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智”尚“实”不尚“巧”。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故而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反观“求实”者,作风严谨,与之不同,不耍小聪明,却有大智慧,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故学习贵在求实较真,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分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交流起来才能持之有故、有的放矢,否则就是拾人牙慧、夸夸其谈,甚至是浮文妨要、空谈误事。历览前贤,成大事者,无不有求实之精神,认真之态度,禁受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后,走得更高、更远。
例如北宋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等等,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又如现代钱钟书先生在写《围城》一书时,亦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的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正是有了对《围城》的精心琢磨,才使得这部作品总体上日趋精致,最终导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的诞生。
再如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先生在写《战争与和平》时改过七遍,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写了五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而海明威修改《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时,也就是最后一页,改写了39次才算满意。
由此可见,不论古今中外,大家及其著作都是“求实”的产物,没有丝毫的弄虚作假和敷衍塞责,今人当深以为鉴焉。