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信与众德 [复制链接]

16#

人生的旅途上,除了要有衣食住行做為途中的资具外,尚需要仰仗佛法这盏大明灯,指引人们走向康庄大道,才不致於使人走错路、走远路,而误入歧途,横遭堕落,但是要如何点亮这盏明灯,它的动力是什麼?《梵网戒经》:信心者,一切行以信首,眾德根本。是的,唯有信心,才能开啟智慧之门,进而了达人生的真相,走向光明。

  既然,信心能带来光明,那麼该要如何信,才能一路到底,永不退转呢?先以现今一般初学佛者来说,他们的态度总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当中,以為学佛不外就是念佛、诵经、吃素,或者佛菩萨、神明很灵感,有求必应,总是在生活上不顺遂时,才想到学佛这回事;或者因為家庭信仰关係,就跟著家人信,很少会去用心思惟体会……等诸如此类,虽然,这也是信的一种,但这仅止於表面事相上的初信,未真正入理,没有智慧之照為前导,由於看不清楚,所以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进而成為迷信、邪信之属。那麼真正的信是什麼?诚如《那先比丘经.卷上》云:诚信者,无所復疑。信有佛,有佛经法,信有比丘僧、阿罗汉;信有今世、后世;信有孝顺父母,信有作善得善,作恶得恶,得信是以后心便清净。

TOP
17#

信与众德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说FONT size=3 face=宋体>能自觉地尽心尽力便是“忠”,依照“忠”去做事便是“信”,而依信处事待人,方而能忠。所以我们要多注重自己的修养(为人不可不忠,处事待人不可不信,言行不可不诚等),是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TOP
18#

对于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信”虽然不象“仁”那样处在“德”的核心地位上,但是在他看来,“信”是言不虚妄、行必求果的伦理常规,离开了“信”也就无所谓“德”,就谈不上“仁”、“行”和“政”,这是对公共伦理的切身理解和客观判定。因为“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并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之中。“信”不仅是“仁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仁行”和“仁政”的具体体现,没有“信”就不存在“仁”。因此,孔子身体力行把“信”贯穿于教育工作中,将其视为教育的目标要求、基本内容和教育工作者的立教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孔子述及的“信”,在今天已发展为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论人群、不论时间、不论情境的伦理理念,可谓横贯中西、纵通南北的普世伦理法则。我们对孔子的“信”伦理观念,须持科学审视和自觉实践的态度。

TOP
19#

人生的旅途上,除了要有衣食住行做为途中的資具外,尚需要仰仗佛法这站大明灯,指引人们走向大道,才不致于使人走错路、走远路,而误入歧途,橫遭墮落,但是要如何点亮这盞明灯,它的动力是什么?古人云:信心者,一切行以信首,众德根本。是的,唯有信心,才能开启智慧之门,走向光明。
TOP
20#

人生的旅途上,除了要有衣食住行做為途中的资具外,尚需要仰仗佛法这盏大明灯,指引人们走向康庄大道,才不致於使人走错路、走远路,而误入歧途,横遭堕落,但是要如何点亮这盏明灯,它的动力是什麼?《梵网戒经》:信心者,一切行以信首,眾德根本。是的,唯有信心,才能开啟智慧之门,进而了达人生的真相,走向光明。

  既然,信心能带来光明,那麼该要如何信,才能一路到底,永不退转呢?先以现今一般初学佛者来说,他们的态度总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当中,以為学佛不外就是念佛、诵经、吃素,或者佛菩萨、神明很灵感,有求必应,总是在生活上不顺遂时,才想到学佛这回事;或者因為家庭信仰关係,就跟著家人信,很少会去用心思惟体会……等诸如此类,虽然,这也是信的一种,但这仅止於表面事相上的初信,未真正入理,没有智慧之照為前导,由於看不清楚,所以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进而成為迷信、邪信之属。那麼真正的信是什麼?诚如《那先比丘经.卷上》云:诚信者,无所復疑。信有佛,有佛经法,信有比丘僧、阿罗汉;信有今世、后世;信有孝顺父母,信有作善得善,作恶得恶,得信是以后心便清净。

TOP
21#

“信”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而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为天下至诚为能化”。“诚信,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信的行为是诚信待人。《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朋友交往,说话要守信用。现今,不守信的社会现象随处可见。与朋友约定,很少又人会守时赴约。迟到的现象在约会中,在上课中,在工作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与人相约总希望迟到几分钟,总觉得让别人等几分钟无所谓。这是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要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来健全人格。学习“信”就是提高修养的途径之一。

