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求实精神 [复制链接]

226#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要符合三项要求,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验证,这种科学是牛顿力学建立以后才产生了,这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改变了整个世界。中国古代也是有科学的,但是这种科学并不是上文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我认为这与中国哲学的主流更追求形而上的超越,而相对地忽视对形而下的事物的探究有关,进而有些忽视对自然事物的求实精神,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应该算是比较原始的科学家们,可惜他们的学派在汉代以后就差不多中断了,而在以后中国的历史上就很难这么对自然事物感兴趣的学派,无疑是一种遗憾。
TOP
227#

拒绝虚妄,追求真理。在学习中这种态度尤其显得重要。如果以一种自得心态去面对学习,结果除了虚无便也就不剩下什么了。我们所执着探求的应该是构建于客观事实上的真实的道理。这就需要培养我们的求实精神,这种精神所给予我们的是 受益匪浅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之道。而非那种看似豪华而虚无飘渺的空谈,没有任何实践依据。总之,求实 者方能进步。
TOP
228#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听取别人言论的方法,一定要用所谈论到的事情作验证,那么谈论它的人就不敢乱说了。古有“三人成虎”,今有舆论害人。偏听偏信,人云亦云,都不是智者所为。要想真正的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看清一个人的本质,不应该只听别人说什么,而是应该本着求实精神去考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不要妄下结论,如此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TOP
229#

        朱熹有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做学问都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事物真理使内心通达。如果不能做到求真务实,让写出的文章名副其实,那写出来愚弄大众还会有它的教育功能吗?十分钦佩王国维、钱钟书、杨绛等专注于做学问的学者,他们能够一心一意扑在学术上,实在是难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像这样求真务实的有些学者精神风貌,过于急功近利,过于浮躁。
TOP
230#

虚拟和想象的确有它的作用,它能给人力量,使人燃起斗志。但人最终要生活在现实中单打独斗,早一步认清现实脱离飘渺才更真实地面对自己。听说第二次龟兔赛跑兔子并没有多么玩命,他只是没有睡着而已,就已经甩远了所有失败者的幻想。所以理智地看待现状,不要道听途说心存侥幸,成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它的基础绝不容任何掺假。
TOP
231#

所谓智即知高于天。古时智写成知,也就是说,知者为智。知有知行,知己,知人,进而知地知天,天为大道,自然之力,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知之大成。所以,将知置于天(日)上,是与小知(慧)相区别。以示真正的大智者,应懂得天理运行之道,要有观天下而自处的平淡,要有行宇宙而不枉的风范。所以,知高于天,是一个境界,智的境界。
TOP
232#

事莫成于有效,论莫成于有证。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求实,落实到每一点。我认为过于求实有的时候是一种束缚,在求实的同时运用发散思维去创新。
TOP
233#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学习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那样只会自己骗自己,踏入社会之后得不到立足之地,只会自食苦果。
只有实实在在的埋头苦干,用心学习,求真务实,才会获得丰富的知识。来回报社会。求实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求实的发展。创新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TOP
234#

追求真理可以说是是我们一生的目标,因为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终将是过眼云烟,但是唯有真理是不变的永恒!有人可能会想把大好青春全部放在所谓的追求真理上,是不是有点太傻太天真!我想说,敢于追求真理可以说是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人的一种智慧!要知道,古代的先哲有各种追求真理的方法,比如说“格物致知”,虽说略显机械,但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有意义的。其实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追寻真理,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不断地去阅读,才能不断地增进知识的积累,才能不断地提高对于真理地的理解度。当然这只是一个重要的步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了解了一定的知识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实践的过程。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做到智!
TOP
235#

“实”有真诚,符合客观情况之意。做事应脚踏实地,说话,应有理有据。
TOP
236#

求实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最应具有的精神之一,当代大学生往往沉迷于电子工具中,从而缺乏对务实精神,对于学业学习也总是浮与表面,没有真正沉下心去学习,而求实精神正是强调对事物追求明确地事实证据,不局限与表面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TOP
237#

  求实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求实 不仅指寻求事情的真实性,而且还要思考所做事情的是否合乎情理。
谣言止于智者这一句话就很好的把 求实 与 智慧连结在了一起。有智慧的人不会盲目听信谣言,而是会寻求传播事情的真实性。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心怀叵测的人发布虚假信息,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一不小心就会有人受害。所以我们应该提高警惕性,增强辨别能力,本着求实精神,挖掘事情的真实性。
TOP
238#

由于网络的深度发展,四面八方的消息似洪水般向我们涌来,经验证的未经验证的各种旁门左道,媒体人也为了所谓的点击率与关注度而泯灭了自己的良知,各种标题党应运而生,这使我们产生了疑惑,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之中我们该信些什么,不该信些什么,这两个耳朵要听些什么,这个嘴要传播些什么,这颗心又要信些什么,直面信息洪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选择。
TOP
239#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虚假的表象。这时候,我们就应该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擦亮自己的眼睛。坚守求实的精神,自己去验证所听到的各种言论,不要人云亦云,对待一件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只要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非观。无论别人说什么,都不会改变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汉书·贾谊传》: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TOP
240#

蔡志忠先生说:他不相信教科书之类的所有东西,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我们对于任何的信息都不能一味地相信。因为那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以全面和真实。即使是那些约定俗成的言论,我们也应该有求实精神。对人的评价也应如此,不要拘泥于别人的看法,更不应该在自己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对某人进行评论。自己应该亲身的去观察这个人的人品,而不是单纯地相信地他人所说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