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541#

忠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但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TOP
542#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注忠:“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即是说忠是天下没得之最,没有其他能够超过忠的了。忠,可以概括为人们对天地、他人、国家、民族、信仰等都能从一而终以及能够全力有责任的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字从构字方面来看,即是中居于心之上,也就是中直不偏,从读音上来说,由于中居正中所以取“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说文解字》中对忠的定义是:“忠,敬也,尽心曰忠”。也就是说人要能够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份内的每件事情,这就是“忠”。
    在当下我们也要继续发扬“忠”这一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员工,我们就要做到忠于公司,忠于老板,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一员,我们就要忠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同胞,绝不做背叛祖国、背叛人民的事情;作为朋友、家人、伴侣我们也要做到忠诚,不背叛感情;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忠”于自己,不为了外在的物质利益,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TOP
543#

“忠”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治国安邦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本,在我国历史上,“忠”被视为天下大公之道,为政之本,还被视为个人修身之要。从传统文化层面来看,“忠”是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忠经》曰:“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可以说,“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处理自己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思想数千年来激励着广大仁人志士,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进。在传统意义上,“忠”主要体现为个人主体的自我要求,彰显了对人、对事真诚无私、竭心尽力、忠于职守等精神实质。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忠”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被认为是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人们处理诸多关系的重要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要求。忠于民族,忠于祖国的深层意识凸显了维护民族尊严的价值诉求,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TOP
544#

孔子在《颜渊》里说:“忠告而善道之。”即使你说的是忠言,说的是对朋友有益的言辞,也要“善道之”。即使是对方做错的情况下,也要委婉的说出,不要非常的直接。但是忠告不是无节制的,不要变成唠叨,《论语·里仁篇》中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 斯疏矣”,服事君主太频繁,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过频繁琐碎,反而会被疏远。如果对方不认可这忠告,就要停止。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人为善。
TOP
545#

刚才通读了陈杰思先生关于“忠的内涵”的表达与转述,有所感触。总的来说,中西方还有其它国家地区的文化,普遍都推崇“忠”。“忠”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与价值基础。在这里想强调,“忠”与“义”的关系问题。“忠”只有与道义配合的好,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作用。中国古代的“愚忠”与日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愚昧的“效忠”,是不可取的,也是新时期下建构世界伦理、整合世界秩序所必须避免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仍应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所必需的“忠”,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情感基础。
TOP
546#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说文解字》上说:“忠,敬也,尽心曰忠。”《忠经》中的解释是:“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也说:“尽己之谓忠。”这都是对“忠”的正确理解。显然,“忠”是一种人对他人他事应具有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要忠(尽心),而且待亲、待师、待友、待君都应该忠(尽心),当然这“忠”并非是无原则的。在孔子的儒家学说看来,“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同时受“义”的节制,是众多美德中很值得称道的。《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中有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也就是说,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不过,纵观《论语》,孔子从未要求臣应对君无条件的“忠”。《论语.八佾》篇中,有一段鲁定公和孔子关于臣子忠于君的对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会尽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份内之事。即君王以礼待臣子是臣子“忠”的前提。
TOP
547#

“忠”是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优良传统。提起“忠”时,大家不免联想起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君臣关系,臣子对君王无条件单方面的绝对服从。正是基于此,"忠"与"忠君"直接划等号的思想至今影响犹在,甚至于视"忠"为伪命题。这其实是对"忠"的片面理解,"忠"不仅是对"君"(国),而且是对人、对己,这是"忠"思想的关键所在。
"忠"之内涵随着历史文化思想的不断前进而演化,由原始儒家之"忠"发展至绝对"忠君"即"愚忠",这也成为后世批判之源头。如何正本清源,还原恢复先秦儒家"忠"思想之本意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个人"仁德"要求极高,而"忠"作为"仁德"思想的重要条目之一,更是需要予重视。我们对于忠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
TOP
548#

“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的定义一开始就明确指向了人。忠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古代的“臣忠君”只是忠在君臣关系上的一种表现,是君王统治效力的表现。直到近代进步思想家重新定义了忠的内涵,让民众的忠不再盲目和被动。忠于自己,忠于国家,忠于信仰,都是人们思想解放后提出的极具自由意识的呼声。古代崇尚的愚忠显然不再适合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而现在谈及忠的时候,家国情怀往往被同时提及。对于具有悠久大一统传统的中华民族而言,国家应当是我们无条件忠诚的对象。这就是是为什么民族共同体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广泛响应的原因。骨子里流淌的“一家人”的血液,使我们对同一个归属体——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的眷念之情。而忠于国,忠于情应当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一部分义务。
义理之至,唯人,为人耳。
TOP
54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中国历史当中,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忠”曾经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我认为真正的忠的内涵,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自我要求,这种要求中最重要的是超乎功利的一面。忠是由心的发挥自己的全力,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能够不息的奋斗是因为强自我出,不假外求,也就是发尽全力而不论身外之事。从根本上讲,能不能尽忠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无私”。人只是因为私心遮蔽而与万物隔阂了,所以只要能够克去一分私欲,就能体尝一分仁心,才有“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其核心正是无私。
每个人都脱离不开思考自己的人生与前途,官做到多大也不能回避人品与人性。“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TOP
550#

