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一宝贵的思想财富,远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哲们,对诚信的论述如云,十分重视诚信的人格塑造。
《老子》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说:诚信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诚信。《晏子春秋》讲:“言无阴阳,行无内外。”是说:言行一致是诚信的特征。《墨子》讲:“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符节也。”是说:说了就要做,做了就不要半途而废,使言行一致就如同符、节那样的信物一般。《论语》讲:“民无信不立。”是说:大至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诚信都是立身之本。又讲:“朋友信之。”是说:人与人的交往要讲诚信。又讲:“主忠信。”是说:忠和信是人伦社会两大思想支柱。《礼记》讲:“君子诚之为贵。”是说:诚信是有高尚道德水准的人最为宝贵的品格。又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是说:诚信的定义就是不搞自欺欺人。《孟子》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是说:诚信是客观世界的要求;如何认识和实践诚信,是每一个人所言所行的正道。《荀子》讲:“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是说:有高尚道德的人提高思想品格,最根本之点是在诚信上下功夫。
必须说明的是:古汉语中,诚、信是独立的两个字,没有这两个字的合成词。到了现代特别是白话文提倡以后,由于诚、信都有真实、不欺、可靠、相信的含义,人们为了加重语言表达的色彩,才发展出“诚信”这个词。
翻开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册,我们会无数次地看到:凡是讲“诚信”者,都收到良好的回报;凡是不讲“诚信”者,都遭到应得的惩罚。讲诚信得人心,失人心者而失天下。古往今来的例子很多。
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任国君。他亡国丧身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不讲诚信。其不讲诚信的最恶劣表现是“烽火戏诸侯”。他宠幸美女褒姒,可是褒姒难得一笑。这一天周幽王心血来潮,猛击战鼓,下令点燃骊山烽火,传警诸侯。在周代,为了保卫京城镐京,在京郊设有烽火台,一有敌情,即点燃烽火,白日见烟,夜间观火,日传千里,诸侯得警,立刻兴师勤王,千里驰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搞此骗局。诸侯不知,一见烽火升起,纷纷赶赴镐京援救。到了镐京城下,并不见一个敌人,弄得诸侯个个狼狈不堪。褒姒站在城楼上,见城外诸侯匆匆赶来的狼狈相,果然狂笑不止。殊不知,周幽王不以诚信为宝,反以行骗为乐,深深埋下了祸根。不久,西戎真的入侵了,尽管烽火又点燃起来,诸侯却一个也不前来援救了,周幽王不得不呑下他不讲诚信的苦果。
正面、反面的史实说明:无论是立国,还是为官,还是做人,诚信是宝,欺诈是毒。
[em01][em01][em01][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