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恻隐之心”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颜渊》)孔子十分关心人、爱惜人,“慨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乡党》)。孔子“不问马”的背后蕴涵着“人是目的”的道义精神。在儒家看来,人是有价值的存在,在人际交往中要把别人也当作人来看待,要尊重人。在孔子那里,“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是这种情感的外显,必须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孔子把忠恕”作为“为仁之方”:“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意思是说,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应让别人事事行得通,是践行“仁爱”的积极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不能强加于人,是践行“仁爱”的消极方面。简单地说,“忠恕”之道也就是眼里有他人,心里也要为他人着想,尊重自弱,也要尊重别人。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少孤的身世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他深切地体会到“忠恕之道”之于人的意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体现了孔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容待人的情怀以及对社会弱者的价值认同和人格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