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571#

忠,这一个字上面是一个中间的“中”下面是一个“心”。我认为从字面上来看,“忠”就是把什么放在心的最中间。在古代,“忠”更多的是指对君主忠诚,可是我们回首过去,历史上也有很多昏君,那么对待昏君还需要忠诚吗?我相信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难以抉择的事情。而我认为,现在的忠,可以借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分为两大类,大忠和小忠,大忠即对人民,小忠即对上级,那么古人更多执行的是小忠,而对于现在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去忠于人民。
TOP
572#

忠恕之道”、“恻隐之心”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颜渊》)孔子十分关心人、爱惜人,“慨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乡党》)。孔子“不问马”的背后蕴涵着“人是目的”的道义精神。在儒家看来,人是有价值的存在,在人际交往中要把别人也当作人来看待,要尊重人。在孔子那里,“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是这种情感的外显,必须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孔子把忠恕”作为“为仁之方”:“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意思是说,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应让别人事事行得通,是践行“仁爱”的积极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不能强加于人,是践行“仁爱”的消极方面。简单地说,“忠恕”之道也就是眼里有他人,心里也要为他人着想,尊重自弱,也要尊重别人。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少孤的身世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他深切地体会到“忠恕之道”之于人的意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体现了孔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容待人的情怀以及对社会弱者的价值认同和人格尊重。
TOP
573#

《说文解字》中讲“尽心曰忠”,“忠”即尽心竭力,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
“忠”是自古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里的普遍价值,它在个人、国家、社会等许多许多层面的都为我们提供道德上的价值导向。
对个人而言,“忠”是个人道德直觉的发挥,人之善良本性不偏不倚的显现、个人人生意义的积极实现都离不开个人忠于自己的尽心竭力。
对国家而言,“忠”也是古今社会实现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所必不可少的价值支撑。在古代,为臣者以维护君主,维护国家稳定作为最高的价值理想;在当代,也一直把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人民,作为新时代公民的应有职责。所以说,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种优秀传统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57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忠,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忠”原是指对别人尽心尽力的忠诚态度,而不是专指臣对君的道德规约和行为职责。《论语•述而第七》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忠,就是孔子的四项基本教育内容之一。“忠”的现代意义是指在民主法治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基于普遍认同的道义或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其共同体及其责任的认同和担当,如忠诚祖国(爱国)、忠于职责(敬业)、忠守承诺(诚信),忠心待人(友善)等,现代意义的“忠”实际上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要求。“忠”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治国安邦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本。
TOP
575#

      “忠”为会意字,“中”与“心”的组合,表明“心正”。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即把心放在正中,不偏不倚,无论对待什么,只要把心的位置摆正,则是忠。中的本义就是正,是距离两边或周围等距离。这样“忠”所表示的就是内心的中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样来对待人和事,就是“忠”。
有了对“忠”的了解,不免让我感叹道世间有百般情义,我们需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于爱人等。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中,“忠”“孝”难分离,都是最为基本的道德追求。“孝”指的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基础,是指向身外,育人交往的基础。而“忠”则是指向内心,是个人行为的思想基础。一旦作出背离了内心思想便是“不忠”。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新时代人民对社会、国家、事业应当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家庭、对父母、对亲友,应该秉承着忠诚之心,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忠于友情、爱情,对朋友、爱人都应当敞开心扉、不欺骗、不隐瞒。
TOP
576#

“忠”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不仅要做到身体力行,还要“死心塌地”。“忠”的对象狭义而言是君主,广义包括父母、师长……“忠”是一种对他人的态度,是君主的美德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忠”并不是一方的单向输出。“臣事君以忠”的条件是君主要以礼相待,君臣关系是相互的,臣要忠于明君。在为人处世上,“忠”则表现为忠诚老实,为人正直,全心全意谋实事,并忠于自己的职守。“修己以敬忠信”正是强调了个人的修养是履行“忠”的必要条件。在人际交往和侍奉君主两方面都做到了“忠”,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TOP
577#

《论语》中“忠”的概念主要指忠诚、尽心竭力、真心诚意等含义。以下是《论语》中关于“忠”的几个主要观点:

首先,“忠”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表明,忠诚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不应该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其次,“忠”是君子的必备品质之一。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句话表明,忠诚是君子的必备品质之一,君子应该以忠诚作为自己行为的本质,遵循礼义,谦虚谨慎,信守诺言。

此外,“忠”也可以理解为尽心竭力、真心诚意地履行职责和义务。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句话表明,人们应该尽心竭力、真心诚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懈怠、不敷衍。

