母,子女要从心底怀有“敬”,顺从父母的情趣爱好,从而博取父母的欢心。“顺情志”可以说是“养志”的基本含义。孝子奉养父母,要想使少母内心快乐,就不要违反他们的意志。此处“养志”可以理解为“养心志”,即实现少母的心底的愿望和向往。“养心志”应是在孟子提出的“顺情志”上把“养志”内涵往前推进了一步。但“养志”的含义在传统“孝”文化中还不止这些,因为作为父母的“志愿”不只是要求子女顺从自己的“情志、心志”就行,父母还可能会有更多的深层愿望,在传统社会里就是希望子女承顺父母的宏愿,做出巨大成就,“不辱父母”,从而使父母名声得以流传。
3.    守身
“守身”是指子女在父母去世后,追思父母遗志,要求自身严格遵守,不辱父母。孟子有:“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朱嘉对“守其身”注释为“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性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可见,“守身”更多意义要求是完善子女自身,来显示出对父母的孝继。尤其是当下社会,外在影响因素或诱惑力较大,子女更需要学习传统“守身”思想,即使父母已经不在了,也要处处反省自我,就像父母还在监督着自我,以父母为榜样,一如既往做好父母未竟事业。“慎行”,就是谨小慎微做好自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虽然去世了,但不要丢掉父母曾经对自己的期待,做好父母曾经要求和期望的事情,时刻“如履冰”战战兢兢去做事,现代话语就是“知行合一”。
4.    其他做法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公孙长》子女不在父母的身边,要告诉父母自己的近况,不让父母为自己感到担忧。游酢说,子女以父母爱子之心为孝顺父母的心,就是孝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子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一是为父母的高寿而欣喜,一则是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孟子》中“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责善,朋友之道,用在父子之间难免会伤了父子之间的感情,父子之间感情伤了就会离心离德,进而影响家庭和睦。
TOP
465#

在“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起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中,朱熹解释“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食,饭也。先生,父兄也。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色难”是指侍奉双亲时人子保持 “愉色”殊为不易。在这段话中他又引《礼记·祭义》说,如果真正深爱父母的孝子,其事亲时必然心气平和,达于面色自然欢愉,言语态度也温柔委婉。因为在朱子看来孝是一种从心底深处发出的自然的情感,心中有对父母的爱,在侍奉父母时自然就会流露出愉色。朱熹转述之 “旧说”则主张 “色难”是指难以安然承顺父母的脸色,朱熹认为“亦通”。 而结合《祭义》可知,“色难”者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对父母之爱不够深沉和纯粹,所以朱熹就说:“人子胸中才有些不爱于亲之意,便有不顺气象,此所以为爱亲之色为难。”我们现在很多人对待父母总是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老话说“久病床头无孝子”一直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照顾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