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忠于正道 [复制链接]

271#

要忠于正道,首先要从“正身”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正”之人才能对社会起正面的引导作用。如何才能“身正”?古人常把“仁义”当成立身之本,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当今社会,各种诱惑日益增多,忠于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需要有忠于正道的勇气,用自己对正道约忠贞来匡正自我。
TOP
272#

“忠于正道”,是心灵的指南针,引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与坚定。它教导我们,无论面对何种诱惑与挑战,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与原则,不偏离正义的轨道。在忠于正道的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孤独与误解,但正是这些考验,让我们更加珍惜内心的纯净与坚定。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品质,让正道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273#

坚守正道,一定不会迷路,譬如在前行途中,肯定会有各种糖衣炮弹般的险境,内心没有正道,一下就被带偏了,谁都喜欢好东西,但内心足够笃定,就知道,它不是自己道路上的人事物,敬而远之。
一个人开始很正大,很光明,后来因各种诱惑浸染迷失初心,即使获得再多,终究也有流离失所的迷路感,因为心的路被堵住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所以,有所动摇时,一定要去分辨,这是否符合内心的正道,有无背离己心,有一丝违心,都要果断割舍,否则走着走着就自我迷失了。
正道者,可能会有高低起伏,但一定一定不会迷路,这是要坚信的。
TOP
274#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上》)

译:天下有道,大道随着身体的活动而得以施行;天下无道,就为道而献身。没有听说可以牺牲大道来迁就于人的。

正道,在现代社会来说应该就是法律与道德,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都必须遵守,要有自己的操守,但是,很多的贪官就是因为没有忠于正道,而是忠于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一次次地向正义发起挑战,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终有一天这些不忠于正道的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会遭到道德的批判。整个社会也是有正道维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忠于正道,这样,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才会有和谐的生活。
TOP
275#

回复 4楼尤开思的帖子

“论是非不论利害”意味着在大丈夫行事时,应当以是否符合道德和正义的标准来评判,而不是以个人的得失为考量。这句话强调,在面对选择时,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立场,即使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

“论逆顺不论成败”则是说,在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道德和正义,而不是仅仅看其是否成功。即使一个人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他的行为仍然是值得尊敬的。

“论万世不论一生”强调了大丈夫应该有长远的视野,考虑到自己行为对后世的影响,而不仅仅关注一生的荣辱。这句话要求人们要有历史责任感,为了人类的福祉和长远的利益而努力,即使这些努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无法完全实现。

整体而言,这段话强调了道德理想主义和长远的历史观,要求人们在行动时超越个人的短期利益,坚持道德和正义,并为人类的未来和千秋大业着想。这种观念在儒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TOP
276#

《诗经》中的诗歌还体现了古代人的家国情怀。许多诗歌以国家兴亡、人民疾苦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这种情怀体现了古代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感,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忠”是一个丰富的道德观念,涵盖了忠诚于君主、国家和职责等多个方面。这一观念在《诗经》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体现,展现了古人对于忠诚品质的崇尚和追求。通过对《诗经》中“忠”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TOP
277#

忠于正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推崇的一种价值观念,尤其在儒家思想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正道”,可以理解为正义、道德法则或正确的道路,代表着社会公认的伦理标准和法律准则。忠于正道,意味着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能坚守内心的正义感,遵循道德律令行事,即使面临诱惑、威胁或压力,也不偏离原则。在个人品格修养上,忠于正道表现为诚实守信、公正无私、勇于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一个人在处理事务时,始终把公平和正义放在首位,对待他人如己,不因私利而违背良心。忠于正道贯穿于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历代贤臣良将、文学大家皆以其坚韧不拔的正直精神,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后世楷模。如屈原投江以明志,岳飞精忠报国,均展现了对正义与理想的矢志不渝。忠于正道既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也是社会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向上、负责任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面对挑战时勇敢前行,不论在哪个角落,都能发光发热,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27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中国哲学中,“忠”是一个核心的伦理道德概念,它代表着对国家、君主、家庭、朋友以及自己职责的忠诚和尽责。“忠于正道”则是这一概念的深化,强调的是在履行忠诚义务时,必须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原则。

“忠”字在《论语》中被孔子多次提及,他认为忠是为人之本,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忠不仅仅是对外在权威的服从,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是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忠于正道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善的追求,不背离内心的良知,即使面对巨大的压力和诱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于正道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之一。它要求人们在行动之前,先审视自己的动机是否纯正,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忠于正道的人,会在权力面前保持正直,会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会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

“忠于正道”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成员的期望。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多变的世事中,始终保持对正义的忠诚,对道德的坚守。通过忠于正道,个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稳定。这种忠诚不是建立在盲目服从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正确事物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的基础上。
TOP
279#

“君子学道而爱人”(《论语•阳货》),爱人是君子之仁道的集中体现与价值准则,“士志于道” 道是终极性的价值理念,闻道、从道、守道、弘道,乃至殉道,是儒者的天职所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重要的不是道是什么,而是人如何自由地表现他所理解的道,然而忠于正道并不简单,力不足,就可能中道而废。这需要人对“道”的信仰和“忠”的觉悟达到极高的认识水平,孔子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如果不去叩问“道”,不明本心,就不能领会自我存在意义和真实生命的价值,就会陷入无穷的自欺和虚幻的自足,这样很难安身立命的。君子行道的人格应当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忠于正道而不偏移是个体抵抗存在虚无与荒诞的终极承诺,为人提供道义的精神支柱,使人能以平静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生命的艰难处境。
TOP
280#

