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4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信的定义 [复制链接]

361#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诚信无欺,讲求信用,是为人处事的根本道德标准。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讲信誉、守信用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

TOP
362#

“信,诚也。”基本涵义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信的意思是诚信。
TOP
363#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第三十八章)《左传·僖公十四年》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意思是说,若自己丧失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有谁会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就必定会灭亡。由此可见,重诺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许下诺言,就须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切勿掉以轻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处事时,我们可先从守时开始做起,然后对家人、朋友信守承诺,以诚信待人。
TOP
364#

  信就是信用了。信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欺骗之风盛行,欺骗的对象不论老幼。何处是一片信用的净土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要记住,善恶到头终有报,这是我始终相信的一句话,我们不强求别人做到言而有信,自己必须做到言而有信。

TOP
365#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信,诚也。”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永留史册。

TOP
366#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信义兄弟孙水林兄弟的事迹让我们感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湖北武汉黄陂孙水林兄弟俩每年都会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2009年底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在返乡途中遭遇车祸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兄弟俩的诚信之举深深打动了全中国的人。东林20年来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的承诺在网上广为传播,这兄弟俩,被人们称为“信义兄弟”。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是没有任何欺诈和虚假的道理和没有欺诈和作假之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现在食品却频频出现问题,例如奶粉出现三氯氰胺是很多小孩子成为大头娃娃,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却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被毒害;喝老酸奶吃果冻相当于吃皮鞋;水果上色,发霉橙子穿新衣,给橙子打蜡上色;明矾桃子清脆香甜,廉价桃子身价翻倍,这种水果卖相好但是危害也很大;“无菌”医用材料都是在生产环境和卫生条件都很差的家庭作坊生产出来的,医用材料都是人命关天的一部分,竟然这样就生产出来了;等等。这些事情都说明这个社会需要诚信,没有诚信连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这就有违我们这个民族的基本传统,我们需要继续传承并发展诚信这一优良传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4 21:53:40编辑过]

TOP
367#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TOP
368#

        诚实,讲信用,这就是我对诚信的理解。诚信,早已成为古人推崇的美德,它沐浴了盛世的阳光,经历了专制的铁蹄,流传至今。诚信,对于人类,或者,说得具体一点,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为人准则。诚信之于生命,正如同珍珠之于贝壳,那么晶莹剔透而凝重;如月亮之于夜幕,那么明亮皎洁;如山雀之于森林,那么生机盎然。
       诚信是最明亮的灯塔,诚信是最娇美的鲜花,诚信是最无瑕的珍珠。如果没有了诚信,一切皆空。诚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
       有一则寓言如是:一个年轻人渡海,途中遇到大风暴,他祈求上帝帮助,但上帝说:“你必须抛弃一样精神,比如诚信、健康、幸福、快乐……”。他考虑了一会,抛弃了诚信。如愿,他平安的到了一个经济繁华的城市。他开始从事贸易,可是没人和他交易——因为他不诚信。诚信为本,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先导。华夏五千年,从来鲜有不诚信者。明朝宋濂小时家境贫寒,但他却酷爱读书,于是奔走借书,由于书很多,时间很紧迫,于是他便整夜抄书,终于在还书期限内归还。因为他诚信朴实,人人都乐意借与他各类书籍。从此成就一代文学家。诚信为本。正如古人云:有其言,无其行,君子之耻也。
        诚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秉承谦虚、谨慎、诚信的态度做人和做事,诚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是我们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指南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1 16:48:51编辑过]

TOP
369#

      子曰“民无信不立”,故若要活得精彩,先得讲信求实。杨震不受四知金,曾子杀猪教子,季札赠剑,胡雪岩挂“戒欺”牌匾,都是坚守自己道义和诺言的典范,既不自欺,也不欺人。黄宗羲曰:“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故丧失诚信者,禽兽不如也。 海涅也曾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因此,我们应立世一诚,待人一诚,做事以诚,真实不欺也。
TOP
370#

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不要欺骗。孔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TOP
371#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一大隐患,地沟油、添加剂、苏丹红、工业盐等等不能食用的食品垃圾被包装一新,掺杂在人们的饮食中,黑心店家由此获得暴利。诚信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继承。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誉,对于这些黑心店家,有关部门就不应该姑息。信为“不欺诈、不虚伪”,是立身之本。
TOP
372#

信,解其字,从人从言,即人要说话算话,不空谈,不错谈。信即诚信,遵守承诺,不欺于人,不作假,诚信待人。“人无信不立”,可见诚信是为人处事之本,有了诚信,才可以立言立身。
TOP
373#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TOP
374#

“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尝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传习录》
  我们永远不要希望别人是从善如流的圣人。历史上固然有古人闻过则喜的美谈,但那是修养非常高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闻过则喜”的。孔老夫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一想如果你受到别人的指责,自己会怎么样,你就会预见到别人面对指责的反应了。
TOP
375#

        儒家之“信”,其实就是“诚信”。什么是诚信?这是个概念问题,也是个定性问题,关乎“诚信从何而来”、“是靠他律还是靠自律”、“是被决定还是自由自觉”等问题的基础。正因为“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中庸》),连古之圣贤也无法回避“诚信”问题,故而已有所阐述。
        儒家认为诚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正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
        又认为“存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故而提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简而言之,就是“磨镜去垢”(《王阳明全集》),并且身体力行。
        虽然儒家之“信”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强调自律却忽视他律,缺少外在利益的制约和诚信制度的保障等,但是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确实抓住了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和关键,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