综上所述,“忠”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是君子的必备品质之一,也可以理解为尽心竭力、真心诚意地履行职责和义务。它要求人们具备忠诚、尽心竭力、真心诚意等品质和能力,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TOP
578#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忠”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忠”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TOP
579#

在《论语》中,孔子对“忠”的阐述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忠”是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一种价值观念。同时,“忠”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忠诚于国家和民族。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之言,畏圣人之言”,这也是要求人们要尊重国家的权威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要求人们要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些行为准则和规范有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二、忠诚于家庭和朋友。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要求人们要从自身做起,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通过遵循“忠”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家庭和朋友之间的忠诚和信任,认为这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三、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也是要求人们要遵循“义”的原则来行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个人信仰和理想的忠诚和坚持,认为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忠”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对国家、民族、家庭和朋友的忠诚,也包括对自己信仰和理想的忠诚。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忠”的价值,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TOP
580#

《忠经》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字寓意内心中正、至公、无私,为诸德之基。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TOP
581#

“忠”的内涵主要是指尽心竭力、无私、诚实,是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孔子认为,“忠”是君子的必备品质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同时,“忠”也是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尽心竭力:指对人对事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全力以赴,不敷衍、不推卸。无私:指心中无杂念,没有私心、偏见和利益考虑,能够公正无私地对待人和事。诚实: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虚假、不欺诈,能够真诚地对待人和事。
TOP
582#

忠恕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忠于自己的人懂得爱惜自己,忠于职守的人能尽心尽力做好分内之事;有宽恕之心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去体谅别人、包容别人。忠恕之道实际上就是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也正是仁的基本精神所在,是孔子所有学说中贯穿始终的要素。
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秉性不同,文化素养、生活阅历都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理解可能会产生差异甚至持完全相反的意见。没有忠厚宽恕之心的人,往往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他人身上,这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懂得宽容的人却能够坦然对待差异,能够尊重别人的想法,对别人做到理解宽恕。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个聪明人就不要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TOP
58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忠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面:
1. 道德层面:忠代表忠诚、忠贞不渝、忠心耿耿。作为个人道德的一种体现,能够忠于自己的信仰、职责和原则被视为高尚品格和道德水准的标志。这种精神弘扬了崇高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忠于自己)
2. 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上,忠意味着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忠诚。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忠对于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依赖于公民之间的忠诚与信任,因此,忠不仅是个人责任,也是全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3. 行动与实践:忠也指尽心尽力地行动与实践。通过全心全意的付出和敬业精神,人们展现出对职责的忠诚和对目标的坚定追求。这种尽心尽责的态度是忠的一种表现,也是实现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尽忠职守)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忠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除了传统的道德层面和社会义务外,忠也涉及到职业忠诚、团队忠诚、以及对个人信仰和理想的忠诚等方面。
TOP
584#

  "忠"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其内涵丰富而复杂。以下是一些关于"忠"的常见内涵:
  1.忠诚:"忠"最基本的含义是忠诚。它指对某人、某事或某种价值观的坚定不移的忠诚和献身精神。在个人关系中,忠诚意味着对朋友、家人或伴侣的忠心;在职业领域,忠诚表现为对组织、雇主或职业的忠诚。
  2.忠实:"忠"也可以表示忠实或守信。它强调对承诺、责任和义务的恪守,以及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忠实的人被认为是可信赖的,他们坚守承诺,不背叛信任。
  3.尽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忠"还涉及到尽忠职守。它意味着对自己的职责、工作或使命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尽忠的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努力追求卓越。
  4.忠义:"忠"有时与"义"相结合,形成"忠义"的概念。忠义强调对正义、道德和公义的忠诚,它不仅包括对个人的忠诚,还包括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需要注意的是,"忠"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可能会有所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但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忠"的理解和应用可能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总的来说,"忠"的内涵涵盖了忠诚、忠实、尽忠和忠义等方面,它强调对个人、组织、职责和价值观的坚定承诺和献身精神。
TOP
585#

回复 5楼谷佳宇的帖子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里有两层,一是己欲立是什么,孔子的是仁义之道,所以他一以贯之,四处讲学。
孔子想来也是不要求其他人忠的。仁政讲王道,要的就是哪里善待百姓,百姓就支持谁,爱戴谁。
只是单纯立己是不行的,还要立人。
所以你要忠国家,不是愚忠,而是指你要把国家弄好,忠于婚姻,不是不出轨,而是要家庭和睦,只是你出轨了必然不和睦罢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