忠于正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立人、立国、立世的精神脊梁。它既非空泛口号,亦非一时激昂,而是一种以理性判断是非、以意志坚守正义、以生命捍卫大道的恒久实践。古人谓之“道”,既是天地运行之常经,亦是人心所同之公义;守之,则人伦有序,社会清明;失之,则纲纪紊乱,百弊丛生。故忠于正道,乃人格完成之根,国家昌盛之基。
《老子》四十一章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笑与行之间,隔着的正是对是非的判断。若黑白未分,则易入歧途。荀子谓“忠邪不可以并立”,即警示后人:一念之差,或为正人,或为奸佞。唯以良知为衡,以公理为尺,方可不随波逐流。大学生初入社会,尤须练就“识道”之眼:于法纪处明底线,于伦理处知敬畏,于公益处见责任。是非既明,正道始现。
明辨之后,贵在坚守。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道之可贵,正在其不可屈于权势、不可诱于功利。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皆昭示气节之重。今日虽无刀光剑影,然诱惑尤甚:金钱之饵、虚名之网、惰怠之阱,皆可使人失脚。忠于正道者,当以“出淤泥而不染”自誓,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则千磨万击仍不逾矩。
道不远人,贵在躬行。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正而后正人,此乃正道之第一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先问“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把忠道落细于日常。无论科研攻关、基层服务,抑或网络发声、扶弱助困,凡有益于国家、民族、人民者,皆为弘道之途。荀子言“君子行正气”,正气所至,众邪自消;千万人各行其正,则天下归于大治。
正道之行,非一朝一夕。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李时珍三十年修《本草》,居里夫人四年炼一克镭,皆以恒心见大义。青年立世,难免遭遇挫折、迷茫、孤独,惟抱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日进一功,久久为功,方能由涓滴而成江海,由跬步而至千里。
TOP
281#

忠于正道,是把个人生命的全部重量,押在一条超越私我的价值坐标上。这条坐标未必随时代潮起潮落,也未必迎合权势与利害;它更像一条隐形的经线,贯穿古今,要求人在任何境遇中,都把行为校准到与它重合的位置。
孔子说“政者,正也”,把政治还原为端正。端正并非仪容整肃,而是方向正确。方向一旦确立,权力才有重量;方向偏斜,权力越大,越加速崩塌。季康子问政,孔子只回一句“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上位者若真把正道举过头顶,下位者自然跟随;若把权术置于正道之前,再繁复的律令也只是助长虚伪。忠于正道,在此首先表现为一种示范:一个人站的笔直,影子才不会歪斜。
孟子把立场推到极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殉,不是轻掷生命,而是拒绝把生命挪作他用。当制度与大道同向,人可以舒展生命去承载制度;当制度与大道背反,人必须以生命去抵抗制度。东汉党锢之祸,李膺、范滂明知下狱必死,仍拒绝自污求生,因为他们的生命已绑定在“澄清天下”这一条线上;制度若不能承载这条线,他们便用生命去填补缺口。忠于正道,于是成为把个人寿命兑换成价值寿命的决绝选择。
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则把忠于正道的第三层内涵写尽:忠于信念,而非忠于成败。信念一旦被成败绑架,人就只能在胜利时昂首,失败时低头;真正的忠,是把昂首的姿态贯穿到底,无论道路如何曲折。屈原投江,并非绝望,而是拒绝让楚国的沦亡成为信念的污点——他要用死亡固定一条干净的坐标,让后来者知道:国家可以亡,正道不能亡。
宋末文天祥被俘,元朝以宰相之位相诱,他只回一句“以身殉道不苟生”。这是对忠于正道的第四层界定:忠于是非,而非忠于祸福。是非永远排在祸福之前。后世评价他“照耀千古”,并非因为他挽救了宋朝,而是他在宋朝已无可挽救时,仍然让“是非”二字保持了绝对的重量。
回到日常,忠于正道并不只在慷慨赴死的瞬间,也在每一次拒绝折弯的细节里。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韩愈说“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都在提醒:忠的起点可以很小,小到一次不违心的拒绝;但正是这些微小的站稳,累积成社会的承重墙。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是非”放在“利害”之前,把“价值”放在“安危”之前,正道就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成为公共生活的实际轨道。
因此,忠于正道是一种持续生效的公共算法:它把个人生命的重量压在价值的杠杆上,使每一次选择都成为历史天平上的砝码。砝码可以很小,但只要位置放对,就足以让倾斜的世界重新找到平衡。
TOP
28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拜读经典中关于“忠于正道”的论述,深感坚守正道是立身之本。文中将人对道的态度分为三等,警醒我们当效法“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精神。尤其在当下信息纷杂、价值多元的环境中,这种“当仁不让于师”的坚守更显珍贵。

反观现实,面对压力或诱惑时,许多人容易妥协原则,将“道”迁就于现实利益。反省自身,我亦有过为求认可而随波逐流、因畏难而放松标准的时刻。

因此我决心践行:一是明晰心中之“道”,以经典智慧滋养价值观;二是在具体事务中,尤其在原则问题上敢于“不悔”;三是注重“自得”的修养功夫,通过持续实践让正道内化为本能。唯有如此,方能在纷扰中保持定力,逐步接近“左右逢其原”的境界。
TOP
283#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君子以天下为心,追求大道,为大道献身。君子坚守仁道,坚守大道之行,端正思想与态度,为民为国谋事,虽相貌丑恶,但品格高尚,也实为真君子;小人自私自利,即使品貌端详,也难以摆脱小人之性。君子因为品格高尚,重视品格养成与清流名节,把生死看得比鸿毛还轻;小人重义轻利,无关乎品格高尚与否,把利益看得比泰山还重。自古孔子非常赞赏君子高尚的节操和清流名节,在现当代社会中品格高尚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促进人民品格的形成,而且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因为社会文明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高尚的节操为核心,形成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应力求碱性大道之理,以君子之姿行事,力求自我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