一直很喜欢“忠”这个字,由“中”和“心”两个字构成,正如楼主所总结的“忠,是要尽自家这个心。”,忠就是自己尽心尽力。往自己的心中看,首先要合乎自己的心意,对得起自己的良性,对得起自己心中道德的那一把尺。
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忠也是如此。“忠,敬也,尽心曰忠。”,“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忠”能让人不论是面对“生”还是面对“死”都拥有一种泰然自若的从容,“忠”不但能让人好好地活着,也能让人好好地死去。
TOP
551#

忠的内涵是诚心尽力,正直诚信,心怀忠诚。在古代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的意义在不断地被缩小,忠更多地强调是忠君,也就是臣民绝对臣服于君主及其国家的道德义务,甚至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后来随着时代变换,现代意义的“忠”世纪上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要求,而“忠君”的概念演化为“忠于国家”,同时也滋生了更多的内涵,强调为人忠诚,信守承诺,真诚坦荡,内求向善向好,外求尽职尽责,比如忠于承诺、忠于职守、忠于人民等。
TOP
552#

忠坛:一、551
金文中的“忠”的本义是内心公正,不偏不倚,不徇私情,而《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所以,在我看来,“忠”就是发自内心地、尽心尽力地去一件公正的事情。
“忠”在《论语》中有解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竭力服务的道德关系,也有“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从这一层面来看,君臣之间的忠则体现在为君王尽心尽力至死,黄宗羲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顾崇祯大怒,上奏重惩贪污官员,维护了国家统治,但是由于绝对服从而忽略了君王本身的品质,这种忠又可能会转变为愚忠,例如南宋名将岳飞,他对南宋昏庸君主的绝对服从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虽然尽心尽力,但是君臣关系不对等,就不是公正的事了,这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忠,是愚忠。
历史更迭,“忠”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贏得人心”,必须坚持发扬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自发地恪守忠于职责、忠于操守的底线,真正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服务。其次,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是实现民族团结,走向国家富强的基础。爱国主义是忠于国家的主要体现和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华儿女英勇御敌,维护国家主权的强大精神动力。忠于国家是人们自愿地为国家利益英勇献身的精神,这一精神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流传下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用“忠”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绝不做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TOP
553#

关于“忠”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君、臣、民。从君的维度来看,为了让王权更加稳固、私人化,他们宣扬“天人合一”,将自己视为上天意志的代表,君王只忠于天,是天和民之间沟通的中介;从臣的维度来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子要忠于君主,恪尽职守;从民的维度来看,百姓要忠于君主,而臣子便是百姓和君主的中介。臣子扮演上传下达的角色。百姓要做的便是在国家政策下,实现繁荣富足。
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小时候,我对《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在刘备死后将刘禅弄下皇位,自己取而代之并不是很理解。以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想必他会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君主,带领蜀国走向强盛,指日可待,但他却选择了接受刘备的脱骨,继续当丞相,尽心辅佐幼小的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看来,诸葛亮身上闪烁的是“忠”的光辉色彩。正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赏识之情,为了履行为人臣子的义务和责任,他选择了坚守,与蜀汉命运共进退,终于成为毛宗岗所说的“古今来贤相中第一人”。
在如今社会主义社会里,“忠”的内涵悄然随之发展。如高中时期经常在网上看到的“快闪”活动便是每个平凡的人向祖国表达爱意的方式。记得看过的在一个大广场里有人手举国旗,有人脸上画着红旗的样子,有人身穿红衣,相同的是大家都放声歌唱,都饱含对祖国的爱意。
TOP
554#

提到“忠”,一般人想到的,可能是效忠、尽忠于君王,抑或爱国之意。在春秋时期,“忠”的确有这样的意思,不过却只是其广大内涵中的一部分。披览《左传》、《国语》等史料可见“忠”在春秋时期,实是关键性的道德概念,亦是人之所以为人所需具备之道德。《国语》云:“天事武,地事文,民事忠信。”此言出自楚昭王问观射父“祀牲”时。从天、地、民三者并列观之,“民”并非指统治者辖下的子民,而是指“人”。因此,“民事忠信”即人最应致力者在忠信。《左传》所载:宫之奇云:“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此事发生在僖公五年,上距春秋之初不到七十年,一样是从关键性的角度,论忠信的重要。
TOP
555#

儒家认为,人要有敬业精神,要懂得无私奉献,这不仅是积极的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人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高尚素质。这个观点指引着人民在个人工作岗位上不断奋斗,展现执着拼搏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在儒家修身思想中一直被传承着,且被不断完善。所以从个人角度而言,修身需要先管理好个人的思想品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治理好自己的祖国,这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离不开对家国天下的深爱,对混乱世道的深深担忧,思想家们为我们遗留下的修身思想即便切入点不同、着重点有异,却也殊途同归,对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与思想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