    不守信的行为,在学校中是最常见的,突出表现为学生在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很多人都选择作弊,那是因为作弊的成本低,不需要付出劳动和时间,轻易就获得了高分。前几天看到一个评论问:“作弊到底对还是不对?”有人回“不对,因为作弊被抓到,后果会很严重。”也有人回:“对,因为作弊可以练反应能力。”看到这些答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对与错,不应该只从自身角度出发,也应该与社会伦理道德相联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不要在迷雾中迷失,用心做事,不要让那些不诚信的行为习惯掩盖了我们原本的真实。

TOP
22#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因此,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如果一个人的守信是比较适宜实际情况的,那他的言行是可以被反复检验的。如果一个人的恭敬是比较符合礼法的,那他是可以远离耻辱的。如果一个人在做到前面“信义”、“恭礼”的同时,还能够不丧失对亲人及周边人的关爱,那此人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

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TOP
23#

中华义理之信、智、义

信:“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TOP
24#

君子有信,“择善而固执”。然何为善?突然想起电影《七宗罪》,连环杀手不断残忍地作案,却把自己放到了圣人的高度,自以为是在替上帝惩罚众人,自以为是善的一面。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自己所为是“恶”吧,既然每个人对善恶的判断标准不同,那么假若《七宗罪》里杀人凶手那样的人也选择了自己所认为的“善”而“固执”,后果不堪设想。仁作为中华义理的核心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智在信之前,也不无原因:以仁为本,明辨是非,方能言信。

TOP
25#

既然,信心能帶來光明,那麼該要如何信,才能一路到底,永不退轉呢?先以現今一般初學佛者來說,他們的態度總是停留在傳統的觀念當中,以為學佛不外就是念佛、誦經、吃素,或者佛菩薩、神明很靈感,有求必應,總是在生活上不順遂時,才想到學佛這回事;或者因為家庭信仰關係,就跟著家人信,很少會去用心思惟體會……等諸如此類,雖然,這也是信的一種,但這僅止於表面事相上的初信,未真正入理,沒有智慧之照為前導,由於看不清楚,所以就很容易失去信心、進而成為迷信、邪信之屬。那麼真正的信是什麼?誠如《那先比丘經.卷上》云:誠信者,無所復疑。信有佛,有佛經法,信有比丘僧、阿羅漢;信有今世、後世;信有孝順父母,信有作善得善,作惡得惡,得信是以後心便清淨。
TOP
26#

人生的旅途上,除了要有衣食住行做為途中的资具外,尚需要仰仗佛法这盏大明灯,指引人们走向康庄大道,才不致於使人走错路、走远路,而误入歧途,横遭堕落,但是要如何点亮这盏明灯,它的动力是什麼?《梵网戒经》:信心者,一切行以信首,眾德根本。是的,唯有信心,才能开啟智慧之门,进而了达人生的真相,走向光明。

TOP
27#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不苟》)

说话常常失信,行为常常违背正道,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去干,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小人了。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小人,虽说称之为小人太过了点,但是这些人的某些行径却让人恨得牙痒痒,不得不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们,恨起来的时候说他们是小人都觉得不够消心头之恨。不知道是现实让人变得如此不讲信用还是这些本来就是人的劣根性,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的加入到这个队伍来,而且乐此不疲。是我自己不能适应这个社会还是怎么的,我越来越不能理解这种行为,但是同时我又不得不去面对,因为我改变不了现实,既然改变不了,我就只有尝试着去改变自己,以来适应这个社会。这并不是说我从此就没有信用了,而是有时候在特殊的环境下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也是要在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上,那样才不至于彻底丢失诚信。

人无信则无以立,虽然有时候诚信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但至少那是善意的谎言,其结果还是好的,只要每个人都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我相信世界还是美好的。人与人相处不讲求要你以自己的真心去对待他人,但至少不能有害人之心,本着基本的信誉度去与人交往,那样的朋友谈不上真心,但至少是知心。

[em08]
TOP
28#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TOP
29#

[原创]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译:有道德的君子,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动不一定事事都有成果,唯一要坚持的就是符合正义。


我不是很赞同这句话。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向别人承诺了什么,就最好要做到,否则就不要随便下承诺,一诺千金,如果你想别人许下了一个诺言,那这个诺言中就包含着对方对你的信任和托付,你所要担负的责任非常重,所以,当别人找你帮忙时,请三思而后行,首先看看对方的要求是不是在正义和道德的范围内,其次,看看你的能力是否能达到对方的要求。然后再考虑是不是要帮忙。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我的处事原则,而且,我也做到了!

TOP
30#

心诚则明,这句古话,说的真在理儿。对于一件事,你诚心诚意的去做了,去追寻了,你自然会找到属于你的真理。对于一个人,也只有诚心实意,你才能真正打动他。

其实,诚心即是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